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258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内部版.doc

福建省认定教师资格自学考试(简称“两学”考试)

中学《教育心理学》

复习资料

“两学”自学考试复习资料编写组

重要提示:

1、本资料是熟悉课程和教材的专业教师编写的,对考生的复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需要的考生请与福州博格教育公司联系,电话:

本资料严禁任何复制。

2、“两学”考试和报名的有关事宜可向福州报名点之———福建教育学院自学考试办公室咨询,电话:

0591-83726254。

3、“两学“考试一年两次,即每年的1月和7月份,我们编写的本套资料也会根据考试的要求和变化进行修订。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评价目标】

l、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理解部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A等五种要素。

A、教学环境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目的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C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布鲁纳B、布卢姆C、桑代克D、斯金纳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C。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评价目标】

l.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心理发展: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5、关键期:

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二、理解部分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他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l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A、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B、假设一演绎推理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C、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D、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笆性的可逆思维。

E、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2、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

二是自我体验。

三是自我监控。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少年期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自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靠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

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5、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沉思型认知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认知方式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

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

6、智商的含义: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是由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后乘以100得来。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

该量表采用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中等。

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1%。

7、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三、掌握部分:

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

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通过讨论的形式在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的是C。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平衡性D、差异性

2、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A。

A、关键期B、守恒期C、转折期D、过渡期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B。

A、主动性B、自我同一性C、勤奋感D、自主性

4、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D。

A、场独立型B、辐合型C、发散型D、场依存型

5、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成熟的是A。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检验

二、填空题:

1、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

支柱。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3、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并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4、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5、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采用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

三、简答题:

l、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什么是心理发展?

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四、论述题:

1、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联系实际谈谈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因而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他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把握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3)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试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答: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

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

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通过讨论的形式在也们解决目身所面临的问题。

在这当中,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评价目标】

1.识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先行组织者。

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

3.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识记部分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

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在八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

它们分别是: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态度。

3、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概念由奥苏伯尔提出。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二、理解部分

4、理解学习的实质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5、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1)桑代克: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A、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

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B、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

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

C、准备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2)巴甫洛夫: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经过多次匹配之后,中性刺激具有了诱发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叫做条件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A、获得与消退

B、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而操作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A、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回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的条件作用类型。

C、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没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D、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