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502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16斑和疹的臨床表現及病機斑色紅或紫,點大成片,平鋪皮下,撫不礙手,壓不褪色。

疹色紅或淡,點小如粟,高出皮面,撫之礙手,壓之褪色。

斑由溫熱邪毒,內迫營血或脾不統血、寒凝氣血引起,為出血性病變;

疹由風熱時邪或營血虧虛而風邪中絡引起,為充血性病變。

剝落舌的苔象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17剝落苔是指舌苔全部或部分剝落,剝落處光滑無苔。

臨床主胃氣不足,胃陰枯竭或氣血兩虛,也是全身虛弱的徵象。

18簡要說明灰黑苔的苔象特點及其臨床意義苔色淺黑,稱為灰苔;

苔色深灰,稱為黑苔.兩者只是顏色淺深的差別,故常並稱灰黑苔.灰黑苔主陰寒內盛,或裡熱熾盛,其中苔質的潤燥是辨別灰黑苔寒熱屬性的重要指徵.如舌苔灰黑而潤,多主陽虛寒濕內盛,或痰飲內停;

苔焦黑乾燥,多屬熱極津枯。

19試述舌診的臨床意義。

201判斷邪正盛衰;

如舌質紅潤為氣血旺盛;

舌質淡白為氣血虛衰;

舌苔薄白而潤為胃氣充盛;

舌光無苔則為胃氣衰敗。

212區別病邪性質;

如白滑苔主寒邪,黃苔主熱邪,腐膩苔多是食積,痰濁,舌淡紫而潤則為寒邪內盛,舌絳紫而乾為熱邪內熾. 

223分析病位深淺:

如苔薄為疾病初起、病淺,多屬表證;

苔厚則病邪入裡,較深,病多屬裡。

234推斷病勢進退:

舌苔若逐漸由薄轉厚,提示邪氣漸盛,或病邪入裡,為病進;

若逐漸由厚轉薄,或舌上復生薄白新8苔,提示正氣勝邪,或內邪消散外達,為病退。

245估計病情預後:

舌榮、苔薄—病吉預好;

舌枯、苔剝—病兇預差。

25喘:

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

實喘:

喘聲高,氣粗,以呼出為快,為肺有實熱,或痰飲內停。

虛喘:

喘聲低,氣怯,以吸入為快,為肺腎氣虛。

26哮:

呼吸急促似喘,發時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發作性疾病,具有時發時止,纏綿難癒的特點。

27語聲重濁,又稱為聲重,是指發出的聲音沉悶而不清晰。

多為外感風寒,或濕濁阻滯,以致肺氣不宣,鼻竅不利所致。

28“金實不鳴”指實證的喑啞或失音,“金破不鳴”指虛證的喑啞或失音。

“金實不鳴”多因外邪(風寒、風熱)乘肺或痰濁阻肺,以致肺氣不宣,清肅失職;

“金破不鳴”多因精氣內傷,肺腎陰虛,虛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損而出現失音。

29癃閉:

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

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

一般統稱為癃閉。

實證可由濕熱下注、淤血或砂石阻滯所致。

虛證可由腎陽不足、腎陰不足所致。

30失眠的總病機是陽不入陰,神不守舍。

常見以下:

若睡後易醒,不易再睡,兼見

31心悸,納少乏力,舌淡,脈虛者,多屬心脾兩虛;

不易入睡,兼見心煩多夢,潮熱盜汗,腰膝酸冷者,多屬心腎不交;

失眠而時時驚醒,兼見眩暈胸悶,膽怯心煩,口苦噁心者,多屬膽鬱痰擾;

夜臥不安,兼見脘悶噯氣,腹脹不舒,舌苔厚膩者,多屬食滯內停。

32嗜睡是多由機體陽虛陰盛或濕困脾陽所致。

若困倦易睡,兼見頭目昏沉,身重脘悶,苔膩脈濡者,多屬痰濕困脾;

飯後神疲困倦易睡,兼見形體衰弱,食少納呆,少氣乏力者,多屬脾氣虛弱;

極度衰憊,神誌朦朧,困倦易睡,肢冷脈微者,多屬心腎陽衰;

