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6420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doc

篇一: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分析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节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认识,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分工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们通过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实验,已知了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但学生程度较低,实验条件较为落后,所以,在本次实验前,完成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的教学,结余出时间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实践。

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学习设置变量,了解对照实验的一般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实施实验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难点:

实验结果的分析五、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

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刀片,温度计,馒头,纸片。

课前准备:

收集唾液。

六、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个别同学:

回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探究实验中,小组所提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二)切入主题

1、教师指导观察学生自主实验(全班分3大组),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实验组一:

实验组二:

实验组三: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反思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3、学生做完本组实验,若有时间结余,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另外两组实验,充分体验探究实验。

七、

板书设计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实验目的: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都有关。

八、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实验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充分的时间来实践,所以教师做到尽量减少说教,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动手。

而且,改善了过去实验教学的模式,没有先讲授再验证,给与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主动探究思考、体验,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事实证明,虽然学生可能基础较差,但作为教师不能人为的轻视学生的能力,武断的觉得学生不配得到新式的更好的教学模式。

实验课可以让死知识活起来,是生物教学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能使学生达到教学要求的能力情感目标,甚至能对短期成绩的提高很有助益。

篇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在探究活

动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应得到一定的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

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并强化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作用。

难点:

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

馒头,小刀,消毒棉絮,大、小烧杯,试管,量

筒,碘液,胶头滴管,玻璃棒,温度计,开水,清水等。

四、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法、实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

方法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5.1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

教师先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细咀嚼并体验其中的变化。

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

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

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

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馒头里含有淀粉。

(此处应提示学生:

淀粉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

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

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

由此引导学生推理:

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

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

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

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5.2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假设现

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

学生会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具备。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此设计的可行性。

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显然该方案不可操作。

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5.3制定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与否,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实验,这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调控者。

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这个实验,考虑到学生理化知识的滞后性,我先介绍了有关器材,如温度计的测

量与读数、玻璃棒的使用,以及唾液的收集等,然后作了以下点拨:

①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切断、研碎食物;②舌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搅

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③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④口腔里的稳度大约为37℃等。

在教师的点拨提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交流和修改,最后制定并实施了如下探究方案:

1探究馒头在吃的过程中淀粉的变化

将在口腔里细细咀嚼过的馒头糜置于试管中,滴加碘液,观察颜

色是否变蓝色。

结果不变量色就说明馒头在吃的过程中淀粉发生了变化。

2、探究馒头中的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

取6支试管,分别编上1~6号,然后进行表1中所示的实验(用

5.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1、2、3、5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清水都不能使淀粉发生变化;对比分析5号和6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唾液中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发生变化;对比分析4号和6号试管的颜色变化,可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因此,我们吃饭时应该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5.5营造交流氛围,分享探究成果

做完实验后,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之所在,这时教师应及时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方法、结果及得出的结论;交流本人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等。

5.6巩固探究成果,拓展引申知识

本探究性实验完成后,我布置了以下两道题目。

第一道题采取图文转换的形式即将书本上的图转换为文字叙述来巩固探究成果,第二道题旨在将课堂教学引向课外探究,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块。

将a、b两块用刀切细切碎、拌匀;c块不作任何处理。

然后将a、b两块馒头碎屑和c块馒头分别装入编号为①、②、③的三支试管中,①号试管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②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③号试管(c块馒头)注入2ml唾液但不进行搅拌。

再将这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

5min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⑴三支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情况分别是:

①;②;③。

⑵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在上述三支试管中,能产生麦芽糖的试管有和

,其中产生麦芽糖最多的试管是。

⑶只对①②号试管的现象进行分析时,起对照作用的是试管;只对①③号试管的现象进行分析时,起对照作用的是试管。

⑷①③号试管的实验结果说明了食物在口腔中被消化时,

的咀嚼和的搅拌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们吃饭时应。

第二题:

当人发烧时,食欲会明显下降。

是不是体温升高后影响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篇三: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好动,好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的准备:

新鲜的馒头、量筒、恒温箱、棉絮、镊子、小刀、碘液、试管、玻璃棒、烧杯、温度计、清水等

教学手段:

分组实验,动手操作。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作用有关?

(二)作出假设:

(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

然后让学生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三)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方法步骤一: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试管

(1):

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消化分解了,所以遇

碘不变蓝。

试管

(2):

是试管

(1)的对照实验。

试管(3):

因为没有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所以只有部分淀粉被唾液消化了。

结论是: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五)、表达交流

1、让学生交流实验中的成败。

2、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3、吃饭时是细嚼慢咽好呢还是狼吞虎咽好呢?

三、巩固练习

1、唾液中含有()对()有消化作用。

所以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是因为馒头被()分解成()的缘故。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属于()性消化,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属于()性消化四、课堂总结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口腔内分泌的唾液都有关。

五、作业

写出一份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组织学生针对书上的实验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去设计自有创意的实验。

通过讨论,他们也提出很多方法,然而一节课45分钟不能一一去完成,但是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使知识得

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