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270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doc

摘要: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地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在具有启蒙性与终生性的家庭教育中,成人要做好榜样作用,提高儿童道德水平,预防与制止这种行为发生,最终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儿童;攻击性行为;家庭教育近年来关于学龄期儿童由攻击性行为引起的暴力事件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开始闪现,学龄期儿童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到惊讶与担心。

为什么这些孩子爆发出这样的与其年龄不相适宜的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严重地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启蒙性与终生性的家庭教育该怎样来预防与制止这种行为发生,最终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其特点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阻碍了儿童个体的健康成长,那么什么是儿童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有意通过攻击、威胁、辱骂等行为伤害他人的心理、肌体,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任何行为。

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打、抓、撞、骂、责备、威胁等。

其次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婴儿时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进入学龄期,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如游戏规则、行为方式等)引起儿童间的攻击逐渐增多。

从攻击的表现形式来看,儿童倾向于使用身体上的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多的使用言语攻击而非身体上的攻击。

第二,攻击性行为存在稳定性。

在童年时期被同伴评定为攻击性的孩子到成年期倾向于有更多的犯罪记录。

第三,攻击性行为还存在性别差异。

与女孩相比,男孩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二、攻击性行为对儿童成长的危害

  攻击性行为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很不利,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而且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

每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社会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有西方学者指出,对于儿童来讲,大部分知识和交往技能,都源于同伴。

同伴关系不仅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使他们在同伴关系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同伴关系较差,不能融入到正常的儿童生活中并导致人格倒退。

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反社会行为,这严重的阻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据资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当中,很多的暴力少年犯在其早年的儿童期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

  三、针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教育对策

  在家庭中儿童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其父母亲,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这种角色是多重的。

家庭教育该怎么来预防和制止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

  1.成人的榜样作用。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的行为塑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并由班杜拉提出一套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

有专家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家庭教育。

如果儿童长期生长在暴力专制的家庭,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率很高。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对儿童实施暴力,无形中是在教儿童使用暴力,让孩子觉得“暴力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儿童在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采用简单的反射形式--攻击性行为来对付。

常靠体罚来教育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家庭外往往也是强侵犯性的,而且这样的孩子认为打斗是合法化的。

  中国的教育受儒家文化、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在一些家庭教育理念中许多的父母总是站在统治者的位置,一贯用压制、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他们向儿童提供了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

其后果是,不但达不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反而变相的暗示了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你就这样对待他”。

  犹太哲学家马丁?

布伯将人与人的关系分为两种:

“我与你”、“我与他”。

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外一个人当成了自己实现的目标和对象或工具。

无论目标时多么的伟大,当一个人将另外一个人视为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准则就是尊重儿童,将他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2.提高儿童道德水平。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其自我控制水平有关,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又与自我控制水平息息相关,所以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其行为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个人的道德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儿童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性相反的亲社会方向。

由此看来,提高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人生命、幸福与人际和谐的可贵,能有效的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儿童的道德培养可通过其特殊的方式,如游戏和故事。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阐明了游戏之德性养成功能。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知机能、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需要、最终发展社会性、形成优良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游戏中儿童被要求遵守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才是能享受游戏快乐的人。

在游戏中儿童懂得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通过游戏儿童也明白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学习了判断善恶、美丑、是非、好坏等道德行为规则,提高道德得认知水平。

故事也是提高儿童道德水平的另一种方式。

故事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的宝贵价值告诉儿童,儿童在听故事或读故事时会在无意识层面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藏在儿童的心灵深处。

这些无意识层面的教益很可能是在意识层面上产生自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识的前提。

儿童总是无比热情的重复体验这些故事,将他们自己的愿望投射和融合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

故事帮助他们宣泄情感,帮助他们习得美德,也帮助他们看到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