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485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资料总课题结题报告再修订稿资料.doc

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总课题组研究报告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批准号:

FHB040015

课题类别:

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

王建华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

课题承担单位:

长沙市长郡中学

课题实验学校:

长郡中学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长沙市十一中长沙市三十七中

仰天湖小学黄兴小学

总课题组

2008年5月20日

课题组核心成员

总课题组组长:

王建华(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

院特殊津贴专家)

副组长:

卢鸿鸣(长郡中学校长负责协调管理)

高晓苏(长郡中学书记负责社区服务)

陈来满(长郡中学副校长负责社会实践)

刘欣(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副校长负责研究性学习)

姜平(长沙市教科院教研员负责学术指导)

课题组秘书:

周小青(省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研员、长郡中学教研组长)

中学组

组长:

陈来满

副组长:

涂立奇(长沙市十一中副校长)

詹仕珍(长沙市三十七中校长)

成员:

李素洁、罗方龙、徐林、张平、匡治成、徐铁刚

邓智刚、罗清华、文安国、张桂元、李坤、何亚松

蒋超岑、姚宇德、向星、毛水、胡志辉、李燕

刘美妮、梁珊、伍果平、梁琪、黄宁、熊妍

张成荣

小学组

组长:

张诚(仰天湖小学校长)

副组长:

王雅敏(黄兴小学书记)

戴伍军(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务主任)

成员:

黄迎浪、薛小强、易媛媛、张红念、彭志辉、陈新莲

彭艺、周力、杜卫红、张好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

本课题主要从系统构建、整体推进和校本实施的角度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首先从纵向,我们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具体设计,使之有机衔接,从而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从横向,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延伸、重组与提升;再次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三条线索进行合理设计,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块内容得到有效沟通。

同时在实践层面上,我们探索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经过近四年的探索,本课题促进了实验学校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系统构建校本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世界各国为应对国际竞争和社会发展而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意识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设计综合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

为此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我国也积极开展教育改革。

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现阶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很多学校和课程改革实验区都在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和策略、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评价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这些探索为进一步推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深层次探索解决。

2000年,我校在高中开始开设研究性学习,经过两年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效果不太理性,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校本实施。

2002年,我校合并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目前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囊括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

由于办学规模齐全,学校有整体的办学思路,因而我们可以用大课程视野来审视基础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可以一以贯之,不搞急功近利的“短视教育”。

于是我们想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从小学到高中系统构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然后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

2004年,我校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申报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课题立项后,为了更好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联合了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市十一中、长沙市三十七中、仰天湖小学和黄兴小学,组建课题实验学校,共同致力于本课题研究。

(二)研究意义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系统构建,可以拓展研究者的视野,更好的贯彻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总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开发和校本实施,对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又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策略;

2、系统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当代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心理学基础;

4、现代课程论的研究成果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三、课题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经国务院同意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第131页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第193页

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强化课堂、学校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举措。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第209页

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本课题中的“系统构建”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按照“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空间拓展和方式融合”的指导思想进行整合设计,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系统性、层次性、丰富性。

“横向沟通”是指学校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把握好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要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要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纵向衔接”是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水平来设计,使小学、初中和高中能够形成纵向衔接,使综合实践的难度和复杂度呈螺旋式上升。

同时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年级目标,并对不同主题或活动项目的目标进行具体化,从而形成各年级相互衔接的课程目标体系。

社会

社区

家庭学校

空间拓展是指学校在设计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考虑学生的活动空间,应该由近及远,由家庭学校到社区,再由社区到社会,使学生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能力也不断提升。

学生的活动空间:

由家庭学校社区社会

方式融合是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方式要多种多样,要把“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实施的途径也要多种多样,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实践活动。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适合本地区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和课程评价标准,开发适合本校的各年级有机衔接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主题,构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一支适合开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同时探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机制,从而整体推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围绕研究目标,开展如下主要内容的研究: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基本策略;

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置的研究;

3.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

4.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

5.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衔接的研究;

6.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型课堂模式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

7.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8.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文献法,为了使研究能建立在一个较高的理论层次上,本课题主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教育与课程基础理论类、综合实践活动类、学习方法类、教育研究方法类以及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地方教育局的一些重要相关文件,尽量覆盖近几年相关内容研究的优秀成果,广泛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调查法,总课题组事先设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调查》,然后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

个案研究法,对一些综合实践主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树立典型案例,经过三年的努力,实验学校认真总结了很多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并在全国和省市各级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中获奖。

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为先导,边研究,边应用,边完善。

总课题组认真组织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深入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研究思路,进而提升理论。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历时五年,具体研究步骤、思路、做法如下:

1.研究准备阶段(2004年5月~2004年12月)。

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总实验方案,组建实验学校和实验研究队伍,并组织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

同时为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准确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总课题组认真设计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卷调查》,然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一共发放了120份,回收了114份有效问卷。

其中小学老师48人,中学老师66人,学校涉及到了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和农村学校。

应该说调查有一定的代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思考,我们觉得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学校需要大课程视野

有些地方和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小学、初中或高中某个阶段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全局观念,没有从小学至中学进行系统构建,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条块分割,无法有机联系。

这也就导致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习阶段没有很好的衔接。

第二、学校需要对学科课程整合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老师容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相互混淆。

因为很多学科课程都安排了一些实践探究活动内容,各科教师也尝试着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科教学,力图使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

但是,由于各科实践活动缺乏协调与整合,势必会造成学科实践探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复交叉。

在学科中开展研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从师资和活动内容上能够得到保证,但学科教学任务重,课时太少,实际操作时往往会造成实践活动落空,难于完成。

