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37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19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第十二册数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生长速度相同生长速度减慢树木基本不再长高)

(3)师:

你认为图中还可获得哪些信息?

你能描述吗?

……

(4)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a、从图中看出,从开始植树到第10年,树木生长速度相同。

b、树木从第10年开始生长速度减慢;

第15年开始树木不再生长。

2、探究例2。

(1)课件出示例2。

小明的父亲那么热爱环保,小明及班上学生也不例外,这不他所在的班级也在开展植树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准备第一年沿着最里面的圆种下6棵树(树种同例1),以后每年向外扩展形成新的圆(图见第2页例2左),连续种植6年。

(2)借助俯视图,弄清楚具体的方案。

图中“×

”一个表示什么?

图中不同位置的“×

”表示什么?

图中的“×

”表示1棵树,不同位置的“×

”表示不同位置的树。

观察讨论结合图中所示的每年向外扩展形成新圆中树木增加的规律,想一想8年后这片树林将有多少棵树,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年种下6棵树,第二年就是12棵,以后每年依次为18棵、24棵、30棵、36棵。

它们之和就是总棵数。

由于在10年内,树木的生长速度相同,并且这片树林由6层等距的“同心圆”组成,所8年后这片树林将由6层树木构成的同心圆组成。

那么从侧成看,形状大致会是什么样的?

板书如下:

独立思考,30年后,这片树林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侧面看呢?

从15年起,树木基本不再生长,所以这片树林30年后呈“圆柱”状,从侧面看是长方形。

[评析]:

教师注重情境问题中文字和图表的阅读理解。

例如:

例1出现的“树木生长曲线”和“树木生长速度”这两个词语,学生是不熟悉的,需要教师给以启发、说明。

再如,如何理解例2中情境图画的“×

”,需要学生先读题中的文字,然后再看图,这样便知道图中的“×

”表示1棵树等。

搞清楚情境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或图形的含义,解决问题也就变得不难了。

3、自学讨论完成例3。

(1)课件展示例3植树方案草图。

为了让植树活动继续开展下去,小明又设计出一种植树方案。

(图见第3页例3下)。

(2)讨论提纲:

a、观察植树方案草图,说说小明的植树方案是怎样的?

b、动手画一画,这片树林从空中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c、连续种植5年,30年后,这片树林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3)小组汇报。

生;

小明的植树方案可以表述为:

第一年种了一棵树,以后每年向外均匀扩展形成4年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从里到外分别为3,5,7,9。

从空中、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如下:

×

空中看侧面看

30年后,这片树林呈现为长方体。

有了例2的辅垫,例3并不太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氛围。

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有一个正方形操场,每边者栽种17棵树,四个角各栽1棵,共栽多少棵?

2、为了美化校园,学生准备做两个花架用来摆放盆花,学校请同学们设计花架,你能为这个学校提供一个设计花架的方案吗?

请把它画下来。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校解决设计花架这样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当前,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1、土地沙漠化;

2、森林锐减;

3、水资源危机;

4、物种减少;

5、酸雨污染;

6、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7、臭氧层遭到破坏;

8、土壤流失;

9、有毒化学品污染;

10、垃圾成灾。

看后,你有什么建议?

[总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境问题中文字和图表的阅读理解

由于本节课的教材特点,三个例题都是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呈现,搞清楚情境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或图形的含义,解决问题也就变得不难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本节主要内容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更多地采用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3、注重学生人人做数学

要求学生人人动脑想、动手算、动手画、人人做数学。

通过计算树的棵数、画从不同方位看到的形状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

环境资源

——统计的应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式六年级教学下册第4—5页的内容。

1、使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耕种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树立国情、省情、市情、区(县)情和乡情发展意识。

2、进一步熟悉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乐于用此数学工具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结合学习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画统计图的方法利用图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

教具:

课件系列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

由于人类乱砍乱伐造成风沙侵略人类场景,再出示退耕还林后的场景,并伴随着讲解。

由于人们乱砍乱伐,使大量的土地流失,大自然就惩罚了人类,这不,九八年洪水泛乱,九九年地震、2000年干旱………为了恢复生态平衡,人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瞧这里又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评析]:

课的引入以课件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资源,造成了许多自然灾害,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需要环保意识。

二、探究思考

1、师:

大家都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退耕还林,我们一起来看看某乡从1981——2001年退耕还林的情况吧!

2、课件出示某乡耕地情况统计变化图

3、学生观察此图,从这个变化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思考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并在小组或全班来解决问题。

如:

(1)这个乡增加的耕地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2)哪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最少,哪年减少的耕地面积最多?

(3)哪年增加的耕地面积与减少的耕地面积一样多?

(4)分别计算出1981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耕地面积变化量(增加量—减少量)。

把问题解决权还级学生,教师穿插讲解知识,这样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4、你能根据这九年的土地变化画出统计图吗?

