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313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巢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总体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完善各类人才的分类指导和激励机制;

制定特殊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工科专业教师多承担横向课题,克服困难,积极推进青年教师下企业。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多渠道争取社会资源,增强办学实力。

加大教学投入,尤其要注重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改善,通过学校投入、校企合作以及社会资源等多种渠道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学生必要的实验、实训条件。

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应用型课程建设力度,以及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力度;

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加大对学科竞赛、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资金投入,努力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实行学校和院系(部)二级管理,建立二级管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对各院系(部)要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完善严密的自我质量监控、反馈和保障体系;

成立专门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机构,增加学校校级督导组成员,建立院系(部)二级督导制度,形成教学院系(部)抓教学,教务处抓管理,质量监控与评估部门抓监控、督导与评估,形成三权分立的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继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评估专家的整改意见和建议,紧紧围绕“构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主线,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2.工作思路

围绕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落实学校的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教师队伍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为重点,以专业与课程、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抓手,以提高管理水平为手段,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整体设计、强力推进,高质量完成整改任务,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总体目标

在整改阶段,认真落实教育部专家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注重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推行学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性课程建设,提升实践育人水平,狠抓制度落实,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纳入绩效考核,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形成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二)整改主要目标与整改内容

1.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注重教育理念更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凸显办学特色

(1)整改主要目标

强化改革与忧患意识,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进一步拓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合作办学、合作师资培养、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增强区域文化“塑校”、“育人”功能,进一步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

(2)整改内容

①继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深化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职能、教育规律、质量标准、管理模式、师生关系等的认识。

联系学校办学实际,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深入开展各种专题研讨,推进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提升广大教职员工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水平。

②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定期学习、研讨制度,加强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

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周三例会学习,要将一般性的政治学习与教育教学的学习、研讨结合起来,将“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现代大学制度”、“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思路”、“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等作为学习与研讨的重点。

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广泛开展调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

尽可能多地参加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学术会议,每年至少到兄弟院校调研一次,切实提高工作成效和水平。

③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鼓励并要求各级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与行政管理的相关研究,尤其是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部门,如院系(部)、教务处、科技处、组人部、学工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的领导,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形成良好的学习风尚,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硬性指标,要求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教学管理人员中科级以上干部)和教研室主任每年至少发表1篇教育教学管理或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将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内容,并作为评奖评优与晋升的条件之一。

④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度分析和预测,合理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需求高度契合,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企业的现实需求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主动服务企业,实现校企的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科研、合作就业,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重点突破在合作人才培养环节的局限,真正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⑤着力培育办学特色。

认真落实“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化塑校、服务荣校”的发展战略;

进一步拓展环巢湖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环巢湖文化”研究高地,并积极将区域文化元素融入育人环节,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文化。

紧密围绕地方支柱性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力度,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能够服务地方支柱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布局;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学校定位并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加大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确保2014年生均不低于1200元,占比增加2个百分点,并逐年增加。

加大图书资料建设力度,确保生均年进书量不低于4册,并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与服务水平。

加强教学行政用房建设,整改期内新增2万平方米。

强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①开源节流,多方筹措资金,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与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足额配给。

②加大图书资料建设力度。

“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200-30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重点添置新办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图书资料,并在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馆藏“特色”。

积极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完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互补的资源结构与服务平台;

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导读工作,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与服务水平。

③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

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在前期投入1633万元的基础上建成学校数据中心,并整合校园业务系统,实现数据标准规范、出口一致、资源共享。

加强对师生员工的网络技术专项培训,提高师生员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处理能力,为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打下基础。

④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重点专业与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每年直接用于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2015年教学科研设备生均值不低于6000元。

加大应用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和文科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能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与地方企业联手,共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3.充实师资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实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数量,优化结构,尤其是加大新办专业紧缺人才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确保在整改期内学校总体生师比降至20.5:

1,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分别不低于80%、30%,新办专业的教师数量和结构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以培养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双能型”教师为重点,继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①加大师资队伍引进和建设力度。

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为重点专业、紧缺专业的人才引进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为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提供120—140平米免费住房,同时给予15-20万元的安家费。

②加强“双能型”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各专业确定“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任务和目标,选派教师到企业行业培训、挂职锻炼,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建立“双能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对认定为“双能型”的予以奖励,并在评奖评优与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

积极聘请企业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扩充校内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加强实验人员的培养培训;

鼓励支持理论教学人员参与实验教学?

