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2298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0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大全Word文档格式.docx

“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

”宋王安石《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

“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元方回《乙未岁除》诗:

“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

”版,同板。

小挂千:

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

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

“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

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

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闹嚷嚷:

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

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

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

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

“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

”原注:

“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

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

“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年糕:

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

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

又称“水磨年糕”。

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

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

“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

有黄、白之别。

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

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

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

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

稍阔者,曰条半糕。

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

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

”按:

吴人所制“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五辛盘:

亦称“辛盘”。

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

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

意在尝新。

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

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

下五辛盘。

”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

“元日制五辛盘。

“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

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

《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

《食医心镜》曰:

食五辛以辟厉气。

”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

“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糯花米:

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

起于宋以前。

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

“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

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

范志云:

亦曰米花。

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

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

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

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

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

《姑苏志》云:

‘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

拜年:

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

亦有士大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宋《嘉泰会稽志》:

“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

”宋周辉《清波杂志》:

“至正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

‘送门状习以成风,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

’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曰:

‘不诚之事,不可为也!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年》:

“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门首设簿,书姓氏,号为门簿。

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动成哄市。

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

初十日外,谓之拜灯节。

”《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

“接待贺年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

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盒为圆形或方形,有盖。

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分别装着各色糖饵。

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瓜子谓‘瓜瓞绵绵’,糖块谓‘甜甜密密’,黑枣谓‘早早发财’(或‘早娶新娘’、‘早生贵子’)橘子谓‘走大局’等等。

客人们略为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农历正月初,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

为冬至后的第四十六日。

是一年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标志春节的肇始。

自先秦以来,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

历代统治者都在这天出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

先秦至汉,此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祭春神青帝句芒,车旗幡帻皆为青色。

郡国亦如之,并陈列土牛以示民节令早晚,寓重农之意。

晋代以下,更有食春盘、帖“宜春”字,剪彩燕、宫中赐群臣彩胜、鞭春牛、咬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立春民俗

打春牛:

亦称“鞭春”、“打春”。

自汉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统治者除举行盛大迎春典礼外,有陈列土牛模型,以示时令的习俗。

汉以下各代沿之。

宋代时,自京都至各州县,于立春日,俱于衙前陈列土牛、耕犁,设坛以祭先农神。

主管官吏,届时皆各持彩杖鞭牛三下,表示奖劝农耕之意,称为“吏春”。

此俗大约起于南朝。

后世大略相同,迄于清末。

某些地方,所打春牛也有用黍杆为骨架,而以纸糊成,施以彩绘者。

此风习表示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与对丰收的祈望。

《后汉书.礼仪志上》:

“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隋书.礼仪志二》:

“后齐五郊迎气......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

立春,有司迎春于东郊,竖青幡于青牛之旁焉。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

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立春》:

“[通州]太守迎春于东邻,老幼聚观,土牛过,则争撒麻麦米豆,以中牛为得岁。

[永丰县]鞭土牛将散,则诸人蜂拥,争拾其碎土。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

“打春即立春。

在正月者居多。

立春先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

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打春》:

“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

农民部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百姓买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云宜田事。

蔡云《吴歈》云:

“春恰轮当六九头,新花巧样赠春球。

芒神脚色牢牢记,共诣黄堂看打牛。

春饼:

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

与数种生菜同食,则号为春盘。

江南所制,不同于北方。

清代时,春饼用白面为外皮,圆薄平匀,内包菜丝,卷成圆筒形,以油炸成黄脆,食之。

今其俗犹普遍存在,称为“春卷”,有甜、咸等不同馅心。

《类腋.天部.正月》引孙国敉《燕都游览志》:

“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

”清顾录《清嘉录.正月.春饼》:

“春前一月,门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餽贶。

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

”又引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联句》:

“十月琼肌贵,吴侬制不同......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

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

纷藏丝缕,馋嚼味融融......”

