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2413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docx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doc

嵩山地质考察报告格式

篇一:

嵩山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嵩山野外地质地貌

  实习报告

  姓名:

和晨峰

  指导老师:

蒋国富、江富建、白耕勤、岳紫龙学院:

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班级:

08级地科一班

  时间:

XX/4/16——XX/4/22

  目录

  前言

  第一篇地质

  第一章岩石

  第一节岩浆岩

  第二节沉积岩

  第三节变质岩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构造

  第四章矿产资源

  第五章地壳发展史

  第二篇地貌

  第一节构造地貌

  第二节流水地貌

  第三节黄土地貌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气象站

  第三篇结束语

  前言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地质学》和《自然地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也是这两门课的基本要求。

我们环旅系再次来到了我们的老实习基地——登封嵩山。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更好的是我们了解、理解课本知识,使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结合一起,更加深刻的学习《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增加了我们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总之,是我们更好的学习了《地质学》和《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

  并且这次实习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于我这样不爱运动的人登上嵩山主峰,那也是对我意志的磨练。

本次实习共七天,来回路程两天,实习五天,内容为:

4月16日在车上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4月17日看了洪积扇,辉绿岩墙和嵩阳运动,还有完全考验我们意志的登嵩山主峰——峻极峰,最后我们参观了嵩山地质公园。

4月18日,上午我们看了平行不整合,采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又看了黄土地貌,采集砂岩,看了构造地貌单面山,最后看了河流地貌。

下午到教练场采集花岗岩(此地至少五种以上),最后采集了麦饭石和片麻岩标本。

4月19日,由于天气原因,上午由江老师室内讲了一些嵩山的基本情况和实习报告的基本格式。

下午看了洪积扇的边缘下部,又到玉皇庙看了岩浆的侵入与围岩的接触和断层的基本性质,最后又采集了沙砾岩。

4月20日,上午在中岳庙附近的少丁山看了高约62米的斜歪背斜,又在中岳庙后1000米处采集了石英岩和千枚岩,下午参观了登封市气象站和登封市烈士纪念管。

4月21日上午在水营山阵看了喀斯特地貌和石宗河断层,下午整理了岩石标本和所有东西。

4月22日,告别了登封,回到南阳。

登封自然地理:

为暖温带季候;年降水量慢慢减少(现在约700-800MM);河流众多,地下水丰富,但是埋藏较深;以低山丘陵为主,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为棕壤,褐土,不宜农作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呈垂直分布。

经济地理;最近发展迅速,年收入狂升,尤其少林寺有以前的几千到现在的百亿;工业发达,交通发达;农业以小麦和烟叶为主,旅游业跟是无法形容,现在每年游客2亿人次左右。

嵩山即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完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

嵩山西起龙门,东至郑州,长120公里,绵于黄河南岸,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等组成。

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5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

  嵩山以出露完整的地层剖面和三个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而著名,出露有36亿年以来的太古庙、元古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是发生在距今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亿年的中岳运动和5.43亿年的少林运动的命名地,三个不整合面及其上覆砾岩均十分清楚。

更兼历史古迹众多,庙宇、道观、佛塔、书院,钟鼓相闻,是中国历史上佛、儒、道三大宗教荟萃地之一。

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是地学考察、旅游观光的胜地。

  几十年地质学家相继而至,对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950年,张伯生对嵩山进行了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1954年,张耳道嵩山地区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在这里调查、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进行了详

  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

而嵩山又是许多高校,包括北京(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的实习基地,尤其是南阳师范学院在此实习达30年了,且本校指导老师对嵩山有相当高的研究程度。

  第一篇地质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科学。

  第一章岩石

  第一节岩浆岩

  一、基本概况

  岩浆岩是由在地幔或地壳深处形成的岩浆(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含有挥发成分的熔融体),沿地壳薄弱地带上升渐渐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构造裂隙上升,有火山通道喷出地表,称为喷出活动。

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侵入岩根据形成的深度可以分为深成侵入岩(地表3km以下)和浅成侵入岩(地表3km以内)。

喷出岩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火山喷发溢流出的熔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熔岩,另一种火山岩发出来的各种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叫火山碎屑岩。

岩浆侵入是在高温、高压、流动中。

围岩接触:

温度上升,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其化学性质活泼,两者元素相互置换,置换称交代作用。

  二、分类

  酸性岩浆岩:

二氧化硅含量大于65%

  中性岩浆岩:

二氧化硅含量介于52%与65%之间

  基性岩浆岩:

二氧化硅含量介于45%与52%之间

  超基性岩浆岩:

二氧化硅含量小于45%

  酸性大的岩浆,黏性大,温度低,不易流动。

  基性岩浆,黏度小,温度高,容易流动。

  温度越高,挥发成分越多,压力越小,则黏度越小,反之黏度越大。

  三、我们采集的

  1、辉绿岩

  A、颜色:

褐色里面为灰色B、成分:

斜长石、辉石

  C、结构:

细粒D、构造:

块状

  辉绿岩墙(浅成侵入体)

  位于太室山腰,岩墙为太古代登封群条带混合岩,此多为基性,高约35米,宽5-10米,岩墙和围岩颜色差别明显。

岩墙破碎很,解理发育不完全,边界左边平直,右边锯齿状,有的插在围岩中,坡度陡。

  登封辉绿岩墙

  2、花岗岩

  采集地点为教练场(此地有至少五种以上),花岗岩为岩浆岩里的深成岩

  A、常见的为灰白色、肉红色。

少见的红色、绿色(值钱)

  B、成分:

钾长石、斜长石、石英

  C、结构:

粒状。

石英、长石、云母整齐组在一起“花岗结构”

  D、构造:

块状E、意大利加工的花岗岩最好

  第2节沉积岩

  一、基本概况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这些有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无论是岩浆岩、变质岩、和先成的沉积岩)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新生物质;除此之外还包括生物遗体、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用的物质。

这些物资在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总称沉积物。

  各种沉积物最初都是松散的,经过漫长的时代,上覆沉积物越来越厚,下面沉积物越埋越深,经过压固、脱水、胶结等成岩作用,渐渐变成坚固、成层的岩石。

现在未胶结的较新的松散沉积物,也包括在广义的沉积岩范畴之内。

沉积岩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外力作用支配下,形成于地表附近的自然历史产物。

地表环境十分复杂,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其地理环境往往不同,从而所形成的沉积岩也相互差异,各种沉积岩都毫无例外的记录下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

因此,沉积岩是重塑地球历史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

篇二: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嵩山地区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学院:

导师:

江富建蒋国富罗勇岳紫龙

  日期: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实习目的..................................................................................................1

  第二节嵩山历史文化..........................................................................................1

  第三节嵩山世界地质公园..................................................................................4

  第四节实习路线..................................................................................................4

  第二章嵩山地区地理概况......................................................................5

  第一节位置和交通..............................................................................................5

  第二节地形..........................................................................................................5

  第三节气候..........................................................................................................6

  第四节水文..........................................................................................................6

  第三章嵩山地区地质特征......................................................................7

  第一节区域地质背景..........................................................................................7

  第二节地层..........................................................................................................7

  第三节岩石..........................................................................................................7

  第四节构造........................................................................................................12

  第五节矿产........................................................................................................16

  第六节地史........................................................................................................16

  第四章嵩山地区典型地貌....................................................................17

  第一节构造地貌................................................................................................17

  第二节流水地貌................................................................................................18

  第三节黄土地貌................................................................................................19

  第五章总结............................................................................................19

  参考文献..................................................................................................20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实习目的

  作为一名GIS(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对地理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

为了加深对《地质学基础》与《自然地理学》的了解,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登封境内的嵩山进行了为期5天写外实习考察。

本次实习主要有三个目的:

  1.加深对书本的理解,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习。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

对野外标本的采集,野外的讲解笔记,野外现场绘制地质地貌图能力。

  3.加强身体锻炼,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第二节嵩山历史文化

  嵩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远古时嵩山被称为外方山。

《禹贡》孔颖达正义:

“嵩高山在颍川崇高县,古文以为外方。

”《汉书?

地理志》:

“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庙,古文以为外方山也。

”到了东周时期,依《诗经?

嵩高》: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之句,改外方山为“嵩高”,亦称“崇山”。

《尔雅?

释山》:

“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

”晋郭璞注:

“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

”对于为何改名嵩高山,《白虎通》云:

“中岳之岳,独加‘高’字者何?

中央居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山。

”又《国语?

周语上》:

“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云:

“崇,崇高山也。

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嵩山被定为中岳,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远在夏商时,嵩山就被称为是中国的中心。

据《周礼?

地宫司徒》及唐徐坚《初学记》载,西周时周公旦在营建东都洛阳时,于嵩山测日影,夏至之日,影长一尺五寸,于是定嵩山为地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嵩山不仅地处中州,同时成为京畿之地,其地位也同时提高。

源于夏商之时的四岳名山,由于嵩山邻近京都,便被命名为中岳,从而中国有了五岳的雏形。

《史记?