从企业行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实验教学教师队伍。

③重点加强教学、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

三大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双能型”教师三支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学校现有的相关实施办法,明确目标任务、政策保障、经费资助、选拔程序和工作机制,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发挥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

④加强师德建设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

一是以师德建设为首位,在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上下功夫。

强化师德教育与宣传,树立一批师德表率和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师德考评体系,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强对岗前培训工作的管理,注重内容和实效;

继续坚持和完善导师制,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建立选拔培养机制,遴选一批爱岗敬业、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志存高远的青年教师予以重点培养,有计划选送他们参加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培训与锻炼,支持在职攻读学位,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教坛新秀”、“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今后每年直接用于教师培养培训以及人才引进的经费将不低于200万。

⑤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一是完善教师的选拔、聘任、考核、培训、奖惩、分配和流动等规章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地管理教师队伍,依法保障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当前重点要做好岗位设置与聘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兼职教师管理、教师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二是加强外聘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工作。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外聘教师队伍;

进一步规范外聘教师的管理工作,将外聘教师纳入年度教师业务考核范围;

设立外聘教师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外聘教师进行奖励。

4.进行院系(部)整合,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学科归属进行院系(部)调整。

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地方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充实学科专业建设内涵,培育一批能为现有专业作实质支撑并能引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应用型重点建设学科,发挥现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并具有相应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2)整改内容与措施

①按照学科归属重组教学单位。

本着“利于学科专业群建设,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调整现有教学单位,整合师资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

②针对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结合《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产品规模,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逐步改造传统专业,在发挥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③建立和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积极探索职能管理制度、市场调查制度、专家论证制度、监督评估制度相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运行机制,建立更为科学的专业申报、评估和退出机制,形成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自我约束、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依据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加强专业设置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规范申报与审批程序,组织对专业相关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岗位背景进行广泛深入、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预测和办学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减少盲目性,严格专业设置论证程序,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制定校内专业评估和院系(部)评估制度,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和院系(部)评估;

完善专业退出机制,对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偏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限期整改,如果仍不能改善,要限制招生或停止招生。

④提高科研能力,带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是加强现有省校级研究所(中心)等科研平台的建设,改进管理模式,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确定校级重点建设实验室,遴选第二批重点建设学科。

二是提高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建设科研团队,鼓励研究人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争取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借助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在环巢湖文化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

三是加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召开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汇报会,研究制定方案,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遴选校级项目,培育省级、国家级项目,实现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层次双提升,切实发挥其在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5.加强课程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核心课程,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尤其要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工作。

①采用“倒推法”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研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聘请行业专家与外校同类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研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相应应用型课程,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方式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原则,科学设计课程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深化“3+1”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

②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抓手,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继续推进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三级联动建设。

巩固课程建设成果,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水平和层次;

二是加强跨院系开设课程的研究。

相关院系认真分析跨院系开设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共同制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是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为师生提供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四是充分发挥教研室在专业和课程建设的作用。

要求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对教研室的考评,适时开展优秀教研室评选,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以团队共进方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五是用教学研究引领课程建设与改革。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需要,研制校级教改课题申报指南,引导教改研究方向,将“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专业典型实训案例库建设、应用型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等作为研究重点,对重大项目实行招标制度;

六是出台政策鼓励教学方法改革。

制定措施,完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标准,制定优质课程评选标准,启动“优质课程”评审工作,发挥示范作用,在课程评估、教学竞赛等活动中,突出强调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课堂。

③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

增设公共选修课程门数;

提高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大学英语,要实施分层教学,积极建设、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改革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④加大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建设力度。

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盟,共同研究、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与省内外同类院校建立合作联盟,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内容;

加强应用型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

要求工科专业中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启动课程设计工作。

6.科学设计,强化管理,提升实践育人水平

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实践育人水平。

①强化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

出台《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意见》,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指导,充实实践教学师资数量、改善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理论实践互通、骨干队伍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队伍;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具体内容和形式,制定相关标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规范化;

开展专业典型实训案例库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制定建设方案,到2014年底完成各专业典型实训案例库建设。

②制定政策,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分类制订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或综合训练的题目,大幅度提高真题真做的比例;

制定政策,要求教师必须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

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水平,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奠定基础。

③丰富第二课堂,规范素质拓展学分认证。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将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精神素养的培养纳入第二课堂,加大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力度;

制定具体措施,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放性实验室、学生科技立项或参与教师课题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一个基本环节来抓,纳入教学管理当中,由教务处组织认证,确保学分认证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及权威性。

7.建立学校、院系(部)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建立学校、院系(部)二级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①构建学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机制,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中心地位。

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益。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本着务实的原则,有计划充实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深化管理干部培训,激励他们从事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层次。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制度,细化标准和流程,落实精细化管理,保障管理规范的落实,提高管理的综合效益。

加强考核,明确奖惩,打造一支爱岗敬业、勤于奉献、乐于服务、富于创新精神、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

8.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各级教学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建设,各院系(部)要切实把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常态化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机制;

建立专门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构,构建多元参与、全程和全方位监控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①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各院系(部)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抽查与全查等方式,掌握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②建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

组建“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全面负责教学质量内部监控及评估工作,建立评估问责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充实校级教学督导队伍,设置教学单位二级督导组,建设专兼职、在职与离退休相结合,行政与学术兼顾的质量监控队伍(专家库)。

③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常态监控与评估机制,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运用与管理机制。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重新审定、完善现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流程,重点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重点环节的质量监控与评估,对评估结论实施问责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运用与管理机制。

④完善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

各院系(部)要对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及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建立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为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提供参考。

(三)进程安排

按照教育部规定,整改期限为一年,即从2013年7月到2014年8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整改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3年6月25日~2013年7月25日):

制定方案、动员部署

各单位进行评建工作总结,学校在各单位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