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237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听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听课.doc

《小学数学听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听课.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听课.doc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市会文镇文林小学王大雄

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

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

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

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

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

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

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

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数大小的比较》评课

听了张娜娜老师的一节“小数大小的比较”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我认为本节课落实了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时,用了以旧引新的方法。

先让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小数大小怎样比较。

教师举了“学校开运动会选运动员,邹××跳远1.54米,赵××跳1.78米,你选谁?

为什么?

”这个例子和这节课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这就容易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始终洋溢着激情,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公开(资_料_来-源于flash课件资源网hTTp:

//wWw.flaShkJ.nEt)课优质课听课稿的老师也感觉特别亲切。

特别是玩游戏的公开课研讨课原创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人教版),学生非常感兴趣,一浪接着一浪,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

三、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教学的末尾,教师所出示的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业设计课课练(八下苏教版):

“刘翔2004年到2006年的成绩:

12.91秒、13.12秒、13.05秒你认为哪个成绩最好?

”接着有让学生想象以下“刘翔2008年的奥运成绩”这一设计确实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四、本节课教学效果好,多数学生已经学会了小数大小的比较,且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以上是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本人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和同行、领导探讨,希望你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是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沈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

不仅如此,教学中,沈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

”基于这点,沈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

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沈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

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1、教师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

方面去挖掘其思路,鼓励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或鼓励,但在鼓励学生想法

,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又不忘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

共同的发展。

2、教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教师总是引

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

3、教师大胆冲破教材原有的框架,活用教材,将套圈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比赛极

具开放性,让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

4、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首先是这节课以套圈的游戏引入新课连加,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让学生玩中学,乐中悟,更是因为教师营造了一种亲切,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自然的融入

课堂,让他们的热情始终高涨。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最后设计的应用延伸题目,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践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教师在有一个环节擦掉了第一个学生的板书,这对那个学生是个小小的打击;

教学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例如在中间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形式环来调节课堂;教师驾驭课堂

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课堂中有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有几个小朋友却在玩东西,这说明还有一

部分学生没有带动起来。

刘晓凤: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师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将连加的数学知识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套圈游戏贯穿始终,符合二

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良好,教师的思想具有超前意识。

2、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扬教学民主,本节课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好玩,爱玩的天性,用游戏的形式

将知识赋予其中,再加上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教态,使整个课堂活而不乱,井然有序。

3、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突出算理,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会做还要会说,谭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连

加的方法,更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将算理讲得清清楚楚。

4、突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在本节课的练习环节,教师创设了“我与丁丁比赛”的教

学情境,通过比赛,使学生知道,不一定要算出总分也能判断分数是否超过丁丁,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应用意识。

练习有一定的密度,体现了不封顶,不保底的思想。

几点建议:

同一学生回答次数过频,其他孩子发言的机会太少。

其次是巩固练习的形式是以看屏幕的练

习为主,学生动笔写的习题少。

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结合不够。

再有,课的延伸还可以设计得精

致点。

 

丁馥荷: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

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

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

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

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

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

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

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

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

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

,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

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

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本节课是属于非常规课,是蔡老师从一年级一个男女生排队问题引入,初步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教学目标定位与初步了解间隔概念,为今后学习植树问题埋下伏笔,初步渗透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蔡老师上的这节课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过图片的展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4个男生排队,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一共可以插进几个女生?

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动手上来摆一摆,再到动手画一画选定人数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男、女生,从具体到抽象符号化的过程。

在回报交流中发现男生比女生多1个(女生比男生少1个)的规律,通过让女生走之后留下的空格,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名称“间隔”这个概念,再让学生去发现男生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即男生人数比间隔多1的规律,在老师的提问:

“30个男生,间隔有几个?

100个男生呢?

要是间隔9个,男生几人?

39个间隔,男生几人?

99个间隔呢?

”中去深化间隔这一概念。

蔡老师还把间隔这一概念延伸至生活中,如:

教室中每两张课桌的间隔等。

在练习的环节,蔡老师安排了基础的问题,到隐藏的问题,再到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

6个男生呢?

8个男生?