封禅书》: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后经战国到汉代,五岳最终确定,并被固定下来。

《尔雅?

释山》:

“嵩高为中岳”。

《史记?

孝武本纪》:

“三月,遂东幸缑氏,礼登中岳太室。

”许慎《说文》:

“嵩,中岳嵩高山也。

从山从高,也从松。

  嵩山在古代,晋代之前以太室山为嵩高山,称中岳。

《史记?

封禅书》:

“中岳,嵩高也。

”又《史记?

封禅书》:

“太室,嵩高也。

”《汉书?

地理志》:

“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

”《后汉书?

地理志》:

“阳城,有嵩高山。

”注云:

“《山海经》为太室之山。

”而《晋书?

地理志》未言嵩山为何,但晋戴延之《西征记》:

“东为太室,西为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合而言之嵩高,分而言之二室。

”由此,两晋时少室山也被列入嵩高山,与太室共称中岳。

但在隋唐时,虽然少室山被列入中岳,但习惯还沿用汉时的说法单指太室山为嵩高山。

《隋书?

地理志》:

“嵩阳有嵩高山、少室山、颍水。

”《旧唐书?

地理志》:

“河南道名山三崤、少室、嵩高。

”唐代之后太室和少室为中岳基本固定下来。

太室山和少室山自古有多种称谓和写法。

太室山除古时称外方,西周后称嵩高外,“太”还写作“泰”。

《山海经》即作“泰室”。

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建于中岳庙前的石阙,亦名“中岳泰室阳城神道阙”。

此乃古时“泰”和“太”通用之故。

东汉以后太室山的“太”字不再使用“泰”字。

少室山的名字更多。

少室又名负黍山。

《郡国志》:

“少室,一名负黍山,有负黍城在其南,故因山以名城。

”少室又名黍室。

罗泌《路史》:

“一名黍室,亦称御砦。

”金代因宣宗曾屯兵其上,故金以后又称少室山为“御寨山”。

《金史?

地理志》:

“少室山,置御寨其上。

”但傅梅《嵩书》、叶封《嵩山志》、景日昣《说嵩》皆把御寨的“寨”字写成“砦”,而称“御砦山”。

此“砦”是“寨”的异体字,当地群众亦皆把“寨”称为“砦”。

  少室又名季室。

《嵩书》:

“少室,在太室之西稍南,相去十七里,一名季室。

  少室山古代还有“九鼎莲花寨”和“九顶莲花山”之称,就是说少室山九座山峰从远处望去似九瓣莲花。

此名由来已久,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

“瞻少室兮若莲。

”明袁宏道《嵩游记》:

“土人曰‘九鼎莲花寨也’。

”少室山的北部,一道山沟将其分为两段,沟西高大的部分当地群众称为“大寨”,沟东较低而小的部分称为“小寨。

  太室山和少室山名字的由来,历来有三种解释,其一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之名是因山多石室而得名。

戴延之《西征记》:

“谓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

”潘岳《关中记》:

“嵩高山,石室十余孔,有石床、池水,道士多就之,可以避世。

”因太室雄壮于少室,故高大的名太室,较小的名少室,即太室大,少室小之意。

《嵩岳志》、《嵩书》、《嵩山志》等皆采用此说。

另一种关于太室山、少室山名字的由来源于民间大禹治水的传说。

《尔雅》注云:

“太室山,禹所名也。

”又据《淮南子》所载神话故事说,大禹治水通轘辕山,住于太室山下。

禹治水化为熊,其妻涂山氏见之羞而归太室山下化为石。

民间又传说,其第一任妻子去世后,涂山氏家族的一个妹妹又嫁给禹,住于少室山下。

大禹在嵩山治水成功后,为纪念其妻涂山氏姊妹二人,大禹便将其第一任妻子所住之山命名为太室山,第二任妻子所住之山命名为少室山。

室,即妻子。

《礼记?

典礼上》:

“三十壮,有室。

”郑玄注:

“有室,有妻也。

”太室、少室之名的第二种解释,不见正史,但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且影响超过第一种。

太室、少室名字来历的第三种解释是说“室”即“藏”的意思,即嵩山在五行中属土,它蕴藏了天地间的阴阳、四时和风雨,故名室。

此说出自景日昣所著《说嵩》一书:

“室之为言藏也。

嵩当土中,天地所会,四时所交,风雨所和,故称室焉。

”景氏以为此说才是嵩山二室名字的真正起因。

然景氏之说过于玄奥,采用者甚少。

  嵩山的名字在西汉时曾更名为“崇高山”。

据《汉书?

