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683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见文言句式Word格式.docx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此为何若人?

        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被兵势所逼)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主谓倒装:

(谓语前置:

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不仁哉!

梁惠王也。

        无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形容词谓语的易位。

这一类主要出现在感叹句中,在主谓易位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

        贤哉,回也!

  《论语·

雍也》

        野哉,由也!

子路篇》

        异哉,言乎!

  范缜《神灭论》

        大哉,圣人之道!

  《中庸》

  以上为形容词谓语前置,其后置的主语成分主要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主语谓语的结构都比较简单。

还有较复杂些的,如:

        大哉,尧之为君也!

  《孟子·

滕文公上》

        危哉,楼子之为寿也!

  《战国策·

赵策》

        美哉,山河之固!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论语·

泰伯》

  以上后置的主语都由主谓短语构成,即是主谓主语句。

还有主语由动词构成的,如:

        易哉,为君!

  《韩非子·

难二》

        善哉,问也!

梁惠王下》

    

(2)名词谓语的易位。

这一类在感叹句中较多,疑问句里也有。

如:

         小人哉,樊须也!

子路》

         君哉,舜也!

         君子哉,若人!

公冶长》

         子邪,言伐莒者!

  《吕氏春秋·

重言》

 4.状语后置:

(介宾后置)(于、乎、以、如、若)

    

(1)“于”“乎”标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耻学于师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2)“以”字标志:

       具告以事。

       皆不可限以时月。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王语暴以好乐。

    (3)“如”“若”标志:

       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4)无标志: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定语后置:

(强调定语)(标志:

者、之)

    

(1)“者”字标志(较多):

       求人可使报秦者。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

愚公移山》)大阉之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礼,名词作动词,礼待)    

    

(2)“之”字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身之察察:

定语后置;

物之汶汶:

定语后置)

    (3)“之”“者”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

       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句,译为飘游在外的国家的年轻人。

    (4)“而”“者”标志: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中心词:

缙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中心词:

穷民)

    (5)数量词作定语:

       吏二缚一人诣王。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6.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词:

不、未、毋、无、莫)

        时人莫之许也。

        莫之能御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寂寥而莫我知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也。

        而良人未知之也。

        彼不我恩也。

        吾子未之恩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洞庭君安在哉?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是何可否之谓乎?

(是谓何可否乎?

说什么能不能呢?

(4)用"

之"

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唯弈秋之为听。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惟你是问。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5)介词"

以"

的宾语前置。

        陈述句中的介词宾语提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提前: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以效之?

          国胡以相恤?

  7.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

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1)省主语,如: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省谓语,如: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若与人(乐乐)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

(3)省宾语和兼语:

         省动词的宾语: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介词的宾语:

             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竖子不足与(之)谋!

         省兼语(前一动词的宾语,后一动词的主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定语(修饰语),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

(5)省介词(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的介词),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赐之(以)彘肩。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与子颖坐(于)日观亭。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6)省量词,如:

        蟹六跪而二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省略分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8.疑问句式(有“?

”)

     

(1)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今日之事(何如)?

//现在事情怎么样?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

        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

     

(2)(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对这件事怎么办?

(3)(孰与)城北徐公美?

//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与其杀了这个小奴,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

思念的是什么?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是谁?

      (5)用否定词表疑问:

(可、能、愿)……否?

 不……乎?

 

        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

                      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否

                      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9.否定句式(有否定词)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

                否定代词(莫)

             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10.常见的固定句式

     

(1)无乃……乎?

(恐怕……吧?

  "

无乃"

又写作"

毋乃"

非乃"

不乃"

,意思是"

岂不是"

莫非是"

恐怕要"

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

(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岂不是晚了点吗?

     

(2)得无……乎(耶)?

(莫非……吧?

恐怕……吧?

       “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3)不亦……乎?

(译为“不是……吗?

”“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抑……耶?

(还是……呢?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5)"

如……何"

奈……何"

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

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

或"

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

(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6)“……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表示比较。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

(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

孰与"

何如"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孰若"

孰如"

何若"

 (7)“何(奚、曷)以……为?

”“何以为?

”“何……为?

”。

都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

何以为?

(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

(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8)"

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

还算得上……"

还谈得上什么……"

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

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9)有以(有用来……的)

      吾终当有以话汝。

    (10)无以(没有用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11)有所(有……的)

       荆轲有所待?

    (12)无所(没有……的)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13)所以:

“用来……的”“……的原因”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是以”“是故”“以故”(译为“因此”)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15)其他固定结构:

       君何以知燕王?

(凭什么)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怎么)

       若何为生我家?

(为什么)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哪有)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即使……也……)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虽然……却……)

       公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谓……为……”译为“认为……是……”)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耳。

(只不过……罢了)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何等)

       非惟时,抑亦人谋也。

(不但……而且……)

       “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说的就是……啊!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难道……吗?

有所:

有什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与其……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