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310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doc

篇一:

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

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

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

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

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

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

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

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

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

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

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

出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

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

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

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研究每个心理现象的各自特点和规律。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由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务一和任务二之间是相互联系,任务一阐明学前阶段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也就是告诉我们心理发展“是什么样子的”,即“知其然”。

任务二解释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与机制,即“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知其所以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w·preyer)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成效,科学的教育儿童,还能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第三节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法:

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

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测验法:

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

(四)调查法:

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

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

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篇二:

儿童心理学教案1

石河子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儿童心理学

任课班级2010学前教育

任课教师

二0一一----二0一二学年第二学期

2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3

4

注:

课后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教学内容完成情况及教学体会等。

5

篇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还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即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

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

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

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

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二、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第三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它的创始人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preyer,1842-1897)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它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被称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无可厚非的,其原因有四:

a.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是一部较早的关于儿童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b.从写作目的来看,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点;

c.从研究方法来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做系统地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

d.从影响上来看,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掀起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热潮。

第四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时序设计(sequentialdesigns)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study)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cohort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

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

研究期间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因死亡、搬迁、厌烦而流失被试,从而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纵向研究需要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不可避免地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

时序设计

时序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是指婴儿躯体的各个部分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

出生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

(2)大脑皮质

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

胎儿生长到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

大脑皮层已经分化,皮层表面的沟回开始出现,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神经纤维短而少,大部分还未髓鞘化。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上述婴儿脑形态的发展,为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了整个心理发展。

(1)脑电图

脑电波的测量与分析是揭示大脑机制的一种重要方法,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重要参数,所以脑电变化也常作为婴儿发展的重要指标。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的发展遵循关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即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那些部分先行发展,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层部分才开始发展。

其中,控制上肢的部分的发展又早于控制下肢的皮层部分。

(3)大脑单侧化

婴儿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在1岁左右逐渐形成,这时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为婴儿言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两半球功能单侧化要在婴儿3-5岁才能完成。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各种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将来各种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基础,也是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有着严密的细致的内在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来推断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1、婴儿动作的发生

婴儿动作的发生可追溯到胎儿期。

研究发现,胎儿期胎儿的动作主要有两种:

胎动和反射活动。

胎动是指胎儿在母体内自发运动或蠕动。

胎儿的反射活动包括巴宾斯基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等。

2、新生儿的活动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多达73种,这些无条件反射活动可分为两类:

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

生存反射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

原始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

婴儿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肌肉控制下进行的,所以婴儿动作的发展和婴儿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顺序,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

因此,在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是检查一个重要方面。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朱智贤将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为以下三点:

1、由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即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

2、从身体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的动作发生在头部,其次在躯干,最后是下肢,其顺应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婴儿首先发展的是躯体大肌肉的动作,如双臂和脚的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陈帼眉在此基础上,又概括出另外两条规律:

1、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婴儿最早获得的是头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双腿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2、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四)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婴儿动作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绪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坐和爬行给婴儿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坐的位置与躺着相比,使婴儿观看物体的视角和视线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婴儿的视角和视线与所注视的物体处于相对平行的位置,而不像仰卧时只能面向屋顶或从侧面位置与外界物体处于斜位方向,对于形成物体的主体像有很大益处。

比如,对听觉的作用,当婴儿坐着的时候,双耳对外界物体大体处于对称位置,对正确的知觉音调非常有利。

由于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声音进入双耳的时间差有助于形成婴儿的方位知觉。

另外,坐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把婴儿的双手更好的解放出来,有利于双手的协调操作和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

爬和行走,一方面扩大了婴儿接触与探索环境的范围,增加了他们的认识事物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婴儿在爬行和走动中去做冒险的事,趋向目的物,在目标行动中的坚持和努力使婴儿的体力和意志力都得到锻炼。

第二节婴儿的认知发展

早期的儿童心理学,把新生儿及幼小婴儿看作是小动物,不知不识的,只注重其动作能力,而现代儿童心理学,发现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

由于婴儿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认知过程,所以在研究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

如何研究婴儿的认知特点呢?

1.反射行为——适当的刺激引出相应的反射行为。

2。

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习惯化:

指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

指当个体对一个刺激产生习惯化后,再加入一个新异刺激,引起个体重新对该刺激注意的现象.

3。

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婴儿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与某种刺激物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无关。

4。

视觉偏爱

范茨的观察小屋。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生

婴儿的视觉器官在胎儿时期已基本上发育成熟,所以新生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的过程。

2、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视觉刺激在2英尺范围内眼睛晶体功能发挥最好。

视刺激理想的焦点在距研究8英寸处。

新生儿能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婴儿要到两个月时才能自己改变焦点,直到四个月时才能灵活改变晶体的形状。

(2)光的察觉

成人对400-700毫微米的亮光比较敏感。

新生儿能觉察眼前的亮光,并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但敏感性比成人低。

新生儿能察觉移动的光。

——吸吮减少

(3)视敏度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差异的能力。

新生儿——约成人1/10

1岁——与成人相当接近

(4)颜色视觉

新生儿看不到彩色,他们的世界由黑、白、灰组成。

婴儿从三个月左右能辨别彩色与非彩色。

4-8个月的婴儿喜欢波长较长、明亮的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