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2726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综述.doc

【摘要】科技资源是当今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区域经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支配着科技资源的投入,并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产出。

目前已有的文献侧重于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评价,而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的总结相对较少。

本文通过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了解当今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研究中觉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最终造福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资源资源配置配置能力

  科技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其优化配置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及潜力,它并不是单独某一种能力的体现,而是由几种能力合同作用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

  1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

  首先,有必要了解已有文献对于科技资源的界定。

周寄中(1999)认为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第一生产力的要素,被称为第一资源[1]。

丁厚德(2001)认为科技资源是投入科技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以及组织的总和[2]。

其实二人对于科技资源的定义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而参与到生产中,只是周寄中的观点更加偏重于强调科技的要素角色,而丁厚德的定义则更加具体化突出科技要素的组成部分。

孙宝凤等(2004)对丁厚德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认为科技资源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科技进步,并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资源,同时将科技环境资源也列入其必要要素中[3]。

  科技资源配置指的是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领域、过程、时间、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4]。

目前国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5-6],且侧重于方法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模拟[7]。

而国内关于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8],即科技资源配置的含义、特点、作用机制的研究与分析,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相关研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的研究。

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研究内容,衡量科技资源配置的综合能力。

经济在达到均衡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人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把握[9]。

因此,研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可以优化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转变。

  2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看,周勇,李廉水(2006)认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区域内,结合实际,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创造效益的能力[10]。

徐建国(2002)把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定义为区域内能够高效率地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强度、结构、方式以及运行模式等要素的影响[11]。

华瑶(2004)认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区域高效运用与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这个区域从宏观上讲可以是国家或地区,从微观上讲可以是某个单位或部门[12]。

在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早的研究中,学者们基本上延续了徐建国(2002)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研究,直接引用其内涵或对其加以补充。

  从狭义的角度看,李应博(2009)认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对科技资源的获取、使用和获得收益的能力[13]。

吴家喜,彭洁(2010)对其定义为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定位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使用状况,有效整合和利用内外部科技资源的知识与技能。

周伟,章仁俊(2012)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区域内,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有效的科技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文环境,使科技要素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合理分配与使用,确保科技成果高产出并高效地应用于社会生产,最终实现经济的高产出的一种能力[14]。

综上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研究,具有从笼统到具体,宏观到微观,广义到狭义的规律,这些规律越来越具体地对科技资源的高效化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

正确地理解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各项指标的选取等具有指导意义,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实证分析等的研究形成理论支撑。

 3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内容上讲,现有的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主观解释。

学者们在就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延伸研究时,一般都会对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基于自己的研究角度做出界定。

如吴家喜,彭洁(2010)总结和探索了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特征、驱动因素等。

第二类是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理论上的构建。

如华瑶等(2004)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周伟,章仁俊(2012)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的bsc模型等,都实现了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为定量衡量科学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类是结合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实证分析。

目前在实证方面较为广泛的研究有三大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针对国家广泛区域的宏观分析。

主流的研究是对中国东、中、西部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评价。

如杨艳萍,赵洪祎(2007)[15]、杨艳萍(2007)[16]、李恒等(2013)都是基于模型基础上对国家的宏观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分析[17]。

第二个方向是针对某个省市的中观分析,如毕娜等(2006)以宁波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18],陈呈频等(2007)立足于浙江省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19],范斐等(2013)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交互耦合的深层次机理[20],宗晓丽(2010)则根据山东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21],第三个方向是结合某个企业或单位的数据作实证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策略。

如李志远(2012)研究科技资源整合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理[22],单娜(2007)通过分析得到是科技资金和人力等要素得到最优配置[23]。

雷彦斌(2012)认为行业研究所作为各个行业的科技前沿单位,科学地评价行业科研院所的效率水平[24]。

  从研究的展开角度来看,早期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其内涵进行补充和扩展,如徐建国(2002)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强度、结构和效果深入和建立模型,在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沿用这种方式。

但随着研究的进行,研究角度也在随着研究的转变规律而发生变化,在研究的展开角度上渐渐深入。

如黄宇等(2011)从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两个测量维度展开模型探讨[25]。

周伟,章仁俊(2012)从投入产出、环境优化、成果转化、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深入进行进一步研究。

李恒等(2013)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配置效果角度深入研究。

总体来说,研究角度越来越深入和多样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展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理解,更有利于扩展思路,使其更好地解释经济社会中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有关的经济现象,解决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科技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华瑶等,2004),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周勇,李廉水,2006),基于bsc的基本模型的方法(周伟,章仁俊,2012),耦合协调度模型(范斐等,2013)。

  4结论探讨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看,国家的东、中、西部由于其历史或地域差异,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差别较大,因此资源配置的重点和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东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濒临沿海,拥有较好的资源配置的环境,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投入、研发、以及成果的转化,注重配置效率。

而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吸收都较低,应当着重于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应用。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可忽视。

各地政府或企业单位应当首先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高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重视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同时,重视基础教育,加大科研教育院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

从国际层面看,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已成为主流趋势,技术溢出效应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科技发展提供可能。

因此,我国要增强主体对内部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外部科技资源的获取能力,统筹协调,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资源配置能力。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当前国内外对科学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这种评价虽能对科技资源配置方向给予指导,但量化数值不够精确。

其次,已有的文献偏重于实证研究,而对理论的探索没有很大的进展。

事实上,只有理论层面不断提升,其付诸于应用才有可能。

因此,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再次,微观层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不足。

随着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加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必将削弱,而更多企业单位将会担起资源配置主体的重任。

因此,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微观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5-36.

  [4]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