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156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6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如下功能:

形成价格功能;

调节供求功能;

信息中心功能;

集散产品功能。

1.1我国农产品的批发市场交易现状

一、基本现状

目前,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约4300家,其中产地市场1500家左右,销地市场2500家左右。

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811家,亿元以上专业批发市场686家。

亿元以上专业市场中粮油、干鲜果品、水产品、蔬菜、肉食禽蛋、土畜产品、花卉等专业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12.5%、17.3%、16.0%、33.2%、12.1%、6.7%、2.2%。

已初步形成了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市场统筹发展、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补互进的市场格局,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遍布城乡,多层次、多门类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6年,中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总额约为9300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对确保中国农产品供应,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70%以上,并且这一比例仍在继续升高;

在中国大中城市中,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约占80%,以北京、深圳、上海、成都为例,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交易额约为150亿元人民币,其供应的蔬菜占北京地区总和的60%以上;

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交易额约为160亿元人民币,其经营的水果、蔬菜、粮油、副食品分别占深圳市居民消费总量的90%、85%、50%、30%以上;

上海、成都地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总额约分别占到城市农产品消费总额的75%、80%以上。

二、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仍处于功能变革完善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呈现以下特点:

(一)行业在成长中逐渐走向规范化。

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行业协会的培育引导下,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

市场布局更加合理,初步形成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别的市场体系;

行业标准法规体系逐渐建立健全;

实施了第三方体系认证;

以点带面推动标准化市场建设。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全面升级改造时期。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已经趋于陈旧不能适用现今的发展形势。

为适应市场竞争和食品安全的需要,国家政策对加强市场管理规范的全面展开,使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进入升级改造期,目前亿元以上交易额的市场已经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

(三)股份制改造发展步伐加快。

大型市场加快了收购兼并的步伐,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股份制的比例从2000年的13%,上升到近40%。

一些大型批发市场,充分利用地方的有利政策,大力整合优势资源,加快行业收购、兼并步伐。

如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以前仅收购了南昌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一家企业,2007年已达到17家。

1.2环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地位及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现状

一、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地位

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

从京津冀所处的经济地理圈层与战略地位来看,由于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国内生产力布局由南向北推移,这些发展机遇都为京津冀地区的能量聚集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再加上这一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全国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科研环境,不仅是我国目前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七大经济区之一,而且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北如果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使之成为发展中心的话,其实力一定会得到快速提高。

所以,在京津联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图为京津冀三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情况:

表1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2011年1季度)

指标

调查户数(户)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人)

平均每户就业人口(人)

平均每人季总收入(元)

平均每人季可支配收入(元)

全国

65653

2.87

1.48

6472

5963

北京市

5000

2.72

1.39

9460

8436

天津市

1500

2.85

1.52

7725

6901

河北省

2620

2.86

1.4

4866

4577

京津冀三地区的生产总值(单位:

亿元)见下表:

表2

在上述图表中不难看出,京津冀都市圈无论在规模、购买力都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区域。

二、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现状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起着主要的的拉动作用,产生这种拉动作用的不仅在于北京消费群体庞大,购买力强劲,还在于北京市北方市场和国外市场的集散地。

目前京津冀都市圈主要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大体分为如下几种:

(一)村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主体的经纪、贩运型流通形式。

其特点是农民自己闯市场,找销路、搞运销,具有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征。

经纪、贩运型流通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运销业户经营分散,流通和交易成本较高,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

一些农民运销组织良莠不齐,导致市场信誉度不高。

(二)以龙头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加工贸易型流通形式。

其特点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企业与农户间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

加工贸易型流通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好公司与农户双方契约约束的脆弱性问题,使双方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包括契约的执行性较差、公司对农户管理与协调上的困难,信息单向流通、分配机制风险和利润不对称、缺少约束机制等问题。

(三)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带动型流通形式。

其特点,是通过培育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产品集散、信息发布、价格形成中心,促进农产品储存、加工、交易、集散、物流配送等功能的实现,以大市场带动大流通。

