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385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开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docx

《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题报告.docx

开题报告

满足成长需要:

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已十余年,人们在理念上也基本形成共识——教育应以人为本,但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如何实践这一教育思想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从课程改革追求看,无论是课程改革的理念,还是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或培养目标,都倡导学校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应以儿童为本,根据儿童成长需要,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课程建设。

2.学校文化建设的呼唤

学校文化的重塑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能体现现代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学校文化的形成要让师生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从学校文化建构的要求看,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以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我校文化建构以“‘成长’为核心价值观”,追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这一主旨。

这便要求在课程建构时基于儿童成长需要,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建构。

通过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形成校本个性文化。

3.儿童自主发展的企盼

成长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需要。

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

儿童成长需要包括儿童以自己的方式通过物质和精神营养供给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以及通过自己生命成长促进人类文明成长的需要。

这些需要不是别人的要求,是生命本身的需求,是一种生命自觉。

“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作为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作为课程建构的一种方式,这个价值追求和建构方式都是儿童的成长需要,也是他们生命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课题选题的认识

(一)课题界定

1.课题基本概念

“成长需要”:

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需要。

“儿童成长需要”和“儿童需要”概念内涵上有一定区别:

“儿童需要”是指儿童的安全、生活、娱乐和生命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儿童成长需要”主要指向成长,强调儿童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

“儿童需要”内涵更丰富一些,有贪图安逸、追求奢侈等不合理的需求;“儿童成长需要”主要指追求生命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合理需要。

“儿童成长需要”和“儿童需要”在本质上也有一定联系:

儿童的价值需要是成长需要;当儿童以生命成长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时,“儿童需要”和“儿童成长需要”内涵是相同的。

“满足成长需要”:

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以他们全面协调发展为教育逻辑起点,在课程层面回应儿童生命成长需求,超越过去单一知识教学,忽视课程建构过程的探究;以他们生命需要为教学核心价值,在教学层面回应儿童自主发展需要,超越过去“人”和“文本”教学,追求通过精神文化的滋养,促进教育对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影响,让儿童生命可持续成长。

同时,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让儿童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素养,丰富科学文化内涵,促进人类文明更好发展。

“课程建构”:

指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建设课程。

儿童本身就是课程资源,儿童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也是课程资源。

儿童参与课程建构的方式和形态包括儿童自主学习、开发自身资源和创造课程的过程,儿童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过程。

“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在教师引导之下,让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体的生本课程建设,与课程同构共生,在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等活动中发挥其作用。

通过让儿童参与课程建构,培养他们按照自己的成长需要自主建构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改变过去成人作为课程建设唯一主体的现状。

“满足成长需要:

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将“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和“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作为我校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主张,“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作为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载体,追求“课程发展儿童,儿童促进课程建设”的教育意旨,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课题内涵意蕴

学校课程的建构应基于儿童的成长需要,为了儿童的成长需要,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

儿童是课程的享用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儿童本身是课程资源,也能够开发课程资源。

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课程的过程,也是自我享用的过程;是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基于这些理念,本课题研究试图追求:

“课程建设价值从以前过于关注社会对人的需要走向关注儿童自身的成长需要,课程建设重点从以前过于强调课程内容建设走向强调课程建构和教学整合,课程建设对象从以前过于依靠专家、领导和教师走向儿童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内容从以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框架走向基于生命成长的能力框架。

通过实践,形成彰显教育哲学、体现教育本质、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育,促进每个参与建构的儿童生命更好发展。

”⑴

(二)研究现状

从课程建构对象来看,目前的学校课程主要是由专家和教师进行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

国内外也有少数学校探究让儿童参与一些课程的建构,如:

引导儿童参与国家课程实施的研究,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研究,让儿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但尚没有学校进行“引导儿童参与学校课程整体建构的研究”。

本课题试图通过引导儿童参与学校课程的建构,让儿童真正成为学校课程建构与实践的主体,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从课程建构内容来看,目前的学校课程过分重视社会需要,忽视人的需要;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生命教育;重视建构学科,忽视学科沟通。

