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49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Word格式.docx

(5)利用matlab下的simulink和simpowersystems工具箱构建单相桥式逆变器spwm

单极性和双极性调制的仿真模型。

2)创新要求:

封装使仿真模型更加美观、合理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要按照课程设计模板的规格书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正文、心得体会、参考文献等

(3)课程设计论文用B5纸统一打印,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答辩与评分标准:

(1)完成原理分析:

20分;

(2)完成设计过程:

40分;

(3)完成调试:

(4)回答问题:

                            

5)参考文献:

[1]刘凤君.现代逆变技术及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2]伍家驹,王文婷,李学勇,等.单相SPWM逆变桥输出电压的谐波

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28(4):

45-49,52.

[3]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4]汤才刚,朱红涛,李莉,陈国桥,基于PWM的逆变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第1期总第264期。

[5]刘卫国.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      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2       图书馆

编程设计与调试2       实验室

撰写论文2       图书馆、实验室

学生签名:

2011年6月25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

优( )、良( )、中( )、一般( )、差( );

(2)设计分析  (20分):

(3)完成调试  (20分):

(4)翻译能力  (20分):

(5)回答问题  (20分):

(6)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

是( )、否( )

(7)总评分数        优( )、良( )、中( )、一般( )、差( );

评阅人:

   职称:

 

年月日

 

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仿真的课程设计

[摘要]: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控电路直流电动机控制,可变直流电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都是以逆变电路为核心。

本文建立了基于MATLAB的单相桥式SPWM逆变电路的动态模型给出了仿真的实例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展现了MATLAB仿真具有的快捷,灵活,方便,直观的优点,从而为电力电子电力的数学及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关键词]:

单相逆变SPWM技术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力电子技术,使电能可以交换和控制,生产了现在各种高效节能的新型电源和交直流调速装置,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提供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电力电子技术中有关电能的变换与控制过程,内容大多涉及电力电子技术各种装置的分析与大量计算,电能变换的波形分析,测量与绘图等,随着晶闸管所处状态的不同,系统的参数形式也不同,因而传统的计算机语言编程仿真程序冗长,可读性差,调试费时,大量的时间花在矩阵处理和图形的生成分析等繁琐易错的细节上,而这些工作特别适合MATLAB的使用。

MATLAB运算功能强大,计算准确又快捷;

同时MATLAB提供的动态仿真工具SIMULINK可直接建立电路仿真参数,并且可以立即得到参数修改后的仿真结果,直观性强,省去了编程步骤,实体图形化模型的仿真简单,方便,能节省设计时间与降低成本。

MATLAB绘制的图形尤其准确,清晰,精美。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通常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其中的电气系统模块库(PowerSystemBlockser)建立电力电子装置的简化模型并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和仿真。

现如今,逆变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已有的各种电源中,蓄电池,、干电池、天阳能电池都是直流电源,当需要这些电源向交流负载供电时,就需要逆变。

另外,交流电机调速变频,感应加热电源等使用广泛的电力电子设备,都是以逆变电路为核心。

本文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单相桥式逆变SPWM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并得出正确的仿真结果。

2.软件介绍

MATLAB环境(又称MATLAB语言)是由美国NewMexico大学的CleveMoler于1980年开始研究开发的,1984年由CleveMoler等人创立的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第一个商业版本。

经过几十年ATLAB的发展,竞争和完善,现已成为国际公认最优秀的科技应用软件。

ATLAB语言的两个最著名特点,即其强大的矩阵运算能力和完善的图形可视化功能,使得它成为国际控制界应用最广的首选计算机工具。

在控制界,很多知名学者都能为其擅长的领域写出了工具箱,而其中很多工具箱已成为该领域的标准。

MATLAB具有对应学科极强的适应能力,很快成为应用学科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仿真,教学甚至科技文字处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软件。