昏睡譫語,身熱夜甚,或發斑,舌絳脈數者,多屬溫病熱入營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

33既可以見於實證又可以見於虛證的疼痛主要有冷痛、灼痛、掣痛、酸痛。

其中,冷痛是寒證疼痛的特點,常見於腰脊、脘腹及四肢關節等處。

因寒邪侵入,阻滯臟腑、組織、經絡所致者,屬實寒證;

因陽氣不足,臟腑、組織、經絡失於溫煦所致者,屬虛寒證。

灼痛屬火熱邪氣為患。

因火邪竄絡,陽熱熏灼所致者,屬實

34熱證;

陰虛火旺灼傷絡脈所致者,屬虛熱證。

掣痛多因筋脈失養或經脈阻滯不通所致。

如胸痛徹背,背痛徹胸,見於瘀阻心脈的真心痛;

小腿掣痛,可因寒凝經脈或肝血不足所致。

酸痛常見於四肢、腰背的關節或肌肉部位。

多因風濕侵襲,氣血運行不暢,或腎虛、氣血不足,組織失養所致。

3528脈名稱。

浮脈、沉脈、數脈、遲脈、虛脈、實脈、洪脈、細脈、長脈、短脈、緊脈、弦脈、緩脈、滑脈、澀脈、結脈、代脈、促脈、散脈、芤脈、革脈、伏脈、疾脈、濡脈、弱脈、牢脈、動脈、微脈. 

36弦脈: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挺然指下,應指有挺直和

37勁急之感。

主肝膽病,痛症,痰飲。

38緊脈:

脈形緊急,如牽繩轉索,按之左右彈指,比弦脈更緊急有力。

主風寒搏結的實寒證,及痛症、宿食內阻。

39芤脈: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

主大出血;

嚴重吐瀉。

革脈:

浮弦搏指,中空外堅,如按鼓皮。

主半產,失精,亡血,漏下。

40表證:

由於六淫之邪從皮毛口鼻侵入,邪留肌表所引起的證候。

多見於外感病初期階段。

41裡證:

指病變部位在臟腑氣血的一類證候。

概括地說凡非表證的一切證候皆屬裡證.多見於外感病中、後氣機內傷病。

42寒證:

感受寒邪或體內陽氣不足時所表現的證候。

43熱證:

感受熱邪後陽氣亢盛、陰液不足時所表現的證候。

44寒熱錯雜:

是指同一病人同一時間既有寒證的表現,又有熱證的表現。

是一種寒熱同時並見的複雜病理現象。

真熱假寒:

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

產生機理多為陽盛格陰。

45真寒假熱:

內有真寒而外見假熱的證候。

產生機理多為陰盛格陽。

46虛證:

正氣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先養所致。

47實證:

由於邪氣抗盛所表現的證候。

一是外來邪氣侵犯人體形成的病證;

二是有形病理產物積聚所形成的病證。

48實證轉虛:

病本為實證,由於失治、誤治,病情遷延久,雖然邪氣漸去,而正氣亦傷,逐漸變成虛證。

49虛證轉實:

病本為虛證,臟腑功能衰減導致體內各種代謝功能失常,產生寫實停留體內,成為實證。

50真虛假實:

又稱假實證。

疾病的本質是虛證,而有時卻見到“實證”的表現。

51真實假虛:

又稱假虛證。

疾病的本質是實證,而虛是表面現象,是假象。

52表證的概念 

指六淫、疫癘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的初期階段,正(衛)氣亢邪於膚表淺層,以新起惡寒發熱為主要表現的輕淺證候。

表證的主症 

新起惡風寒,或惡寒發熱,舌淡紅,苔薄,脈浮。

53寒證與熱證的鑑別要點有哪些?

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涼溫,而便,舌象,脈像等方面更為重要。

如:

寒證惡寒喜熱,口不渴,面白,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遲或緊;

熱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數。

54氣血同病證候?

氣滯血瘀證,氣虛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和氣隨血脫證。

55痰證的辨證依據是什麼?

以咳吐痰多,胸悶,嘔惡,眩暈,體胖,或局部有圓滑包塊,苔膩,脈滑等為辨證依據。

56飲證的辨證依據是什麼?

以胸悶脘痞,嘔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間飽滿,苔滑等為辨證依據。

57水停證的辨證依據是什麼?

