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389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Word下载.docx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前三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8∶48.7∶38.5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我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龙头企业品牌主体作用更突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

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日益凸显,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化水平继续提高,软件产业增长强劲,创意产业开始起步,动漫游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和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骨干软件企业。

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建立了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2005年起,其产值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幅。

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9%,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3、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力度加大,消费拉动有所增强,出口保持增长。

在投资拉动方面,持续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引擎和带动作用,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2008年底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7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500亿元。

重点项目在巩固夯实农业水利基础、全面提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体系持续壮大、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协调推进等五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839.6万千瓦,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12年将突破3000公里,形成“两纵四横”主通道,到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

铁路已形成4条进出省通道,正在加快建设快速干线铁路。

温福铁路通车、福厦、龙厦、厦深、向莆等快速铁路正加快建设。

2009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生产目标;

厦门港有望进入亿吨港行列。

福建省将依托福州港务集团、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主体,分别加大力度,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的现代化港区。

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在消费拉动方面,我省认真贯彻、有效实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并且呈现农村消费增长较快的特点。

在出口贸易方面,福建外贸依存度已达63%,出口依存度为42%;

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涉外税收约占全省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

外经贸已经成长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引擎。

虽然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省外贸持续下滑。

但在政府支持跨国采购,着力缓解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完善运行预警监测机制,扶持重点企业和出口基地建设,促进闽台经贸合作的各项努力下,推动福建外贸持续稳定发展。

2009年9月开始,福建外贸终于全面回暖,实现双位数增长。

4、闽港澳台合作不断拓展。

我省认真落实中央促进两岸三地交流合作、惠及港澳台胞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出先行先试举措,提升交流,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在金融业务、农林业合作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两岸口岸海上直航、旅游产业合作等多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福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来自港台的外商投资仍然占据全省吸收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且主导地位不断加强。

2008年,全省吸收港、台合同外资60.90亿美元,增长30.8%,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85.2%,较上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占据全省合同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

其中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合同外资分别增长29.6%和38.3%,是福建省外资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合同外资唯一保持增长的两个地区;

港、台实际到资26.19亿美元,增长35.6%,占全省实际到资总额的比重46.2%。

5、民生状况得到改善。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96元,实际增长8.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61.45元,实际增长10.8%。

覆盖城乡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城乡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的基本社会救助体系。

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

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积极推进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基本建立全省市、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

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

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

我省持续加强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整治、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还不够凸显。

自从2004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上下同心、开拓进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才得以气势如虹,全面推进。

但纵观整个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但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主体作用不够凸显、主体优势不够凸显、主体气势不够凸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提升思路显得尤为紧迫。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这也明确指明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发展道路。

2、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结构提升有待加速。

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我省投资项目属于允许类的偏多,属于鼓励类的偏少,能源消费增幅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并高于经济增长,而资源利用率、能源自给率却比较低,经济高速发展遇到了资源、能源等瓶颈约束。

除此之外,福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所引起的高排放、高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近5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

主要表现在:

R&

D经费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

发明专利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

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一线创新人才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

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不密切,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较为淡薄。

由于我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大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进程,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竞争力。

4、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

尽管我省中心城市的实力这几年持续增强,但支撑能力仍较弱,中心城市规模仍较小,特别是沿海一线港口的枢纽作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没得到挖掘,对省内县域经济和周边省份相邻区的辐射、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仍不足;

城市间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资源浪费等现象,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资金筹措落实难度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些领域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

5、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我省是无油、无气、少煤的能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巨大的能源需求量,能量来源的不确定性和能源运输等,都大大增加能源供应的严峻形势,因而也突显了节能和减排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能源消费强度反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对节能减排的许多措施还不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若处理不好,能源与环境将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我省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倡导低碳经济条件下建设绿色海西的长期战略任务,务必引起广泛共识,并努力实现。

三、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外向度较高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的基础条件,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的来看,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将面临重大调整。

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政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预计“十一五”末期全球经济衰退将步入尾声,“十二五”初期可能逐渐进入全球经济周期的复苏期。

发达国家将面临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科技创新和固定资产更新。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快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也将追逼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步伐,“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结束,“十二五”中期之前全球经济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

在增长方式上,以美国过度消费、中国等出口导向经济体过度生产为代表的增长方式面临调整。

中国加大消费的拉动作用、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调整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是必然趋势。

“十二五”时期福建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发挥比较优势,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竞争激烈。

疲于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诸多贸易壁垒措施,竞相保护本国重要产业,技术贸易壁垒和环保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并且应对难度加大。

福建是出口大省,也是受技术贸易壁垒和环保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已经对我省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中国的崛起必然招致西方大国的遏制,对此我们既要有思想准备,也要有积极的作为。

“十二五”时期必须认真应对全球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理、有节地通过谈判协商妥善化解贸易摩擦,积极应诉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同时也应直面发达国家的技术指标和环保指标,积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和环保标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近几年世界各国对遏制温室效应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之后,《哥本哈根协议》未能有法律约束力,但进入“十二五”之后终将成为硬约束。

美国、法国等国家正准备征收碳税和碳关税,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增大,“十二五”时期必须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3、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

经过这次危机,发达国家传统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短期内不可能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传统产业面临加快升级的压力。

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将寻找新的替代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

新材料、新能源、绿色产业、创意产业等作为新兴产业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十二五”时期福建要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4、国际市场体系面临深刻调整。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低技术含量的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严峻竞争。

“十二五”时期,福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逐渐淡出福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必须加快电子信息、光电、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物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继续加快。

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重组,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2010年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建成,与东盟原6国率先实现零关税贸易。

东盟是一片有5.7亿人口、4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区域,与东盟实现自由贸易对福建意义重大。

福建在东盟有800多万侨胞,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财团。

福建与东盟现有贸易额高于毗邻东盟的广西、云南,“十二五”时期福建必须重视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同时关注中日、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进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总的来看,需要适应五个转变。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的新要求。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时期不能遏制原有趋势或出现转折性变化,到“十三五”时期五年时间将更加难以扭转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可能不够“全面”。

因此,要组织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包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落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战略规划。

随着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利益格局面临诸多新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亟待遏止,必须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2、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外部需求减弱,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以“大进大出”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必须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由生产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逐步向内源驱动为主转变。

要逐步改变福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在努力提高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要积极引导消费,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要积极培育第三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未来十几年福建经济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奠定基础。

3、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人民对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

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新课题。

“十二五”时期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对低收入居民在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上的扶持,城乡之间、沿海山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要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

4、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将加快发展,在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格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小区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促进大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对福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既有辐射,更具虹吸。

国务院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部署,福建省是这一经济区的主体,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应成为对台先行先试区域,成为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

要努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5、适应体制机制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将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现,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城乡差别、收入差别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

要特别关注城乡二元体制的转换,“十二五”时期要逐步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

要逐步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

(三)周边环境

1、与台、港、澳的关系更加密切。

当前两岸关系已经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两岸即将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各界对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倍加关注。

处于对台最前沿的福建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闽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接,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港澳投资仍然是福建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将继续推动闽港、闽澳经济合作,尤其在金融、物流、会展、旅游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落实CEPA协议。

2、周边省市竞争发展压力增强。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先进地区的角逐挤压以及中西部省份的竞相追赶下,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

2008年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二位,被湖北、湖南赶超,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省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福建经济才能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前列,人均GDP到2012年才能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

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福建省委的实施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潜力。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富民强省。

2、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必须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推动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坚持节能降耗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各种问题,缩小山区、沿海发展差距,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积极扩大就业。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战略定位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务院《意见》赋予海西四大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