有的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增删科目”,没有解决教育本质问题——让课程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再从教育研究状况来看,目前国内外学校教育中很少有探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研究。

一些研究家庭教育的有识之士只是在探究人“身体成长”或“道德成长”的策略,并没有从整个“生命成长”的高度进行研究;以叶澜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探究“如何让课堂演绎生命精彩”。

“十一五”期间,我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为抓手,初步建构关注生命成长的理念、制度、环境、课程、课堂和活动文化,在课程文化建构方面已初步形成相应基础理论和实践策略,也初步建构相关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

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

从课程建构方式来看,目前的学校课程设计者、实施者和享受者分离:

国家课程由国家决策、规划和开发,地方课程由地方行政部门决策、规划和开发,校本课程由学校领导决策、规划和开发。

各级课程都由教师实施,学生只是课程享用者。

可见,大多数课程的建构主体是领导和专家,很少由师生共同建构;而且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很少按照学生能力体系建构。

虽然也有个别学校关注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建设,但建构方式的研究更少,既没有进行系统建构研究,又很少探究让学生参与建构。

全国已有一些学校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策略。

(三)选题价值

1.建构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

(1)建构满足学生需要的校本化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根据全国教育需要设计的共性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通过引导他们参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校本化的国家课程。

这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种探索。

(2)建构满足学生需要的生本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的体现学校个性特色的课程。

不同学校因为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不同,校本课程科目的选择也不同。

本课题的研究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通过引导他们参与校本课程的生本建构,促进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生本化的校本课程。

这是对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的一种探究。

(3)建构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生本课程。

生本课程是学校和家庭从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出发为每个人量身定做的个性课程。

每个学生的潜能、兴趣和价值追求不同,生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不同。

本课题的研究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通过引导他们参与生本课程的个性建构,促进生本课程个性化,建构个性化的生本课程。

这是对生本课程个性化实践的一种探寻。

2.探究体现学校个性特色的校本教育

(1)构建校本的素质教育框架。

素质教育乃当今教育的根本,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关键是课程内容繁杂,成人化思想严重,学习者被动接受,缺泛个性的教育方式。

本课题的研究从生本出发,通过开展学校课程建构的研究,探索一种校本化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实施。

这是对素质教育推进的一种创新。

(2)建构个性的教育文化品质。

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不只是物质环境的差别,关键是应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有自己的“教育文化”。

本课题按照“儿童成长需要”整合学校教育的资源,建构学校教育的“课程”,实践课程建构和教学的整合,促进师生形成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学校个性教育文化品质的形成。

这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丰富。

(3)建构适合的成长教育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教育的方式是通过课程文化对人实施教育。

教育对人的影响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建构过程。

不同的教育塑造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

本课题围绕“教育即成长”这个学校教育哲学和“成长教育”这个校本定义,探索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建构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构成富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是对校本教育建构的一种发展。

3.培养关注个体自主发展的教学文化

(1)培养学生自主跨越学科思维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超越学科中心视角”基础上的综合改革,学校应引导学生用“发展”和“联系”视野认识、理解和学习开设的所有课程,打通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探究跨学科思考问题和学习。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所有课程建构,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养成超越学科课程自主学习的品质。

这是对自主教育价值创新的一种探究。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品质。

学生参与课程建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建构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引导认同的过程,还是激发学习内动力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建构,引导他们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建构课程能力,养成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品质。

这是对自主教育途径架构的一种补充。

(3)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程学习的习惯。

学校教育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在每门课程建构和学习过程之中形成的。

这样的学习应是建构学习,不是机械学习;是自我感悟,不是教师传授。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实践自主学习,感悟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自觉。

这是对自主教育策略建构的一种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框架

(一)研究目标

1.建构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体系。

根据儿童自身发展需要、社会对人的培养需求和教育的培养要求,引领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构成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2.探究学生自主参与课程建构的方式。