以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脹,舌淡胖等為辨證依據。

58陽虛證以畏寒肢涼,面色蒼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腫,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等為主要表現。

59陰虛證以午後潮熱,五心煩熱,顴紅,盜汗,口咽乾燥,尿黃便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等為主要表現。

60亡陰證是指體內陰液嚴重耗損而欲竭,屬於陰虧致極的虛熱證;

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極度衰微而外脫,屬於陽虛至極的虛寒證。

兩者均出現與疾病的危重階段,由於陰陽互根,亡陰若救治不及,勢必陽氣也隨之而衰亡;

陽氣衰微外脫,陰液也迅速消亡,所以亡陰與亡陽皆可相互累及而最終導致同損俱亡。

辯證依據:

兩證都是在病情危重得情況下,突然汗出不止;

亡陰證以汗出如油,身熱煩渴,唇焦面赤,舌乾紅,脈數疾為主要表現,且有狀熱不退、大吐大瀉、大汗不止、大量出血、嚴重燒傷等陰液嚴重耗損的病理基礎;

亡陽證以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氣息微弱,脈微欲絕為主要表現,且有長期陽虛病史,或有陰寒之邪極盛,或大汗、失精、大失血,或劇毒刺激、嚴重外傷、瘀痰阻塞心竅等導致陽氣暴亡的因素。

61導致氣逆的原因,外邪侵襲,痰飲瘀血內停,寒熱刺激,情志過激等.臨床常見的髒腑氣逆證主要是指肺,胃之氣不降而上逆或肝氣升發太而上逆.肺氣上逆(咳嗽,喘息)胃氣上逆(呃逆,噯氣,噁心,嘔吐)肝氣上逆(頭痛,眩暈,昏厥,嘔血,咯血) 

62血熱證是指火熱內熾,侵迫血分,以身熱口渴,斑疹吐衄,煩躁譫語,舌絳,脈數等為主要表現的實熱證候。

即血分的熱證。

血熱證的形成,一是外感熱邪,或感受它邪化熱,傳入血分;

二是情志過激,氣鬱化火,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火熱內生,侵擾血分。

臨床表現;

身熱夜甚,或潮熱,面紅目赤,口渴,心煩,失

63眠,躁擾不寧,甚則狂亂、神昏譫語,各種出血色深紅,或斑疹濕露,或為瘡癰,舌絳,脈數疾。

64血寒證指寒邪客於血脈,凝滯氣機,血行不暢,以患處冷痛拘急,惡寒,唇舌青紫,婦女月經後期、經色紫暗夾塊等為主要表現的實寒證候。

即血分的寒證。

臨床表現:

惡寒,手足或少腹等患處冷痛拘急、得溫通減,膚色紫暗發涼,或為痛經,月經衍期,經色紫暗,挾有血塊,唇舌青紫,脈沉遲弦澀。

65心火亢盛證 

發熱,口渴,心煩,失眠,便秘,尿黃,面紅,舌尖紅絳,苔黃,脈細有力。

甚或口舌生瘡、潰爛疼痛;

或見小便短赤,灼熱忍痛;

或見吐血,衄血;

或見狂躁譫語,神誌不清。

66心脈痹阻證可因瘀血、痰濁、陰寒、氣滯等因素阻痺心脈引起。

瘀阻心脈以刺痛為特點;

痰阻心脈以悶痛為特點;

遇寒加劇,得溫痛減為特點;

氣滯心脈以脹痛為特點。

67燥邪犯肺證 

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則胸痛,痰中帶血,或見衄血,口、唇、鼻、咽、皮膚幹燥,尿少,大便乾結,舌苔薄而乾燥少津。

或微有發熱無風寒,脈浮數或浮緊。

68風水相搏證指風邪外襲,肺衛失宣,水濕泛溢肌膚,以突起頭面浮腫及為表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69脾虛氣陷證 

脘腹重墜作脹,食後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洩不止,甚或肛門,或小便渾濁如米泔,或內臟、子宮下垂,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白無華,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70濕熱蘊脾證 

脘腹脹悶,納呆,噁心欲嘔,口中黏膩,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或見面目發黃色鮮明,或皮膚發癢,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71肝鬱氣滯證多與情志因素有關,以情志抑鬱,胸脅或少腹脹痛等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72腎氣不固證 

指腎氣虧虛,失於封藏、固攝,以腰膝酸軟,小便、精液、經帶、胎氣不固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73腎精不足證 