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

下面来谈谈蔡老师的亮点之处:

1、把枯燥的数学理论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节课由观察图片、植树、栏杆、学生团体操队列、路灯、课中举例生活中哪里有间隔及创造间隔。

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认知的起点,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学生体验。

 蔡老师对重点词“间隔”的解释到位,不同方法画图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对植树规律的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间隔概念的理解。

3、学生方面,老师能适时利用精准的课堂语言和表扬方式调控学生上课热情,使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新课程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课堂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蔡老师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

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

 下面是本人某些不成熟想法:

1、关于间隔:

 一年级是否有必要引入这一概念并且提升到数学本质的概念上,即引入本节课的意义,因为到四年级的时候才涉及这一小块知识点。

2、关于拓展的练习:

 从直线的排队形式到画成一个圆形成为教学的新难点,把直线到弯曲更能体现一种数学思维的突破,数学中的许多教学很多都是从点、直线,而延伸到曲线是更深的一层次。

可以利用直观演示去降低难点或用课件演示从直到曲的过程。

但是拓展的问题将4个男生排成一圈,每两个男生之间插入一个女生的问题。

6个男生呢?

8个男生?

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太要求面面俱到使得整体教学知识点重点不突出,可以稍微点到为止。

3、关于细节:

①在报数时,一直到是告诉间隔数为9、19、39、99这类情况,些须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②发现规律时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让学生说清有什么规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学生说有规律的过程。

然清林小学数学教研组自评报告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668更新时间:

2009-11-1611:

14:

45]

一、基本情况介绍

   清林小学数学科组是一个团结、合作、互助、勇于进取的集体。

“有朝气、责任强、干劲足”是我们的作风,“求实、和谐、培能、发展”是我们的理念。

数学科组现有教师20人,其中高级教师17人,一级教师3人,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科组。

科组中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学能手,有思维敏捷、教法娴熟、能言善辩的解题高手,还有一批风华正茂、热情奔放的教学新秀。

他们工作兢兢业业,教学锐意创新。

数学科组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校内外开展展示课、说课比赛、评课比赛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组织教师理论与业务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

同时,科组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一直以来,老师们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个个安教、乐教、善教。

为人师表,人人勤勤恳恳,默默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人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好学肯钻,业务水平高,教学要求精益求精,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我们的团队是优秀的。

现将数学组具体情况向上级汇报,请领导审核。

二、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形式

   我校数学教研组在区教研室等有关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教师们团结协作,大胆地进行教学实践。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课堂教学作为实践的主阵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初步构建了“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明显,成绩显著,在具体的数学教研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本教研组的特色。

   

(一)立足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为了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数学组采用“自我研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自我研习强调教师的个人反思。

通过自我反思,能有效解决教师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数学组要求全体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和阶段性反思,教学后记的撰写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阶段性反思主要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教学案例,积累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通过阶段性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增长教师的思考力和感悟力。

   同伴互助即把个体的研究引向集体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基本组织形式,我们的同伴互助分为日常性和阶段性两种:

(1)集体备课,问题会诊是教师群体同伴互助的日常行为。

(2)阶段性的同伴互助包括教研授评、专题研讨、同体展示课、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典型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专业引领主要形式是教学现场指导,与专家学者对话,我们经常邀请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来校讲座,提高理论水平,我们还注意用数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各种刊物发表。

(二)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1、由执教教师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研主题,自选内容、时间,并写好教研活动记录。

   2、由教研组长作好通知、安排等工作,使参与教研活动的人数最多,保证本组教师全部参加,要求作好听课记录与听课反思。

   3、教研组长主持组织评课、说课、展示课、研讨课等。

   因为都是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且相互了解相通,在评课中,都能直言不讳的进行评价与指正,所以在每次教研活动后,在教师中都能引起广泛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无数教学灵感的火花。

不仅是对上课教师是一种帮助,对全体教师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所以说,我们教研活动已经是一个全校性的教研活动,是一个全校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展示的舞台;是一个提升全校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能的阶梯;更是一个教师积累教科研素材的资料案例库。

  (三)创新实践作业,架设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了架设起生活与数学间的这座桥梁,数学教研组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制作2005年的年历》、《公园里所想到的数学问题》。

   2、综合运用作业。

例如设计《数学手抄小报》,制作《一日作息时间表》。

   3、社会实践小调查。

如《银行利率调查》、《我是小小采购员》、《白色污染的调查》等社会活动。

   4、数学日记。

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的体会、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发现等写成日记的形式。

   三、教研组活动的成效

   几年来,我校数学教研组立足校本培训,改革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整体提高。

近几年在各级开展的教研活动、教学比武、论文评比、作品刊发、学生竞赛辅导等活动中取得了部分优异的成绩。

(后附)

今天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成员满怀期待的心情申报教师学校组织的优秀教研组的申报活动,我们期望不断的提高和认识自我,我们急于找出不足,恳切的希望获得更多的兄弟学校的优秀的教研经验,增长我们的见识。

   

没有一个能抽到?

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