第三、学校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

同时课程纲要没有把小学段和中学段的总目标具体分解到各年级中去,加上小学和中学跨度大,指导教师确实难以把握课程目标,不容易具体操作。

这样在实施过程中小学容易拔高课程目标,而中学又容易降低课程目标。

同时总目标也没有涵盖三维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只确定了学生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后应该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只有概括性的提到,并没有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目标。

这不能不说《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还不够完善。

课程目标不具体,没有梯度,过于笼统,也就使得学校和指导老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难以把握。

第四、学校需要可操作的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只确定了课程基本原则、评价方式以及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

但课程指导纲要并没有为每个学校提供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因此学校需要按照课程指导纲要根据自身实际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应该涵盖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校执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况的评价。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应该从小学到高中进行有机衔接。

第五、学校需要系统培训指导教师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批专职的教师队伍,他们应该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够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懂得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

而我们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依纲照本”的教学,面对这门新的课程,他们普遍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

把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2004年11月30日,总课题组邀请各实验学校的核心研究人员召开课题预备会,讨论总课题实施方案,对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基础以及研究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等方面进行自我论证。

2004年12月15日,总课题组召开开题论证会,我们邀请了湖南省教科院黄宜锋副院长、湖南省规划办李倡平副主任、易志勇副主任、省教科院基教所严伯霓教授、长沙市教育局付旭明副局长、长沙市教科院龙迪辉书记、李再湘副院长、戴立军所长、段晓虹所长、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室李志宏主任、湖南师大郑和钧教授,他们在会上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研究方案更加完善。

同时我们聘请他们担任课题研究顾问,保证课题能够得到专家的正确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04年12月~2007年10月)。

课题开题后,我们正式启动了开题研究工作,我们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构建、校本实施、整体推进等问题,组织了8次研讨会。

在系统构建方面,总课题组多次邀请实验学校的核心研究人员进行研讨,搭建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框架,形成两个系列、四大主题、五项活动和六种形态,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有系统性、层次性、丰富性。

两个系列:

我们对社区服务进行了整体规范,精心设计,形成了两大系列,第一个是义工活动系列,如组织打扫社区卫生、辅导困难学生的学习、争当交通协管员、修理家电等活动;第二个是爱心活动系列:

如爱心拍卖、爱心捐助、慰问孤寡老人与贫困家庭和保护野生动物等活动。

四大主题:

我们以主题融合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四大主题:

湖湘文化、科技与社会发展、国际理解、健康人生,这样使小学和中学能够有机融合,使研究内容有系统性,使研究难度有层次性,使研究形式有丰富性,使研究过程有操作性。

五项活动:

为了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我们把社会实践设置为五项“走进”系列活动:

走进军营、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并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来开展实践活动。

六种形态:

我们将非指定领域分为六种形态:

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主题班会、兴趣小组、心理教育等。

(如下图所示)

四大主题

六种形态

研究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科技与社会发展

国际理解

健康生活

走进军营

走进自然

湖湘文化

走进社区

走进工厂

走进农村

文化艺术节

科技节

体育节

主题班会

社团活动

心理教育

社会实践

校园文化

义工活动系列

爱心活动系列

社区服务

五项活动

二大系列

在校本实施方面,总课题组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课程总框架设计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

如黄兴小学构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系统,探讨了主题探究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仰天湖小学依托校园文化资源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长沙市十一中将初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积极进行课程经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长沙市三十七中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把学习内容还原到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师生在社会和学校中探求和实践为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则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整体推进方面,总课题组核心研究员长沙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姜平老师深入探讨了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和原则,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和保障机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同时她认真组织了4期长沙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做了20多场专题讲座,并且每个月都要亲自下到各中小学校认真指导,积极推动全市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今年10月份长沙市承办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五次研讨会不仅充分展示了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取得的成绩,也展示了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

比如总课题组负责人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在会上以《强化课程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为题做给全国各地的代表做了经验介绍。

我们实验学校都在本次全国研讨会上上了不同课型的观摩课,如长郡中学梁琪老师上了《现代农村住房设计调查的研究》答辩式总结交流课,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黄玲老师上了《我的第一次采访》方法指导课,长沙市三十七中汪慧君老师上了《走进秋天》活动策划课,黄兴小学康龙老师上了《校园卫生工具改造》活动策划课。

同时长郡中学和黄兴小学都在大会做了经验汇报,可以说这次研讨会全面展示了我们总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4月)。

课题组召开两次研讨会,布置各实验学校认真撰写子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再汇总给总课题组。

总课题组在总结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经验性的国家必修课程,当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一批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教师队伍。

加上学校对综合实践课程方面教研与培训力度不够,谁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成了一个难题。

学校没有专任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全体教师参与,但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承担的学科教学工作或其他任务,结果是“人人参与”却“难于指导”,导致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缺乏全程管理和指导,对过程和结果也缺乏跟踪评价。

有些实践活动往往成为学生“放松”“放风”“放羊”的好机会,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有些学校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学科教材的依赖,在使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时,存在“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化”倾向,既不“综合”也不“实践”,更无“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背道而驶。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是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每个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综合实践课程教师指导纲要》,为指导教师明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和课程安排,构建项目主题和活动内容,规范操作过程和实施要点,确定教师待遇和工作量。

使教师能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持持久的热情,消除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顾虑,同时还要协调好学校各个部门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并创造浓厚的课程氛围。

为此总课题组为实验学校制定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指导纲要(试行)》。

(二)系统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料库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要求每个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其实每个学校蕴含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需要尽可能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从本土、学校历史优势、现实状况和未来远景规划等出发,积极开发现实的和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资源。

但是我们目前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出现一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热衷于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原有的开发过的项目主题就不再受重视,认为做过的项目主题再做就没有兴趣,不能体现学校和老师的水平,以致被丢弃被浪费。

其实对于开发成功的资源,应该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发挥它的教学功能,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