指腎精虧損,腦與骨、髓失充,以生長發育遲緩,早衰,生育功能低下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食滯胃腸證 

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嘔吐酸餿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腹痛,腸鳴,失氣臭如敗卵,瀉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或沉實。

74膀胱濕熱證 

小便頻數、急迫、短黃,排尿灼熱、忍痛,或小便渾濁、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脹痛,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75腸道濕熱證 

身熱口渴,腹痛腹脹,下痢膿血,裡急後重,或暴瀉如水,或腹瀉不爽,糞質黃臭穢臭,肛門灼熱,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76心肝血虛證 

指血液虧少,心肝失養,以心悸,多夢,眩暈,肢麻,經少及血虛症狀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見心悸心慌,多夢健忘,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肢體麻木、震顫,女子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面白無華,抓甲不榮,舌淡白,脈細。

77肝火犯肺證 

指肝火熾盛,上逆犯肺,肺失肅降,以胸脅灼痛,急躁,咳嗽淡黃或咳血等為主要表現的實熱證候。

見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脹頭暈,面紅目赤,口苦口乾,咳嗽陣作,淡黃稠黏,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78脾腎陽虛證 

指脾腎陽氣虧虛,虛寒內生,以久瀉久痢,水腫,腰腹冷痛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見腰膝,下肢腹冷痛,畏冷肢涼,久瀉久痢,或五更泄瀉,完穀不化,便質清冷,或全身水腫,小便不利,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79心火亢盛證:

多有情致之火內法,或過食肥甘厚膩、辛辣燥熱之品而化熱生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所致。

臨床以心、舌、脈等出現實火內熾的症狀為辯證要點。

表現為心胸煩熱,夜不成眠,或狂躁譫語,面赤口渴,或口舌生瘡,腐爛疼痛,舌尖紅絳,脈數有力等心經熱盛、熱繞心神之象。

或因心火內盛,迫血妄行,而見吐血、衄血之症. 

如火毒壅滯經絡,局部氣血不暢可見肌膚瘡瘍紅腫熱痛等症狀。

80心陰虛證:

常有久病耗損陰血,或陰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氣火內鬱,暗耗陰血等因素引起。

臨床以心的常見症狀與陰虛證共見為審證要點。

心陰不足,使心失所養,心動不安,而見心悸怔忡;

心神得不到陰血的濡養,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多夢;

陰虛陽亢,虛熱內盛,故五心煩熱,午後潮熱,寐則陽氣入陰,營液受蒸則外流而為盜汗;

虛熱上炎則兩顴潮紅,舌紅少津;

脈細主陰虛,數主有熱,為陰虛內熱的脈象。

81心脈痹阻證是指心臟脈絡在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痺阻不通所反映的徵候。

多因年老,久病,素體虛弱而正氣不足,以致淤血內阻、痰濁停聚、陰寒凝滯、氣機鬱滯而發病。

其主要臨床表現可見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陰肩背臂,時發時止等,因其病因病機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82淤血內阻:

多因陽氣不足,運血無力,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淤滯,其臨床表現為胸部痛如針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等。

83痰濁停聚:

多因脾矢健運,濕聚成痰,但濁停聚胸中,則奇蹟不暢,胸陽不振,而表現為胸部悶痛,體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滑,脈沉滑等。

84陰寒凝滯:

多因心陽不足,又感寒邪,表現為胸部劇痛暴作,得溫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

4.氣機鬱滯:

多因情志不遂,肝矢疏泄,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瘀滯,臨床以胸部脹痛為特點,伴有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鬱,胸悶,發作往往與情志變化有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等。

85痰迷心竅與痰心擾心證臨床如何鑑別?

