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267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doc

篇一: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磨头中学邱建国

选修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

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

卢瑟福用发现的?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

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整节课结合?

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

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

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

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

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

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

体会?

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

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

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

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

粒子。

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

入射的?

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

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

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

粒子大角度散射?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

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

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

粒子的大角度偏转?

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

粒子速度几乎不变。

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

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

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

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

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

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

粒子被弹回表明:

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

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

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

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

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

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篇二: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彭阳县第一中学白巨军

选修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

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

卢瑟福用发现的?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4.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

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

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

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

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

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

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

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

体会?

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

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

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

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

粒子。

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

入射的?

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

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

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

粒子大角度散射?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

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

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

粒子的大角度偏转?

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

粒子速度几乎不变。

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②对于?

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

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

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

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

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①绝大多数?

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

粒子被弹回表明:

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

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

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

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

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

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10

篇三: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

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

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

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

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

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点不远处取一b点,求ab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1: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

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

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

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3: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将

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

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

曲线运动的条件是,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

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

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引导:

速度是(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也就具有,因此曲线运动是。

结论: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v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动a

d

b

解析:

例题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f1和f2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力的方向不变,但f1突然增大到f1+f,则此质点以后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例题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v做曲线运动,已知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

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m到n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做图分析:

m

f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抛体运动

1、曲线运动

定义:

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3、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曲线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始终在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训练答案】

例1、b例2、匀变速曲线运动例3、自m到n速度变大(因为速度与力的夹角为锐角)

第二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3、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明确物理中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

教学重点:

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课件、玻璃管、水、胶塞、蜡块、秒表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它比直线运动复杂,为研究复杂的运动,就需要把复杂的运动分为简单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运动的合成各分解。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出分运动的合运动和合运动的分运动。

2、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