目前,我国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档次较低,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储存、加工能力弱,市场功能不健全,信息化手段不完善,辐射作用和对农业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

多数市场是以场地、设施出租为主的物业式经营,组织形式不完善,在市场管理上多数存在以收费代管理的现象,也缺乏与现代流通方式的对接。

(四)以连锁超市为龙头的生产基地及联合采购型流通形式。

其特点是连锁超市通过建立农产品收购基地的方法,直接从农产品产地收购农产品。

采购型流通形式存在的主要形式是:

一方面是超市集团公司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主要是一些政策条件的问题。

例如,农产品主产区流通设施的使用问题;

连锁流通企业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的“收购发票”在全国各地一致性的“可抵扣性”问题。

连锁企业与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等问题。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销售渠道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交易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现行的交易方式存在问题及交易方式升级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多成分、多渠道、少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建立了包括集贸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及零售网点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但由于在我国大多数农产品都是通过对手交易的形式进行流通,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过高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我国流通体制中交易方式的变革。

2.1传统交易方式概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交易方式,这些方式在出现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消费需求。

传统额交易方式主要有三种:

对手交易、拍卖交易、网络交易。

一、对手交易

所谓对手交易是指你自己先去找交易对手,然后谈好价格后,再在交易市场里面完成的交易。

二、拍卖

拍卖又称“竞买”,它是指通过中介组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出售给最高应价者的一种买卖方式。

三、网络销售

网络销售即通过盘算机互连网络进行销售。

这种销售方式作为一种故衰的销售方式,在西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得以利用,获得了定然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络的遍及,可以预感这种销售渠说会显得越领主要。

2.2京津冀农产品批发市场现行交易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升级的必要性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区的代表,其交易方式较为全面,传统的三宗交易方式在该区域中均有体现。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交易方式越发显现出其存在的缺点,随着这些缺点的逐步显现,新的交易方式也呼之欲出。

下面分别就三种交易方式存在的缺点做如下解释:

一、对手交易存在的缺点:

传统的“一对一”对手交易透明度不高,各批发市场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状态,缺乏统一、权威的价格信息,交易主体对农产品的价格缺乏足够的信息,他们只有增加搜寻的次数才能获得有利的价格。

但是,由于这些搜寻活动不是在集中的市场中进行的,准确性、及时性、效率性都很差,这给交易者搜寻工作带来困难,交易主体需支付高昂的信息成本。

同时,由于交易主体搜寻、加工、处理、反馈、储存商品信息的手段仍然以手工为主(这在自然形成的批发市场上随处可见),只有极少数批发市场(规范的批发市场)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发布产品的种类、需求和价格信息。

建有自己网站,能够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更是风毛麟角。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搜集、加工和传播手段,也难以有效地降低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

对手交易方式下的交易分散,无法通过交易次数的集约化和商品储存的集中化来实现规模经济并提高交易效率。

现行的对手交易方式对交易双方的约束软化,场外交易甚至欺行霸市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了一部分交易者的交易费用转嫁给另一部分交易者承担,或者一方的交易费用强加给另一方,使市场交易总的费用上升,不利于市场竞争和培育市场主体,从而损害了交易的效率。

当然这与自发形成的批发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二、拍卖交易方式存在的缺点

长期以来,由于政策与资金的限制,自发形成的批发市场既无明显的地域界限,也无统一的管理组织,进场交易无需经过资格审查,是一种纯粹的场所名称,组织形态演进难度很大。

而由国家开办的本应规范化的批发市场在经营中却形成了重场地建设、重收费,轻市场培育、轻服务的观念障碍。

经营者没有意识到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只是为买卖双方及其代理人提供农产品批量交易场地、交易设施及交易服务,且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

观念的逐步转变是解决的唯一途径。

在批发市场组织形态演进的过程中,对拍卖交易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在投入上存在障碍。

为了保证交易效率,必然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易大厅,成熟稳定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以及其他专用设备,这对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有很高的资金要求,而且一旦拍卖交易达不到一定规模,这些专用资产就会变成沉没成本。