86從病因上區別:

痰迷心竅證多因濕濁釀痰,或情志不遂,氣郁生痰而引起。

痰火擾心證多因精神刺激,思慮鬱怒,氣鬱化火,煉液為痰,痰火內盛;

或外感熱邪,灼液為痰,談熱內擾所致。

一為痰濁;

一為痰火。

87從臨床表現上區別:

前者以“靜”為主,神誌不清,喉有痰聲,舌苔白膩,脈滑,無熱象;

後者以“動”為主,神誌狂亂,舌苔黃膩,脈滑數,其中外感熱病可見高熱痰盛,神誌不清,內傷雜病中輕者僅見失眠心煩,苔黃膩。

88肺陰虛證與燥邪犯肺證 

兩證均可因肺之津液耗傷而見熱和燥象,如口乾咽早,舌紅而乾,脈數等。

肺陰虛證,臨床以肺的症狀和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辯證要點。

表現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甚至痰中帶血,不易咳出,聲音嘶啞,口感咽燥而癢等肺陰不足,肺系矢潤的症狀;

伴有午後潮熱,形體消瘦,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

燥邪犯肺證為感受燥邪,肺津受傷所表現的症狀的徵候。

臨床以肺系症狀表現乾燥不潤為辯證要點,可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咳甚則胸痛,咯血,可伴有口鼻唇咽乾燥,或鼻衄,或皮膚乾澀,大便乾結等肺矢滋潤,而清肅失職及全身不得 

津液濡養之象。

或伴有身熱惡寒,頭身痛楚不適等燥邪外襲,肺衛矢宣之表證。

並可見舌紅苔白或黃,脈數的津液損傷之象。

89寒邪、熱邪、燥邪與痰濕均可引起咳嗽、咯痰, 

90肺居高位,不耐寒熱溫早,一旦感受寒邪、熱邪、燥邪與痰濕均可引起肺矢宣肅,產生咳喘。

但由於感邪的不同,所以表現在咳、痰方面又有不同。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所以寒邪犯肺,證見咳嗽氣喘,痰色白清晰;

熱為陽邪可傷陰津,火熱熬津成痰,所以熱邪壅肺,證見咳嗽息粗,痰色黃而粘稠;

燥邪、其性乾燥而傷津,所以燥邪犯肺,肺矢清肅,證見乾咳,痰粘量少;

痰濕阻肺,肺矢宣降,故證見咳喘痰多而白,易於咯出。

91大腸濕熱證 

大腸濕熱證,是指濕熱侵襲大腸所表現的徵候。

多因感受濕熱外邪,或飲食不節等因素引起。

其臨床表現:

腹痛,下利赤白粘凍,裡急後重,或暴注下洩,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惡寒發熱,但熱不寒等症,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92脾氣虛又稱中氣不足,多因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因吐瀉太過所致,亦可由其他疾病耗傷脾氣,如肝病乘脾,導致脾氣虛,臨床表現有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倦怠乏力,食慾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洩,面色萎黃,舌淡,脈虛無力。

93中氣下陷,又稱脾虛寒症,多由脾氣虛,中氣不足發展而來,症見脘腹墜脹,便意頻數,或脫肛或子宮下垂。

脾陽虛證,又稱脾虛寒症,由脾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來,以脘腹隱痛,喜溫喜按,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為明顯,此時脾陽虛證有別於脾氣虛證的特點。

94寒濕因脾證與濕熱蘊脾證有何異同?

95從病因上區別:

寒濕因脾證的病因是貪食飲冷,過食生冷瓜果,以致寒濕停於中焦;

冒雨涉水,或居處潮濕,以致寒濕之邪內侵;

或內濕素盛,脾陽被困,以致寒濕內生。

濕熱蘊脾證的病因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辛辣厚味,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

從病機上分析:

兩證均為寒濕或濕熱之邪困脾而直接影響脾的運化、升清功能,從而導致運化失職,升降失常等病變。

96從臨床表現來看:

兩者都有濕邪阻遏脾氣的表現,如脘腹痞滿,食少便溏,泛惡欲吐,頭身困重,苔膩脈濡等症。

而主要區別在於兼寒熱的不同,一為寒濕,寒濕困脾常伴見口淡不渴,苔白膩,脈濡緩;

濕熱蘊脾常伴有口甜或口渴不欲飲,苔黃膩,脈濡數。

如濕邪困脾,影響肝膽疏泄,膽汁外溢肌膚,則神目發黃。

寒濕困脾的黃疸,色晦暗如煙熏;

濕熱蘊脾的黃疸,色鮮明如桔子。

並伴有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等症。

97胃熱證與胃陰虛證 

兩證均可致胃的受納腐熟功能障礙,為氣上逆而見脘痛,噁心,嘔吐,大便異常,但因其病因病機不同,而臨床表現也不同。

98胃陰虛證多以胃病的症狀和陰虛證共見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可見胃脘隱痛。

飢不欲食,或胃脘痞病不舒,或乾嘔呃逆。

或食後飽脹不舒等胃氣不和之症,伴有口燥咽幹,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液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下不能滋潤大腸之徵。