MATLAB命令和矩阵函数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时经常采用的。

MATLAB具有很多预定含义的函数,供用户在求解许多不同类型的控制问题时调用。

SIMULINK是MATLAB提供的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

Simulink界面友好,他为用户提供了用方框图进行建模的图形接口,用户建模通过简单的单击和拖运就能实现,使得建模就像用纸和笔来画面一样容易。

他与传统的仿真软件包相比,具有更直观,方便,灵活的优点。

SIMULINK允许用户定制和创建自己的模块。

SIMULINK模块库内资源相当丰富,基本模块库包括连续系统,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信号与函数,输入模块,接收模块等等,使用方便。

由基本模块又形成了其他的一些专业库,使仿真起来简单快捷,尤其是其中的电气系统模块库(PowerSystemBlockser),可以使电力电子技术的仿真变得更加容易。

在建成模型结构后,就可以启动系统仿真功能来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启动仿真后,SIMULINK通过鼠标操作就可以实现在线修改参数,改变仿真算法,暂停/继续或停止仿真,不需要其他的复杂操作。

3.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实验系统设计

实验软件中提供了典型电力电子电路(如整流电路、触发电路、有源逆变电路、交流变换电路、直流斩波电路等)的数学模型,可供实验使用,同时也可以自己设计模型完成不同功能的实验任务。

3.1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电力电子电路的Simulink仿真流程如下:

数学建模阶段——模型转换阶段——运行仿真阶段——分析仿真结果

数学建模阶段:

将实际对象的动态特性用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方程或结构图等方式描述出来。

模型转换阶段:

在Matlab环境下选择仿真算法将数学模型转化成能被计算机接受的离散化模型,即仿真模型。

建立模型后,设定每个模块参数。

运行仿真阶段:

在Simulink环境下设置仿真参数,包括仿真时间,仿真步长,误差值等,采取快速仿真算法,既能达到实时仿真的目的,又能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分析仿真结果:

使用Scopes可以观察仿真结果。

并且能在仿真运行过程中随时改变参数,观察变化情况。

3.2电力电子电路Simulink仿真,具有以下特点

电力电子电路实验系统的Simulink仿真,具有以下特点:

(1)仿真研究方法简单、灵活、多样。

该仿真实验在仿真时还可以任意参数调整,体现了仿真研究和数学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2)仿真结果直观。

通过仿真研究可以得到有关系统设计的大量、充分而且直观的曲线与数据,方便对系统进行分析、改进。

4.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技术的仿真

4.1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基本结构图

单相桥式逆变器有四个带反并联续流二极管的IGBT组成,分别为VT1~VT4,直流侧由两个串联电容,他们共同提供直流电压Ud,负载为阻感负载,调制电路分别由单相交流正弦调制波形和三角载波组成,其中三角载波和正弦调制波的幅值和频率之比分别被称为调制度和载波频率,这是SPWM调制中的两个重要参数。

三角载波和正弦调制波相互调制产生四路脉冲信号分别给六个IGBT提供触发信号。

图1单相桥式SPWM型逆变电路

4.2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4.2.1逆变器SPWM调制原理

PWM控制技术在逆变电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中小功率的逆变电路几乎都采用了PWM技术。

常用的PWM技术主要包括:

正弦脉宽调制(SPWM)、选择谐波调制(SHEPWM)、电流滞环调制(CHPWM)和电压空间矢量调制(SVPWM)。

PWM(PulseWidthModulation)控制就是对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的技术,即通过对一系列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来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波形。

PWM控制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是面积等效原理,即:

冲量相等而形状不同的窄脉冲加在具有惯性的环节上时,其效果基本相同。

图1中各个形状的窄脉冲在作用到逆变器中电力电子器件时,其效果是相同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

a)矩形脉冲b)三角脉冲c)正弦半波脉冲d)单位脉冲函

图2形状不同而冲量相同的各种窄脉冲

图2图3分析如何用一系列等幅不等宽的脉冲来代替一个正弦半波。

把正弦半波分成N等分,就可以把正弦半波看成由N个彼此相连的脉冲序列所组成的波形。

如果把这些脉冲序列用相同数量的等幅不等宽的矩形脉冲代替,使矩形脉冲的中点和相应正弦波部分的中点重合,且使矩形脉冲和相应的正弦波部分面积(冲量)相等,就可得到图2所示的脉冲序列,这就是PWM波形。