与此同时,在设计拍卖交易流程、制定管理制度、高效传播交易信息、合理组织物流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人才。

以上问题需要通过对原有批发市场规模、流通半径、布局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体系必要的调整,以及通过借鉴、引进、培训学习等方式逐步加以解决。

三、网络交易存在的缺点

由于网络商品交易中心参与交易过程,与交易有关各方,如买方、卖方、认证中心、银行等具有较多关系,所以也存在对网络商品交易中心的监管问题。

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与网络监管手段的滞后是制约网络交易发展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也是网络交易诸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

诸如,网上安全问题、交易信用问题、广告信息问题、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电子支付问题、网络管理问题、网络技术问题、物流服务问题、标准问题、收费问题、税收问题等。

特别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强、隐蔽性强、开放性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突出的问题。

一些不良的经营者采取各种方式侵害消费者权益,由此引发的消费纠纷和消费者投诉越来越多。

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处于起步阶段,在缺少完美的法律、法规去束缚和标准网下很难顺利实施网络交易行动。

四、新的形势下催生新的交易方式

传统的交易方式以及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交易需求,近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频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所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向社会发出信号,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现货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交易模式,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

2008年10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

“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的流通方式引向广阔的农村,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

先综合四种交易方式的优缺点做如下表格:

表3

方式种类

私人成本

社会成本

设施费用

信息费用

传统交易

对手交易

多次贩卖,讨价还价交易量小且全部落地交易,成本高

流通环节多,交易量少,参与人数众多

设施简单,无需专门设施

经纪人众多,费用高

拍卖交易

交易量大,参与人数较多,成本较高

流通环多交易量少,需要统一组织,成本高

在批发市场中需要拍卖交易系统

需电话费,经纪人雇佣费

网络交易(远期契约,期货交易)

交易过程简单,全部不落地交易,风险较大、交易品种较少

流通环节少,多应用于大宗交易,对法制和诚信要求度高

无专门场所,

网络信息排查和收集整理,咨询费用和佣金

现代交易

农超直供

交易过程简单,农户和消费者都相应降低成本

流通环节少,交易量大,产于人数适中,成本适中

需要固定服务中心,且要求其协调性高。

成熟的物流服务中心可对接传统交易

信息费用较低,多与超市直接联网

第三章建立中华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依托的客观条件和可行性

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是现代物流业经济年出现的新型业态,是以农产品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物质运动和与之相关的技术、组织、管理等活动,他贯穿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始终,是对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的科学管理。

3.1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农产品价格作为基础性价格事关农业自身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秩序、经济秩序的稳定,而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是问题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依托于“农超对接”所成立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作为一种对中国农业传统模式图片与创新的新型流通交易模式将会对农产品价格起到稳定作用。

一、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危害性的主要表现

对其他商品价格产生传到和放大的作用。

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可能会导致核心消费物价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加剧社会对物价的看涨预期,迅速传到到其他相关产品,带动其他商品价格在短期内上涨。

对弱小的农户生产者产生信息误导。

当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普通农户所得到底额价格信息只是现时暴涨后的价格,而现时的价格成为农户下一生产周期的风向标,将导致扩大种植的行为。

增加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市场农产品收购价下跌时,农户直接承担损失;

价格上涨,农民获得的利润不一定相应的增加,多数利润总是留存于流通环节,传递到农民手上的利润十分有限。

对市场供求格局、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产生影响。

农产品价格暴涨时会影响销售者和消费者的价格预期,供应商产生囤积行为,消费者出现抢购现象,结果进一步加剧农产品供求缺口的矛盾。

二、“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有助于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

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显著特点是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底,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新型的“农超对接”模式将有效改变这种模式。

通过构建农民与零售商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该模式一方面推动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商利益互惠的基础上,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衔接的问题;

另一方面,超市获得了数量稳定、质量可靠、卫生安全的农产品货源,促进农产品销售。

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形成“农”、“超”共赢的局面。

开展“农超对接”使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20%~30%,农产品销售价格提高10%~20%,超市采购成本降低15%左右。