99胃熱證多以胃病症狀和里熱內盛為其辨證要點。

臨床可見胃脘灼痛,吞酸嘈雜,或食入即吐,或消谷善飢,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等熱熾胃經、胃腑之證;

伴有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紅舌苔黃,脈滑數等裡熱熾盛的病症。

100食滯胃脘證,是飲食停滯胃脘不能腐熟所表現的症候。

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等因素引起。

以胃脘脹悶疼痛,噯腐吞酸為主要表現。

胃氣以降為順,濕停胃脘,胃氣鬱滯,則脘部脹悶,甚則疼痛;

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敗穀物挾腐濁之氣隨之上泛,故見噯腐吞酸,或嘔吐腐敗食物;

吐後濕邪的消,胃氣通暢,故脹痛得減,如食積氣滯;

濕邪內生,濕食下移,腸腑氣窒,可致失氣頻頻,臭如敗卵,大便溏洩,瀉下物酸腐臭穢;

食滯內停,胃中濁氣上騰,則舌苔厚膩;

正氣抗邪,氣血充盛,故脈來滑利有力。

101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證的鑑別要點。

肝氣鬱結證,一般以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為主要診斷依據,屬實證;

肝火上炎多由肝鬱化火或熱邪內犯所引起,一般以肝脈循行部位的頭、目、耳、脅表現的實火熾盛症狀作為判斷依據,屬熱證;

肝陽上亢證,一般以肝陽於上,腎陰虧於下的證候表現作為辨證要點,屬本虛標實證。

102心悸:

患者經常自覺心慌、心臟跳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症狀。

多是心神失藏或心髒病變的反映。

103心氣虛證:

心悸,氣短,精神疲憊,活動後加重,或見精神恍惚,或有自汗,或面色淡白,舌質淡,脈虛。

心陽虛證: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或痛,形寒畏冷,氣短,自汗,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脈遲弱或結代. 

104心陽暴脫證:

在心陽虛證的表現基礎上,更見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舌淡紫,脈微欲絕,或心痛劇烈,甚或神誌模糊,昏迷不醒。

105心陰虛證:

心悸心煩,失眠多夢,或喜笑不休,舉止失常,或見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106心血虛證:

心悸,失眠多夢,面色淡白或萎黃,或兼見頭暈,健忘,或見精神恍惚,唇、舌色淡,脈細弱。

心脈痹阻證:

心悸怔忡,心胸憋悶作痛,痛引肩背內臂,時作時止。

107心腎不交證:

心煩少寐,驚悸多夢,頭暈耳鳴,健忘,腰膝軟,或遺精,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108心脾兩虛證:

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氣短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淡白,唇、甲無華,或神情抑鬱,思緒不寧,表情淡漠,或見皮下出血,女子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

109心肝血虛證:

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頭暈目眩,兩目幹澀,視物模糊,或肢體麻木,震顫拘攣,或女子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面白無華,爪甲不榮,舌質淡白,脈細。

心腎陽虛證:

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則唇甲青紫。

舌質淡暗青紫,苔白滑,脈沉細微。

110心肺氣虛證:

胸悶心悸,咳喘氣短,動則尤甚,吐痰清稀,頭暈神疲,語聲低怯,自汗乏力,面色淡白,或唇舌淡紫,脈沉弱或結代。

111心陰虛、肺陰虛、腎陰虛證在臨床表現上如何鑑別?

心陰虛:

心悸怔忡,失眠多夢 

112肺陰虛:

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潮熱盜汗,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口燥咽乾,小便短少,大便乾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113腎陰虛:

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健忘,遺精或月經不調 

肝氣鬱結:

裡實證,無明顯寒熱。

以情志抑鬱,肝經部位脹痛或婦女月經失調為診斷依據。

114肝火上炎:

裡實熱證。

以火熱熾盛於肝經循行部位的頭、目、耳、脅的表現為診斷依據。

115肝陰虛:

裡虛熱證。

以兩目、筋脈、脅絡失養見症以及全身陰虛內熱的證候為診斷依據。

116肝血虛:

裡虛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