像这种脉冲的宽度按正弦规律变化而和正弦波等效的PWM波形,也称为SPWM波。

SPWM调制技术才孕育而生。

图3单极性SPWM控制方式波形

上图所示的波形称为单极性SPWM波形,根据面积等效原理,正弦波还可等效为图3中所示的PWM波,这种波形称为双极性SPWM波形,而且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广泛。

图4双极性SPWM控制方式波形

4.2.2SPWM控制方式

(a)SPWM包括单极性和双极性两种调制方法,

(1)如果在正弦调制波的半个周期内,三角载波只在正或负的一种极性范围内变化,所得到的SPWM波也只处于一个极性的范围内,叫做单极性控制方式。

(2)如果在正弦调制波半个周期内,三角载波在正负极性之间连续变化,则SPWM波也是在正负之间变化,叫做双极性控制方式。

(b)单极性SPWM法

(1)调制波和载波:

曲线②是正弦调制波,其周期决定于需要的调频比kf,振幅值决定于ku,曲线①是采用等腰三角波的载波,其周期决定于载波频率,振幅不变,等于ku=1时正弦调制波的振幅值,每半周期内所有三角波的极性均相同(即单极性)。

调制波和载波的交点,决定了SPWM脉冲系列的宽度和脉冲音的间隔宽度,每半周期内的脉冲系列也是单极性的。

(2)单极性调制的工作特点:

每半个周期内,逆变桥同一桥臂的两个逆变器件中,只有一个器件按脉冲系列的规律时通时通时断地工作,另一个完全截止;

而在另半个周期内,两个器件的工况正好相反,流经负载ZL的便是正、负交替的交变电流。

(c)双极性SPWM法

调制波仍为正弦波,其周期决定于kf,振幅决定于ku,中曲线①,载波为双极性的等腰三角波,其周期决定于载波频率,振幅不变,与ku=1时正弦波的振幅值相等。

调制波与载波的交点决定了逆变桥输出相电压的脉冲系列,此脉冲系列也是双极性的,但是,由相电压合成为线电压(uab=ua-ub;

ubc=ub-uc;

uca=uc-ua)时,所得到的线电压脉冲系列却是单极性的。

(2)双极性调制的工作特点:

逆变桥在工作时,同一桥臂的两个逆变器件总是按相电压脉冲系列的规律交替地导通和关断,毫不停息,而流过负载ZL的是按线电压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

图5单极性PWM控制方式

图6双极性PWM控制方式

⏹其中:

载波比——载波频率fc与调制信号频率fr之比N,既N=fc/fr

调制度――调制波幅值Ar与载波幅值Ac之比,即Ma=Ar/Ac

同步调制——N等于常数,并在变频时使载波和信号波保持同步。

Ø

基本同步调制方式,fr变化时N不变,信号波一周期内输出脉冲数固定;

三相电路中公用一个三角波载波,且取N为3的整数倍,使三相输出对称;

为使一相的PWM波正负半周镜对称,N应取奇数;

fr很低时,fc也很低,由调制带来的谐波不易滤除;

fr很高时,fc会过高,使开关器件难以承受。

异步调制***——载波信号和调制信号不同步的调制方式。

通常保持fc固定不变,当fr变化时,载波比N是变化的;

在信号波的半周期内,PWM波的脉冲个数不固定,相位也不固定,正负半周期的脉冲不对称,半周期内前后1/4周期的脉冲也不对称;

当fr较低时,N较大,一周期内脉冲数较多,脉冲不对称产生的不利影响都较小;

当fr增高时,N减小,一周期内的脉冲数减少,PWM脉冲不对称的影响就变大。

4.3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Simulink模型

4.3.1单极性SPWM仿真的模型图

图7单极性SPWM仿真的主电路

图8单极性SPWM仿真的触发脉冲电路

4.3.1双极性SPWM仿真的模型图

图9双极性SPWM仿真主电路

图10双极性SPWM仿真的触发脉冲电路

4.4模型参数的设定模型仿真图及其分析

4.3.1单极性SPWM仿真

(1)频率为50hz;