若有些学生不理解,可以先解释再画。

(根据那一年的增加的量与那一年减少量的之差)然后学生制作统计表。

5、师:

如果告诉你1981年这个乡的耕地面积总量为50公顷,你知道1986年这个乡的耕地面积为多少公顷?

1991年呢、96年呢、2001年呢?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个另辅导。

6、从这个乡耕地情况的变化图中你还得得到什么结论?

先小组交流、讨论再汇报。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人,让学生独立思考,给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三、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练一练第1题

课件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森林覆盖率的含义,并完成下面问题:

(1)你能将A、B、C三个国家拥有的森林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2)三个国家的覆盖率大小如何排列的?

(3)为什么以上两题的大小排列顺序不一致呢?

(4)如何求表中的每年国家的面积?

从中你还获得什么信息?

2、

(1)调查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与世界观有总面积,各是多少?

并计算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占世界现有总面积的百分比。

(2)调查我国现有人口与世界人口数,并计算它们的百分比。

(3)比较以上两个百分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畅谈收获,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以梳理,进一步体验成功和乐趣,课未延伸,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调查襄樊地区1950年、196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并画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图,从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件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一方面对所学的统计图进行了进一步的练习,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合作意识。

垃圾

——变废为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师大版式六年级教学下册第6—7页的内容

1、进一步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根据表可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2、通过对废品回收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数学意识。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进一步熟悉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表或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一、情景导入:

1、师;

垃圾在我们身边,随处可风,若不加以处理会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但如果把它们进行合理分类处理,也可以变废为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环卫工人是如何让垃圾分类处理的。

2、播放垃圾分类处理情景的录像,学生观看。

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垃圾分类录像来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为了方便群众、环卫处已把垃圾桶进行了改装,把一个垃圾桶分为有益和无用的两个内桶(课件出垃圾桶的画面,并出示长、宽、高)

今天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解决与垃圾有关的数学知识(课件出示教科书P6上面的5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独立完成。

3、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探讨、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评价正误。

4、学生在讨论、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状况,然后小组汇报完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小结。

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着实他发挥了学生的才智,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件出示的科书P6下面的试一试,学生先读题,谈谈自己对题意的理解,然后独立做,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完毕后,全班交流反馈。

其实,蚯蚓也可以消化许多垃圾,大家想知道吗?

我们来一起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7的练一练,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完成后加经归纳比较。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做些什么?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

(1)调查一天自己家里丢弃的塑料袋数,并计算出年均每人丢弃的个数。

(2)根据自己的调查数据,估算一下全班、全校同学一月、一年丢弃的数目。

(3)将一个塑料袋铺开,估测它的面积。

(4)把全校同学一年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少平方米?

这节课由学生的生活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没有陌生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为学生生动活泼,营造氛围,提供机会。

变“废”为“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8~9页

统计知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涉及到,学生应该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的分析,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处理后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达出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组织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使学生明确:

如何应用我们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既来源于生活。

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为此,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条型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相关问题;

2、通过对废品回收相关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准备]

1、让学生提前一周开始在家里收集各种废品,从周一到周五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备用;

2、学生提前自学课本内容;

[主要教学情景]

一、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制造的垃圾很多,其实这里面也有许多有用的“废品”,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尝试一下,如何使这些“废品”变“废”为“宝”大家说好不好?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上周所收集的废品资料。

并分小组交流,谈一谈自己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以及通过这些数据自己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推荐部分学生全班交流。

[错误!

链接无效。

]: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探究欲望给吸引过来了,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

二、探究思考。

1、投影显示书中的资料一。

学生独立回答书中的两个问题。

并让学生简单说一说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适时的评价。

2、试一试。

投影显示书中的统计图并提出以下问题:

小红回收的易拉罐哪个月多,哪个月少?

你能解释吗/

说一说小红回收的易拉罐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给予解释。

如果回收10个易拉罐可制成2个新易拉罐,分别计算每个月回收的易拉罐可制成的新易拉灌的数量,并填入表中(表见书第9页)。

小红回收的易拉罐一共可以制成多少个新易拉罐?

在全斑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学生各小组的讨论,收集相关信息,并帮助学生纠正思维上的偏差。

当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斑交流,对那些语言准确,思路清晰的发言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同时对那些表述还完整的发言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鼓励他们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

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见分歧,既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把自己现有的旧易拉罐拿去换新易拉罐,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把自己换剩下的一部分与他人合作再去换取新的易拉罐。

无论学生采用那种方法,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结论,切符合生活实际,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思考:

通过小红回收易拉罐这件事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这些“废品”?