春盘:

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

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

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

故春盘或亦称辛盘。

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罗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

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汉崔寔《四民月令》: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唐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

“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

”唐杜甫《立春》诗: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

“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宋史.礼志》:

“立春赐春盘。

”《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

“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

“新春日献辛盘。

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罗卜,名曰咬春。

春幡:

也称“春幡胜”、“幡胜”。

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

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

“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

”前蜀牛峤《菩萨蛮》词:

“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

“《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岁时风土记》:

“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

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岁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

人日及彩胜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名“人日”,原因不可考。

或传说这一天为人类的诞生日,故称。

旧时有登山、饮酒、剪贴彩胜,食菜羮和煎饼的风俗。

民间又传说这一天“老鼠娶亲”,晚上禁点灯烛。

据记载,此节日当起于晋代以前。

晋董勋《问礼俗》:

“[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南朝梁宗懔《荆禁岁时记》:

“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注“剪彩人者,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也......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

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未知所出。

”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注引《寿阳记》:

“越伯会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至元日、人日......乃于楼上作乐,楼下男女盛饰,游看作乐。

”宋苏辙《踏青》诗序:

“眉州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有亭榭松竹,下临大江,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

”《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人日》:

“七日,俗谓‘人七’日。

民间忌点灯,为鼠娶妇。

”又“人日采七种菜,和米粉食之,曰七宝羮。

彩胜:

亦称“华(花)胜”、“彩花”。

古代立春日和人日(正月初七),用有色岁绢或纸,剪成的双燕、小幡、人形、花朵等头饰,统称“彩胜”。

胜,妇女头饰。

剪成小包括通草和红绒的制品。

妇女与儿童插在发上迎春,并互相馈送。

此俗肇端于汉、晋。

至唐宋时,皇帝于节日颁赐臣下,以示庆贺。

此后遂成为装点节气令的一般饰物。

晋傅咸《燕赋》:

“四气代王,敬逆其始,彼应运而方臻,乃设象以迎止。

翬轻翼之岐岐,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信仪形之有似。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以相遗。

”注:

“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夫人《典诫》。

”又: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贴‘宜春’二字。

”元张宪《端午词》:

“五色灵钱傍午烧,彩胜金花贴鼓腰。

元宵

汉代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

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

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的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

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

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

宋元话本、小说及文人诗词中极纪其盛。

《新唐书.严挺之传》:

“睿宗好音律,每听忘倦。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望夜,胡人婆请然百千灯,因驰门禁,又追赐元年酻,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朱淑真《元夜》诗:

“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

相传宋时止三夜,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两夜。

”《水浒传》第三二回:

“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之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天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起五七百碗花灯。

土地大王庙内,呈赛诸般社火。

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

”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吴自牧《梦梁录.元宵》。

元宵民俗

灯市:

唐代始,正月十五夜张灯,至宋代臻于极盛。

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称为“灯市”。

后世相同,直至近代。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

“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

自此以后,每夕皆然。

“腊后春前,寿安坊而下至众安桥,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

其像生人物,则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月明度妓、刘海戏蟾之属,花草则有槴子、葡萄、杨梅、柿橘之属,禽虫则有鹿、鹤、鱼、虾、走马之属,其奇巧则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万眼罗、玻璃瓶之属。

而豪家富室,则有料丝、鱼鲩、彩珠、明角、镂画羊皮、流苏宝带;

品目万殊,难以枚举。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

“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

贵贱相沓,贫富相易贸。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珠络流苏照宝灯,星球佳制出时兴。

游人齐集琉璃厂,巧样争夸见未曾。

”参阅《清嘉录.正月.灯市》。

闹蛾:

亦称“夜蛾”、“蛾儿”。

用纸做成的灯蛾儿。

宋代正月十五元夕夜,妇女戴之,以应时节,盖取蛾儿戏火之意。

至明代,仍很流行,“闹嚷嚷”即其遗制。

宋范成大《菩萨蛮》词:

“留取缕金幡,夜蛾相并看。

”宋康与之《瑞鹤仙》词:

“花影乱,笑声喧。

闹蛾满路,成团打块,簇着冠儿斗转。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

“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

玉梅:

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

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

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

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

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

“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

“相逢常是,上元时节。

”宋李邴《女冠子》词:

“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

“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走百病: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又称“走桥”。

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

“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

”明周用《走百病行》:

“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

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

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

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

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

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

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

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

“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

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团:

本写作“糰”等。

一种以糯米粉做成的食品。

入水煮者,称水团或汤团,多于新年及元宵日食之。

亦有蒸熟者。

多有馅。

唐代为端午节食品。

今称大而干的为团,小而汤煮的为圆子。

团,盖取其形圆之义。

唐韦巨源《食谱》中有“玉露团”、“如意团”。

至宋代杭州水团、糍团等名色。

后世沿之。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盆中。

”宋吴氏《中馈录》:

“煮沙团方:

沙糖入赤豆或绿豆沙,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

”清袁枚《随园食单》:

“罗卜汤团,水粉汤团。

”清顾禄《清嘉录.三月.青团烤熟藕》:

“市上卖青团、烤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汤圆:

民间食品。

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说)。

宋代叫圆子(又写作“元子”)。

因在元宵节煮食,后又称作元宵。

今或称汤团。

南宋都城杭州已有专卖圆子的店铺,张家元子铺最有名。

系以糯米粉包以甜或咸的馅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

亦有不包馅,如今之酒酿圆子等。

宋朱淑真《圆子》诗: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蟹眼汤。

”宋吴自枚《梦梁录.荤素从食店》:

“又为粉食店,专卖山药元子、真珠元子。

”清袁枚《随园食单.点心.水粉汤团》:

“用水粉和作汤团,滑腻异常。

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

作水粉法:

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带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用。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汤圆》:

“周必大朋《元宵浮圆子》诗,朱淑真有《圆子》诗,是元宵汤圆之名,古已有之矣。

今人捏馅作小块,入糯米粉滚之,再湿再滚,大小合宜而止,曰元宵。

以水和糯米粉,擘块,实以馅包之,曰汤圆。

古人作此,当亦不外此二法也。

”清王誉昌《崇祯宫词》:

“饮醇食德宽如海,那为牢丸计一丝。

”自注:

“段成式(记)食品,有‘汤中牢丸’。

一日帝谕买元宵来,即粉团也。

所司随进一碗,帝问其价,一曰‘一贯钱’。

帝笑曰:

‘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贯耶?

’仍谕准给一贯,所司凛凛者累日。

送穷,社日,挑菜,花朝

送穷:

农历正月的最后一日(二十九或三十日),夜无月,称为晦日。

民间相传,于此日,弃破衣于巷,祭“穷神”,号曰“送穷”。

表示了古代人民希望摆脱贫困,生活富裕的愿望。

此俗产生于唐以前。

《天中记》卷四引《岁时记》:

“高阳氏(即传说中的帝王颛顼)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

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

”唐韩愈《送穷文》注引唐《四时宝鉴》:

“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

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

”唐姚合《晦日送穷》诗: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社日:

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春以祈谷,秋以谢神。

汉以前,仅有春社,汉以后才有春、秋二社日。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社神。

相传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

其俗起于先秦。

《礼记.祭法》: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又《礼记.月令》:

“择元日,命民社。

”郑玄注:

“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

“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注引郑玄曰:

“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

”《北史.李士谦传》:

“士谦宗族豪盛,二社会宴,饮醉喧哗。

”参见“春社”、“秋社“

春社: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

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

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

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

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

《礼记.明堂位》:

“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

”唐张籍《吴楚歌词》: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唐王驾《社日》诗: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元方太古《社日出游》诗:

“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挑菜:

宋代风俗。

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称为挑菜,当时并以二月初二日为挑菜节。

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

“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

”宋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

“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

“[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用此以资戏笑。

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清端木国湖《沙湾放船》诗:

“时节刚逢挑菜好,女儿多见采茶忙。

花朝:

亦称“百花生日”。

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

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

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

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

一船士民,于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游春,这是中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宋吴自枚《梦梁录.二月望》: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玩赏奇花异木。

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

此日帅守、县宰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