载波比为15;

调制深度为0.85仿真分析

负载电压傅里叶分析:

负载电流傅里叶分析:

(2)频率为50hz;

调制深度为0.95仿真分析

(3)频率为50hz;

载波比为20;

由上面变载波比,变调制深度可以有下述结论,

输出电压基波幅值与调制深度成正比。

当载波比一定,变化调制深度时,当载波频率远大于输出电压基波频率即fc>

>

fs,且调制深度0<m≤1时,基波电压幅值与直流侧电压满足一下关系:

仿真电路中,m=0.85时,输出电压基波约为85v,m=0.95时,输出电压基波约为95v,它表明,spwm逆变输出电压的基波幅值与调制深度成线性变化。

因此通过调节控制信号,可以方便的调节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

载波比越高,最低次谐波离基波越远,也就越容易滤波。

例如:

调制深度都为0.95,载波比为15时,负载电流谐波失真THD=8.22%;

载波比为20时,负载电流谐波失真THD=7.30%,即载波比越高,负载电流中的谐波越少。

故提高载波比将有效改善输出电压的质量。

4.3.2双极性SPWM仿真

1)输出电压基波幅值与调制深度成正比。

fs,且调制深度0<

m<

=1时,基波电压幅值与直流侧电压满足一下关系:

2)pwm电压波形中含有载波频率的整数倍及其附近的谐波。

幅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k次谐波分量,随调制深度的增加,其幅值的相对值逐渐减小。

由于pwm电压波形中含有载波频率的整数倍及其附近的谐波,可见载波比越高,最低次谐波离基波越远,也就越容易滤波。

调制深度都为0.95时,载波比为15时,负载电流谐波失真THD=9.68%;

载波比为20时,负载电流谐波失真THD=9.23%,即载波比越高,负载电流中的谐波越少。

但是另外,由于开关损耗等原因,开关频率在逆变器的设计和运行中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应的对载波比大小也有一定的限制。

3)输出频率:

50hz;

载波比:

20;

调制深度:

0.95时,单极性电压总谐波失真THD=57.43%,负载电流谐波失真THD=7.30%;

双极性,电压总谐波失真THD=109.74%,负载电流谐波失真THD=9.23%。

可见,就基波性能而言,单极性pwm和双极性pwm完全一致,但在线性调制的情况下单极性pwm谐波性能明显优于双极性pwm,开关次整数倍谐波消除,最低次谐波幅值比双极性调制小的多,容易滤波。

5.结束语

Matlab仿真技术在这次电力电子电路仿真的设计中已经很好的体现了他在这个领域中的优点,本文通过仿真实验的出来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的结果波形可以说是基本一致,这更进一步说明了Matlab在电力电子系统仿真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次本学期这次一周的课程设计,使我对本课程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连贯性,综合性的认识,通过自己的摸索和研究加深了我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独立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熟练的使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和SimPowerSystem模块库,熟悉掌握了基本电力电子电路的仿真方法,掌握了对电力电子器件各种参数的设定,同时也学会了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增强了我对仿真的学习兴趣。

在这次课程设计的撰写中,我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格式,以毕业论文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

通过这次为期一周的课设使我获益匪浅,同时也为我以后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6.参考文献

[4]汤才刚,朱红涛,李莉,陈国桥,基于PWM的逆变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第1期总第264期。

subplot(6,1,1);

plot(a.time,a.signals

(1).values)

title('

电源电压'

subplot(6,1,2);

plot(a.time,a.signals

(2).values)

触发信号1'

subplot(6,1,3);

plot(a.time,a.signals(3).values)

触发信号2'

subplot(6,1,4);

plot(a.time,a.signals(4).values)

Th1、Th4电流'

subplot(6,1,5);

plot(a.time,a.signals(5).values)

Th2、Th3电流'

subplot(6,1,6);

plot(a.time,a.signals(6).values)

负载电流'

subplot(3,1,1);

负载电压'

subplot(3,1,2);

subplot(3,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