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42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文言句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⑴巨是凡人。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判断句前加“非”“不”等否定词,构成否定判断句。

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⑵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分为两大类。

(一)意念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也叫无标志的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⑴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兵挫地削:

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

⑵珍宝尽有之。

(珍宝全部被占有了)

⑶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大臣没有罪过却被灭族的有几十家)。

(二)有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

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⑶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⑷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格式;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格式。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见犯乃死,重负国。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⑷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格式;

如果需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受+谓语+于”的格式。

⑴岂受此人诟詈耶。

⑵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⑶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格式,这种形式的“为”和“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

“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当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谓语前面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格式。

一直沿用到今,只是古代汉语里,“为”的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⑴为天下笑者,何也?

⑵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⑶吾属今为之虏矣。

⑷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⑸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⑹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格式,这种格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⑴妆成每被秋娘妒。

⑵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

句子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句词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省略主语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

⑴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⑵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⑴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⑵(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⑴(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⑵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省略。

⑴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内容。

⑴及左公下厂狱,吏朝夕(候、伺或俟)狱门外。

⑵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⑵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⑶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⑷欲呼张良与俱,曰:

“毋从(之)俱死也。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⑴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⑵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

⑶竖子不足与(之)谋。

⑷权以(之)示群下。

之:

代曹操书信。

⑸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⑹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这个词就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⑴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⑵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之)牧羝,羝乳乃得归。

(五)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掉。

1、省略介词“于”。

⑴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⑵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⑶沛公军(于)霸上。

⑷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⑸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省略介词“以”。

⑴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⑵试与他虫斗,虫尽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六)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

古人一贯这样说,是无所谓倒顺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现代汉语中宾语放在谓语后面,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但有少数的宾语却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文言文里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必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欺余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⑵疑问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为“何”,其它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④王问:

“何以知之?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文言文中也并不多。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④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⑴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⑵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⑷在中心词和后置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由介词“于”和“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有一大部分按现代汉语习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移到前面作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状补易位”“介词结构后置”等。

⑴由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①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③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⑵由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③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七)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⑶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①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事、物)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事、物)

①几无所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①三老不之来,奈之何?

7、如……何,译成“对……怎么办”。

①如太行、王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③吾知所以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①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1、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2、庸……乎,译为“难道……吗?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或莫非……吧”。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14、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15、……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哪一个……”。

①吾与徐公孰美?

17、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①现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①然则为天下大害者,君而已矣。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①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何以……?

可译为:

“根据什么……”“凭什么……?

2、何所……?

“所……的是什么?

3、奈何……?

“……怎么办?

”“……为什么?

4、如……何?

奈……何?

“拿……怎么样呢?

5、孰与……?

“与……相比,哪个……?

6、安……乎?

“怎么……呢?

7、独……耶?

“难道……吗?

8、何为……?

“为什么……?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

2、何……为?

“……干什么呢?

3、何……之有?

“有什么……呢?

4、如之何……?

“怎么能……呢?

5、不亦……乎?

“不是……吗?

6、岂(其)……哉(乎、耶)可译为:

“哪里……呢?

”“……哪里呢?

7、安……哉(乎)?

8、……非……欤?

“……不是……吗?

9、……耶?

10、顾……哉?

11、独……哉?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

“怎么那么……啊!

2、直(特)……耳!

“只不过……罢了!

3、惟……耳!

“只是……罢了!

4、一何……!

“多么……啊!

5、亦……哉!

“也真是……啊!

6、……如何哉!

“……该是怎么样的呢!

四、表揣度

1、无乃……乎(欤)!

“恐怕……吧!

2、得无……乎?

“该不是……吗?

3、其……欤?

4、……庶几……欤?

“……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

“与其……哪如……?

2、…欤(耶)抑……欤(耶)?

“是……,还是……?

3、其……,其……也?

“是……呢,还是……呢?

六、表示因果

1、是故……可译为:

“所以……”

2、以故……可译为:

“因此……”

3、所以……可译为:

“……的原因”“……的方法”“用来……”

七、表示其他

1、有……者可译为:

“有个……的人”

2、然则……可译为:

“既然这样,那么……”

3、有所……可译为:

“有……的(人、物、事)”

4、无所……可译为:

“没有……的(人、物、事)”

5、……之谓也可译为:

“说的就是……啊”

6、……之谓可译为:

“这就叫做……”

7、……者可译为:

“好象……的样子”

8、无以可译为:

“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不能”

9、有以可译为:

“有用来……的办法”

10、非……则……可译为:

“不是……就是”

11、为……所……可译为:

“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