根据学校原有教育模式、校本价值追求和人的成长需要,引领儿童设计、选择、开发课程建构方式,在构建中实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形成个性化的建构方式。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能力。

通过引领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决策、规划、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培养他们参与课程建构的能力,为他们一生幸福成长“奠基”——让他们原有潜能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素质得到提升,生命得到成长。

(二)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

(1)学校推进成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反思。

对我校近年来在推进成长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2)学校课程建构对学生成长需要影响的理性思考。

探究学校目前的课程内容和建构方式对学生成长需要的影响。

2.整体建构研究:

(1)“满足成长需要”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

探究儿童成长需要的内涵,编制课程建构的整体规划,架构成长需要的课程框架,构建校本的课程体系。

(2)“满足成长需要”课程建构方式的研究。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引导他们探究参与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思路和策略,构建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方式。

3.具体实践研究:

(1)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能力的研究;

(2)在儿童主动建构过程中教师角色和作用的研究;(3)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对生命成长影响的研究;(4)学校关于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机制与环境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

1.儿童成长需要可以通过课程实现。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需要,无论是物质机能的成长需要,还是精神营养的成长需要都离不开教育的滋养。

没有教育的成长是被动的成长,是无序的成长,也是不健康的成长。

儿童成长企盼教育给予相应的“营养”,这种“营养”是通过课程提供的。

2.儿童可以参与建构学校课程。

人是未确定性的动物,人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很大,可以挑战生命的极限。

儿童天生就是学习者,儿童的成长需要自我可以“感觉”,自我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

也就是说,儿童的本能和个体的发展需要自己参与建构课程,自己也可以参与建构课程,他们自己已具有参与课程建构的潜能和技能。

3.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课程才能真正满足自己的成长需要。

儿童成长需要不仅期盼获得某种“营养”,而且期盼形成获取这些“营养”的技能。

这种需要本质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儿童“自我实现”的关键是通过自己主动参与实现价值追求的过程,掌握终身探究的本领。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仅学习课程是不够的,还必须参与课程建构。

儿童只有主动参与建构课程,才能真正学习课程,全面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课程,也才能让课程内化为自己的成长素养,满足自己的成长需要。

(四)课题创新

1.建构儿童需要的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应是为了儿童成长需要而存在,但今天的学校课程往往过多关注社会需要,忽视儿童个体成长需要。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改变传统的只按成人教育逻辑建构课程这一价值取向,让学校课程在满足社会需求与满足儿童成长需要之间形成恰当的张力。

这是对课程核心价值的重塑。

2.拓宽学校课程的建构方式。

今天学校课程大多数是成人根据社会对人的需要和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定的,国家课程是由专家决策和开发,校本课程是由专家、领导以及教师决策、规划、开发和实施。

可以这样说,课程内容由成人确定,方式也由成人建构。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形成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这一课程建构方式。

这是对课程建构方式的丰富。

3.统整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

今天学校教育仍秉承依托教材组织学科课程教学的传统,将课程建构和教学割裂:

课程由专家建构,学生通过“教师”或“文本”学习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以人的成长需要、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客观规律统整教育路径:

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建构课程,让他们在课程建构中学习,在学习中建构课程,将课程建构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促进人更好发展。

这是对学校教育方式的一种探究。

4.探究适合儿童的成长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对教育来说,就是要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课程,并以适合的方式建构课程。

通过本课题研究将让每个儿童建构满足自己成长需要的课程,探寻他们参与课程建构的方式,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这是对生命成长方式的一种探寻。

(五)研究思路

首先,探究儿童的成长需要;然后,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成长需要、社会对人素质的需要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架构课程体系;接着,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在课程建构过程中学习课程,实践自己的“课程假设”;最后,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儿童进行课程建构,实践和验证课程建构和教学整合思想,形成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建构文化。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对儿童成长需要、“成长文化”、教育模式和课程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探究儿童成长需要,了解目前学校教育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经验筛选法:

查阅国内外课程建构文献,尤其通过分析“十一五”以来我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长型文化校本建构研究”的经验,筛选出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价值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形成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3.行动研究法:

借鉴国内外课程建构的经验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路,探究儿童成长需要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儿童参与课程建构的能力和实施方式,重构“满足成长需要”的课程框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控实践活动,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建构文化。

4.案例分析法:

对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把个案升华为理论,建构共性发展的经验。

(七)技术路线

1.从对儿童的成长需要中分析出他们对教育的需求;2.从对学校原有课程文化的解剖中确立重构“学校课程”的理念、内容和方法;3.建立起学校“课程诸要素”之间的谐调;4.建立起学生“成长诸要素”之间的共生;5.建立学校、社区、家庭等“教育诸要素”之间的文化认同;6.对学校课程框架内容进行建构、实践、创造,形成学校课程文化。

(八)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阶段2011.1-2011.6(①现状调查,了解情况;②搜集资料,筛选经验)

2.设计构建阶段2011.7-2011.8(①全面构思,制订方案;②聘请专家,论证方案)

3.全面实施阶段2011.9-2013.6(①实践假设,验证思想;②完善理论,形成体系)

4.总结验证阶段2013.7-2013.8(①总结经验;②验证效度;③形成报告)

5.推广发展阶段2013.9-2014.8(①推广经验;②总结成果;③完善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成立研究组织

1.成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人员和资金的协调。

2.成立专家小组

学校成立专家指导组,请省市教育研究部门和教育科学规划部门的专家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3.成立研究小组

成立“淮安市成长教育研究所”,负责全面探究成长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成立课题研究组,负责总课题的研究和子课题的指导监督。

同时,学校成立“教师课程研发组”,探究儿童成长需要的内容以及如何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课程的建构;成立“儿童课程研发组”,让儿童探究如何根据自己成长需要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3.研究人员分工

姓名

课题组中的分工

龙辉

艺体校本课程的建构;课间课程开发;艺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赵一民

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综合课程《我》的开发;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邓德巍

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环境课程建构

赵高云

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方式的探究(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个体课程)

孙小平

儿童个性课程开发(社会和家庭)

赵龙标

课程改革现状调研;教师引导儿童参与课程建构的策略、机制等

赵正富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劳动、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康克

数学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数学校本课程建构

陈荣

儿童个性课程开发(社会和家庭);思想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

吴雪峰

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刘超

数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丁涛

儿童个性课程开发(社会和家庭);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方式的探究

孙永庚

语文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课外阅读和写字教学校本课程的建构

蒋永柳

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方式的探究

丁淮兵

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科学校本课程的建构

王成军

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方式的探究;所有资料的收集

唐传飞

体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建构

陶德美

儿童参与课程建构方式的探究

唐俊

美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美术和音乐校本课程的建构

陈功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劳动、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数据整理

颜佳

英语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英语校本课程建构

(二)提供经费保证

划拨研究经费。

学校有充裕的经费,科研经费投入充足;并且能有计划的划拨一定的经费加强科研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培训。

预拨10万元,其中购买图书资料等2万元,教师培训等5万元,出版专著和其他成果资料3万元。

(三)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人员建构相关策略,完成相关论文

2.校级班子建构相关课程,完成相关任务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2011.12

赵龙标

基于文献研究的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内涵与特征思考

论文

2011.12

李建成

儿童参与课程建构的理性思考

论文

2011.12

李建成

洪泽县实验小学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

2012.12

李建成

儿童在学校环境课程建构中的魅力

场景

2012.12

邓德巍

儿童对学校活动课程(课间课程)开发的探究

论文

2013.6

孙小平

儿童参与课程建设的实践采撷

案例集

2013.6

赵一民

教师对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影响的研究

案例集

2013.6

赵高云

我们行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课程中期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3.6

龙辉

“满足成长需要:

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2014.12

李建成

让儿童在课程中自由呼吸

专著

2014.12

李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