武帝纪》、《汉书?

地理志》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改“嵩高山”为“崇高山”,并置崇高县作为奉邑。

关于为何改“嵩”为“崇”,《史记?

孝武本纪》张守节正义云:

“颜师古曰:

‘以崇奉嵩高山,故谓之崇高也’。

”到了东汉熹平五年(176年),应中郎将堂溪典的奏请恢复“嵩高山”之名。

《后汉书?

孝灵帝纪》:

“(五年)复崇高山名为嵩高山。

”又《后汉书?

孝灵帝纪》注:

“《前书》(《汉书》)武帝祠中岳,改嵩高为崇高。

《东汉观》曰:

‘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名为嵩高山。

”嵩高山之名沿用到隋唐时,有时出现简称嵩山,到元后后元代时,省去“嵩高”中的“高”字,直称“嵩山”。

《元史?

地理志》:

“登封,中岳嵩山在焉。

”自元代之后到现在,一直使用“嵩山”之名,或加“中岳”称“中岳嵩山”。

  嵩山是中华民族最早活动地区之一,也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自古至今华夏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嵩山早在远古时不仅是名山,也是皇帝经常巡游和狩猎的地方。

华夏始祖黄帝就曾多次巡游嵩山。

  《史记?

封禅书》: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又据杨雄《河东赋》云,帝尧也曾游于嵩山。

又据《史记?

封禅书》载,虞舜曾巡狩五岳,并制定五载一巡狩之制度。

大禹之时,嵩山下的阳城则为其都城。

《汉书?

地理志》臣瓒注引《世本》载:

“禹都阳城。

”《孟子?

万章上篇》:

“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国语》韦昭注:

“夏居阳城。

”古本《古书纪年》:

“夏后氏,禹居阳城。

”20世纪70年代,在嵩山的考古也证实嵩山脚下阳城的王城岗为夏代早期都城遗址。

又据《淮南子》载,大禹曾在嵩山治水,凿轘辕关。

《淮南子》还记载了具有神化色彩的“闻鼓饷夫”的故事。

又据《竹书纪年》载,夏代第5代国君少康曾居于嵩山脚下的纶氏(今颍阳)。

又据《穆天子传》载,周穆王也曾游太室山。

除帝王外,上古隐士许由、巢父,西周的周公旦、春秋战国时的鬼谷子等也都在嵩山留下足迹。

  嵩山自古就是祭祀和封禅的圣地。

《史记?

封禅书》: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又《封禅书》云:

“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

  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

太室,嵩高也。

”由此可知自秦代以前帝王都一直祭祀嵩山。

在历代的活动岳祭中对嵩山影响最大的当是汉武帝和武则天。

  据《汉书?

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巡游嵩山,因闻“山呼万岁”之声,下令扩建祭祀山神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为崇高县,免除一切徭役赋税,专职奉祀太室山。

从此之后,嵩山威名远扬。

汉代之后到清朝,共有50多位皇帝亲至或遣使祭祀嵩山。

其中亲至者有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武则天、清乾隆等。

汉武帝之后对嵩山产生重大影响的祭岳当属女皇武则天。

  据《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及《旧唐书?

礼仪志》载:

武则天一生共8次祭游嵩山。

其中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在中岳嵩山举行的史无前例的封禅大典最为引人注目。

是年,武则天率群臣浩浩荡荡开赴嵩山。

女皇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上筑起“登封坛”,举行禅祭上天的大典,并加封中岳,尊岳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这是五岳中第一个被封为“帝”者。

同时还加封岳神之配偶天灵妃为“天中皇后”,还自撰了自我歌功颂德的“大周升中述志碑”立于嵩山之颠。

之后,武则天又率众在少室山下筑“封祀坛”,封禅少室山。

礼毕,女皇颁诏书,大赦天下。

为纪念其封禅的业绩,武则天特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

同时,将嵩山下的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女皇“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

  嵩山是中国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汉代以前这里就是以神灵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的重要活动地区。

东汉道教兴起时,嵩山就是其重要的发源地。

据《列仙传》载,东汉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遇神人指点,在石室中寻得《黄帝丹经》,并在山上筑坛炼九丹。

此载虽说有些神异,但至少说明嵩山是道教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在道教兴起后,建于先秦的中岳庙便成为道教重要的传播圣地。

北魏时,道教宗师寇谦之居嵩山30余年,并在此创立北天师道,由此嵩山乃北天师道的发祥地。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首先落迹的地方就是嵩山。

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中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法王寺在嵩山建成。

到北魏时嵩山成为佛教活动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