[点评]:

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特点,灵活的使用教材。

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和讲解,放下老师的权威意识,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去探究,从而实现了课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以“教”为“学”的服务意识。

三、练一练(书第9页的1、2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计算错误给予帮助,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两道练习题的数量关系并不复杂,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属于应知应会内容,因此教师并没有去组织学生讨论,也没有讲解,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教师也没有忽略对学困生的指导,让学生去充分的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想一想: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我们收集的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将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数学来源于时候,因此要回归于时候。

教学通过“想一想”这个坏节,使学生能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的实现成为可能。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品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而且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节约资源、美化环境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二单元数学与社区

设立车站

教学目的:

1、会利用已知条件,求有关值。

2、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列代数式。

教学难点:

列方程。

教法:

启发式。

一、问题情境。

公交公司要在1号楼和2号楼之间增加一个车站,1号楼每天大约有100人乘车,2号楼每天大约有50人乘车,两幢楼间的距离为600米。

(过渡教材P10页)

二、问题的解决。

(1)如果车站的位置与2号楼的距离为X米,用代数式表示两楼的所有乘车人到车站的总和正确的是()米。

A、50×

XB、100×

(600-X)C、50X+100(600-X)

(2)填表。

X/米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所有乘车人

到车站距离

总和/米

60000

55000

30000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车站离1号楼越近距离和越小)

(4)有人提出车站设在1号楼,虽然距离总和最小,但2号楼的乘客走得太远也不公平,于是公交公司推出下面两种方案:

方案一:

车站设在两个楼的正中间,即X=300,这时,1号楼和2号楼的所有乘车人到车站的距离和分别为米、米。

1号楼的距离和比2号楼的距离和多米。

方案二:

设置车站的位置符合1号楼所有乘车人到车站的距离和等于2号楼所有乘车人到车站的距离和。

车站应设在哪儿?

用代数式表示:

1号楼所有乘车人到车站所走距离总和为米。

2号楼所有乘车人到车站所走距离总和为米。

按公司要求,所列方程为:

解得:

X=

所以汽车站应设在距离2号楼米的地方。

思考:

1、这样设立车站有道理吗?

为什么?

2、若没车站距1号楼X米,又怎样列方程?

三、试一试,取奶站设在哪里?

订牛奶户数

西区1号楼

80

西区2号楼

70

东区A号楼

120

设置一个取奶站,方便上述三栋楼居民取奶。

牛奶公司认为取奶站设置要符合:

东区(A号楼)所有取奶人每日到奶站所走距离之和等于西区(1号楼与2号楼)所有取奶人每日到奶站所走距离之和。

设取奶站距东区A号楼X米,请你求出X.。

分期付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12~13。

1、会根据利率求利息额和本息额。

2、通过有关分期问题的解决,了解不同分期付款的利与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计算利息额和本息额。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买东西付钱大家都曾经历过,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分期付款么?

请学生谈谈对分期付款的理解。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例1,讲解例1。

(1)以这种方式购买电脑共花:

2000+505+510+515+520+525+530+535+540+545+550+555+560=8390(元)

(2)因为只需付6个月的利息,并且与

(1)中的前6个月利息相同,所以第一种方式比第二种方式付款总额要多。

2000+1010+1020+1030+1040+1050+1060=8210(元)

两种付款方式相差180元。

学生讨论两种付款方式的优缺点。

2、出示例2,讲解例2。

例2研究的是贷款后的偿还问题,实际上与例1的计算是相同的。

学生先独立试算,然后讨论,相互印证,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然后集体订正。

3、课堂练习。

数学书P13试一试。

注意:

在计算小立叔叔的纳税额时,要分段计算。

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课堂作业。

导入中的分期付款小节。

邮递的路程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4-17页的内容。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熟练地在具体情境中,完整描述不同路线图,能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力目标:

在用数对表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在方格纸上比较由一点出发的两条特殊折线的长,发展学生抽象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体验数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逻辑思维力。

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在方格纸上比较由一点出发的两条特殊折线的长。

方格纸若干张。

一、情景引入。

一名邮递员非常辛苦,每天都准时的将一份份报刊和一封封信送到每一个订户及收信人手中,你看他又出发了。

(出示情景图)今天他从邮局出发,要给两个不同方向的四位订户送报刊,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走的吗?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出示例题及路线图。

(1)如果F2点位置用(1,5)表示,其他三位订户所在的位置应怎样表示?

两条路线,哪一条的要长一些?

(2)假如在第一条送报路线上又增加了几个订户,又怎样表示他们的位置呢?

每天傍晚,这位邮递员从A到F的给几户送晚报,路线如下:

AF2F4F

比较一下,从A到F的两条路线中哪条更短些呢?

(3)如果在

(1)中的第二条送报路线中也增加了几户新订户,他们的位置如下:

AE1E2E3(7,5)E4(10,3)E(11,5)

你能在方格纸上找到他们的位置吗?

从A到F和从A到E这两条路线哪条长?

(4)从A到E还有一条快递路线如下:

A(1,0)E2E(11,5)

在方格纸上画出这条路线,它与AF2F4F这条路线相比,哪条长?

2、练一练(P1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当指导。

三、实践活动。

出示中国象棋的棋盘图,给学生介绍基本的棋的走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