通过订单生产为处于信息弱势的农民提供生产、销售的相关信息为农产品培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合理价格提供支持。

三、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在新型交易模式下存在的必然性

(一)现有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物流方面:

终端采购成本较高,据测算农产品流通中每增加一道环节,大约增加5%左右的成本;

农产品损耗大,一般情况下,没经过一道环节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装卸、搬运及配送等物流作业,每次作业都会导致损耗的发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农产品在经历多次转手后,一旦消费出现问题,很难找到生产源头。

信息流分析:

信息滞后与失真,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的单向传递会导致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

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传递纵向环节多,横向联系少将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单一局部的变化很难顺利传递。

资金流分析:

资金结算手段的落后,目前生产与消费均是以现金结算为主,很少使用电子结算;

现金结算方式不适于供应链上游企业,

(二)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适应了新型交易模式

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能够有效地适应新型的交易模式,它的产生为农户、超市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间接交流平台,并能完成收购、储藏、加工、运输等一系列的流程。

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产生:

在地域方面,农产品产地较为分散,作为农产品主要供应地点农村,硬件设施较为落后,而传统无序的流通模式造成流通混乱。

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作为一个专业的服务机构能有效地完成这种疏通工作,通过与合作社和城市销售终端(如超市)为农户提供直接地“农户—销售终端”途径。

在信息流方面,通过与各地合作社的联系获得供求信息;

通过与城市销售终端联系获得需求信息;

通过内部软件设施的构建合理分配供求,并且及时准确地处理储藏运输农产品的各项信息。

在资金流方面,作为服务为主,盈利为辅的组织结构,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国家资金支持,城市销售终端和企业或个人入股。

3.2、京津冀地区强大的购买力与华北农产品资源保证新型交易模式的施行

京津冀都市圈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有着强大的购买力。

该经济圈周边省份更是全国主要农产品的产地。

一、京津冀都市圈的购买力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

随着2010年12月30日北京五条通往郊县地铁的同时开通,北京郊区五区市进入北京市区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

该区域辐射土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总数约为6000万人,和“长三角”“珠三角”一道形成大体量沿海城市群。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27904.35亿元。

2011年第一季度城镇收支基本情况详见下表:

表4

二、京津冀都市圈周边省份农产品资源

京津冀都市圈周边省份农产品种类齐全,供应量充足,其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

目前,河北省有农产品加工群20多个,全省拥有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50多个,全省又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20多个。

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冀市场流通中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以现货贸易和集散贸易为基本流通方式的农产品流通格局;

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经营网络优势,构筑发达畅通的农产品产销链条;

实行政策、经营、管理信息互通有无,促进经营和管理工作的横向联系;

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和各自的比较优势。

京津冀都市圈在市场化和组织化的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

下表是京津冀都市圈周边省份的农副总产值:

表5

2009年绝对数(亿元)

地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60361.01447

30611.07253

2359.4135

19468.35665

5626.442138

河北

3640.927245

1927.7777

70.6795

1350.1025

108.3760051

山东

6003.0871

3223.9866

101.2651

1683.8341

747.4164

辽宁

2704.584136

913.48166

69.97826

1171.4104

441.8925765

天津

281.6521

139.6977

2.2187

83.5717

47.5251

北京

314.95336

140.44454

22.8968

136.08314

10.27888

山西

908.74282

556.33524

66.70468

230.94252

5.26038

河南

4871.510981

2833.267212

134.0876588

1654.292545

64.94356502

3.3在固安设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的初步可行性分析

2010年10月14日,固安在北京举办“北京新城南•固安新机遇——2010年‘北京•廊坊周’固安发展”论坛,加快对接北京步伐,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来自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的专家学者就北京城南行动计划与固安产业发展新格局和北京城南行动计划与固安区域发展新格局进行深入解读,为固安县全方位对接北京,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此次论坛的举行,将进一步推进固安对接北京进程和京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在固安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凸显“立方效应”

(一)得“天时”——紧扣时代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