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921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docx

中医诊断学重点DOC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

1)司外揣内:

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知常达变:

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细目一:

望神

1.望神的主要内容:

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神的分类及判断: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目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两目晦滞

目光乏神

两目晦暗

目无光彩

虽目似有光

但浮光外露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面色少华

暗淡不荣

面色无华

晦暗暴露

虽面似有花

但泛红如妆

神情

神情清晰

表情自然

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

精神萎靡

意识模糊

虽神识似清

但烦躁不安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形体羸瘦

反应迟钝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意义:

1)得神:

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2)少神:

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失神:

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4)假神:

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

1)焦虑不安:

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

2)狂躁不安:

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

3)淡漠痴呆: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4)猝然昏倒:

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

细目二:

望面色

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

正常人面部的色泽: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

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由于时间、气候、环境等变化,常色又有主色和是、客色之分。

5.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

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

以晦暗(面部皮肤枯槁发暗而无光泽)、暴露(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为特点

善色-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不能上荣于面,“气不至”。

预后较差

(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五色主病

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寒盛、痛剧

2)突然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凉---真心痛: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3)久病面色及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互相不利

4)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5)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者---惊风或惊风先兆

②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

1)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好、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2)两颧潮红---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嫩红如妆,游走不定者属戴阳正。

是脏腑精气急衰,阴阳虚极,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重

③黄色 主虚证、湿证

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为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2)面黄虚浮,为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3)若面目一身具黄,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湿热熏蒸;黄而晦暗如烟熏为阴黄---寒湿郁阻

④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1)面色淡白无华,舌、唇色淡---血虚证或失血证

2)面色光白---阳虚;光白而虚浮---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白中透青)---阳气暴脱之亡阳证、阴寒凝滞之实寒证、大失血之人

⑤黑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 、肾虚、水饮

1)面黑暗淡---肾阳虚

2)面黑干焦---肾阴虚

3)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氺饮、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瘀血日久

细目三:

望形态

1肥人湿多,瘦人多火

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

因形盛气虚,水湿难以周流,则痰湿积聚,故有肥人湿多,肥人多痰之说。

消瘦者,形瘦皮薄,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的表现,易患肺痨等病。

故有瘦人多火之说。

2体质

1)阴脏人:

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短,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

特点是阳气较弱而阴气偏亢,患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阴脏者阳必虚,阳虚者多寒”“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

2)阳脏人:

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平时喜凉恶热。

特点是阴气较亏而阳气偏旺,患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阳脏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阳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

3)平脏人:

阴阳平和之人,体型介于阴脏人和阳脏人之间。

特点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均,平时无寒热喜恶之偏,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类型。

3异常动作

1)病人眼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外感热病中为中风先兆;内伤杂病中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

2)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僵直,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痫病、破伤风、子痫、马钱子中毒

3)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

猝倒神昏,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痫病

4)寒战---疟疾发作、伤寒、温病邪正剧争欲做战汗之时

5)肢体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痿病。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痹病

6)儿童手足伸曲扭转,挤眉眨眼、努嘴伸舌,状似舞蹈,不能自制---气血不足、风湿内侵

细目四:

望头面五官

1望头发

1)发黄: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精血不足、可见于慢性虚损病人或大病之后精血未复。

a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b小儿发结如穂、枯槁无泽,面黄肌馊---疳积病

2)发白:

青少年白发。

发白伴耳鸣、腰酸者---肾虚;伴有失眠健忘症状者—劳神伤血;易有先天禀赋不足

3)脱发:

a突然片状脱发,脱落出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而无自觉症状---斑秃之血虚受风。

B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c头发已脱,头皮瘙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伤风

2面肿、腮肿、口眼歪斜表现及意义

面肿

1)颜面浮肿,发病迅速---阳水之风水相搏

2)颜面浮肿,兼见面色光白,发病缓慢---阴水之脾肾阳虚水泛

3)颜面浮肿,兼见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心肾阳虚、血行瘀滞,水汽凌心所致

腮肿

1)痄腮:

指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局部灼热疼痛的症状。

为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属传染病。

2)发颐:

指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有寒热、疼痛的症状。

为阳明热毒上攻所致。

口眼歪斜

1)口癖:

单见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面部肌肉患侧偏缓、健侧紧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者---风邪中络

2)中风:

若口眼歪斜兼半身不遂---中风病

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内容及临床意义

望目五轮学说:

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

肝──黑睛──风轮

肺──白睛──气轮

脾──眼胞──肉轮

肾──瞳仁──水轮

望目色

1)目赤肿痛:

--实热证。

白睛色红—肺火或外感风热;两眦赤痛—心火;

睑缘赤烂—脾有湿热全目赤痛—肝经风热

2)白睛发黄—黄疸:

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3)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4)黑睛灰白浑浊—目生翳:

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等,食黑睛受伤

望目形

1)目胞浮肿—水肿

2)眼巢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若久病重病眼球深陷,伴行瘦如柴—病危

3)眼球突出—兼喘满上气—肺胀;兼颈前微肿,急躁易怒—瘿病

4)胞睑红肿—睑缘肿起如麦粒,红肿较轻—针眼;胞睑漫肿,红肿较重—眼丹。

望目态

1)瞳孔缩小:

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2)瞳孔散大:

a颅脑损伤、出血中风,提示病情危重b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c青风内障、颠茄类药物中毒

3)目睛凝视:

病人两眼固定,不能转动。

a固定前视—瞪目直视b固定上视—戴眼反折c固定侧视—横目斜视。

皆为肝风内动

4)睡眠露睛:

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多由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胞睑失养—吐泻伤津、慢惊风的患儿

5)胞睑下垂:

又称睑废,指胞睑无力张开而上睑下垂者。

a双睑下垂—先天不足b单睑下垂—外伤

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成人中风口歪、口疮—心脾二经积热、口糜-湿热内蕴、鹅口疮-心脾积热

口之动态:

1)口张:

口开不能闭-虚证;若状如鱼口,但出不入—肺气降绝

2)口噤:

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实证;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

3)口撮:

上下口唇紧闭,不能吸吮—小儿脐风

4)口歪:

口角向一侧斜—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

5)口振:

战栗鼓颌,口唇振摇—阳虚寒盛、邪正剧争,多见于温病、伤寒欲作汗、疟疾发作

6)口动:

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胃气虚弱;口掣动不止—热极生风、脾虚生风

望唇

唇之色泽:

a唇色红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均;b唇色淡白—血虚或失血;c唇色深红—热盛;d口唇赤肿而干—热极;e口唇樱桃红色—煤气中毒;f口唇青紫—瘀血证;g口唇青黑—寒盛、痛极

唇之形态:

a口唇干裂-燥热伤津、阴虚液亏b口唇糜烂-脾胃积热c唇内溃烂、其色淡红-虚火上炎d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心脾积热e唇角生疔、麻木痒痛-锁口疔;人中生疔-人中疔f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病危

望齿

牙齿色泽:

a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b牙齿干燥-胃阴已伤c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盛、津液大伤d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涸,温热病后期e牙齿枯黄脱落-久病骨绝f齿焦有垢-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胃肾热盛、气液已竭

牙齿动态:

牙关紧急—风痰阻络、热极生风;咬牙齘齿—热盛动风;睡中齘齿—胃热或虫积、正常人

望牙龈

牙龈色泽:

淡红而润泽—胃气充足、气血调均;淡白—血虚或失血;红肿疼痛--亢盛

牙龈形态:

a牙缝出血:

痛而红肿—胃热伤络;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b牙宣:

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肾虚或胃阴不足c牙疳:

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

望咽喉

望咽喉色泽

1)咽喉深红,肿痛明显—实热证,多因肺胃热毒壅盛

2)咽喉嫩红,肿痛不显—肾水亏少、阴虚火旺

3)咽喉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望咽喉形态

1)乳蛾:

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肥大,形如乳头或乳蛾,表面或有脓点,咽痛不适—肺胃热盛或虚火上炎

2)喉痈:

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脏腑蕴热,复感外邪

3)咽喉腐烂:

溃烂成片或凹陷—肺胃热毒壅盛;腐烂分散浅表—肺胃之热尚轻;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虚证

4)伪膜:

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者。

若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肺胃热浊上壅于咽,证较轻;若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剥离、去随即复生,此为重证—白喉,又称疫喉,为胃热毒伤阴,为烈性传染病

5)成脓:

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多已成脓,压之坚硬则未成脓

细目五:

望躯体四肢

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

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

扁平胸:

前后径小于左右径一半--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桶状胸:

前后径与做后径相等,颈短肩抬—久病咳喘,肺气不宣

鸡胸:

胸骨下部明显前突,侧壁凹陷---肾气亏损,骨骼失养

阴挺、脱肛的临床意义

阴挺的临床意义:

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因产后用力过早,努伤所致

脱肛的临床意义: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或因泄痢日久,长期咳嗽所致

下肢畸形—先天不足,肾气不充或后天失养,发育不良

1)膝内翻:

直立时两踝并拢而两膝分离—“o”型腿

2)膝外翻:

两膝并拢而两踝分离—“x”型腿

3)足内翻:

踝关节呈固定内收型

4)足外翻:

踝关节呈固定外展位

肢体动态

1)肢体废痿:

肢体肌肉萎缩,筋脉迟缓,废痿不用,多见于痿病—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双下肢痿废不用—截瘫病人

2)四肢抽搐:

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肝风内动

3)手足拘急:

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屈伸不利—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

4)手足颤动:

指双手或下肢颤抖不能自主—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

5)手足蠕动:

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如虫蠕行—阴虚动风

6)扬手掷足:

热病中,神志昏迷,手足躁动—热扰心神

7)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指重病神识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病重失神

细目六:

望皮肤

皮肤色泽及意义

1)皮肤发赤:

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丹毒

a头面—抱头火丹b小腿足部—流火c全身、游走不定—赤游丹d上部—风热化火,下部—湿热化火

2)皮肤发黄:

面目、皮肤、爪甲俱黄—黄疸,多因感受湿热、疫毒、内伤酒食、脾虚湿困,血瘀气滞而致a面色鲜明如橘色—阳黄b面色晦暗如烟熏—阴黄

3)皮肤紫黑:

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等处弥漫性棕黑色改变者,多为黑疸。

由劳损伤肾;周身皮肤发黑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4)皮肤白斑:

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者为白驳风—风湿侵袭

望斑疹的内容及意义

色红或紫,点大成片,平铺皮下,抚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阳斑

色红多紫,形似锦纹,身热脉数—温热邪毒,内迫营血

阴斑

色多青紫,隐隐稀少,肢冷脉凉—脾不统血、寒凝气血

色红或淡,点小如栗,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顺证

色红身热,先体后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

逆证

色深或紫,先肢后体,斑疹发后壮热神昏

湿疹

皮肤红斑、丘疹、水疮、流液、糜烂—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望疮疡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

湿热火毒蕴结,气血瘀滞

漫肿无头,皮色少变,麻木少痛

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形小如栗,顶白根硬,麻木痒痛

疫毒蕴结

形小而圆,热肿不甚,出脓即愈

火热蕴结

痈和疽的鉴别

痈:

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粘稠,疮口易敛---阳证

疽:

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汁稀薄,疮口难敛---阴证

细目七:

望排出物

1望痰:

热痰

痰黄而粘稠,坚而成块

热邪煎熬津液

寒痰

痰白而清晰,或有灰黑色点

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

湿痰

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

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

燥痰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

燥邪伤肺,或肺阴虚津亏

血痰

痰中带血,色鲜红

热伤血络、肝火犯肺、痰热蕴肺

脓痰

脓血腥臭

肺痈,热毒蕴肺,化腐成脓

泡沫痰粉红色泡沫样痰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射肺

望呕吐物

寒呕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

胃阳不足、寒邪客肺

热呕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

邪热犯胃

伤食呕

呕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的食物

暴饮暴食

痰涎呕

呕吐清水痰涎,胃有振水声音,口干不饮

痰饮,脾失健运,氺饮内停

苦水呕

呕吐黄绿苦水

肝胆湿热或郁热

呕血

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

胃有积热、肝火犯胃、胃腑宿有瘀血

望大便

大便色黄,呈软圆柱状或条状

正常

便稀

大便清稀呈水样

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便黄如糜

大便色黄如糜,有恶臭

湿热内蕴,阻遏气机,传导失常

便下脓血

大便夹有黏冻、脓血

痢疾或肠癌,为湿热邪毒蕴结大肠,肠络受损

便色灰白

大便灰白如陶土色

黄疸

便干

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除困难

热盛伤津、阴血亏虚,肠失濡养,传化不行

便绿而软

大便色绿,稀软如糜

多见于婴幼儿,是消化不良的表现

便血

大便下血,先血后便,先便后血

风热灼伤肠络、痔疮、肛裂出血;脾胃虚寒、内有瘀血

望小便

小便色淡,清净而不浊

冬天汗少尿多,其色较清;夏日汗多尿少,其色较黄

尿清长

小便清长,量多

虚寒证,因阳虚不能蒸化津气,水津下趋膀胱

尿短黄

小便短黄,量少

实热证,因汗吐下利,伤津所致

尿血

尿中带血

结石损伤血络、湿热蕴结膀胱、阴虚火旺、疫毒药毒伤肾

砂淋

尿有结石

石林,因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浊杂质,久而结为沙石

尿浊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

脾肾亏虚,清浊不分

小儿指纹

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诊察小儿指纹时,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便于观察。

2小儿指纹的正常表现:

1)指纹特点:

在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略紫,呈单支且粗细适中

2)影响因素:

A年幼儿脉络显露而;年长儿脉络不显露而略短

B皮肤薄嫩者,指纹较显而易见;皮肤较厚者,脉络常模糊不显

C肥胖儿络脉较深而不易见;体瘦儿络脉较浅而易见

D天热脉络扩张,指纹增粗变长;天冷脉络收缩,指纹变细缩短

3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正常小儿指纹:

隐隐风关内,淡红黄相兼,单支且粗细适中,寒热长幼变(纹位、纹色、纹形)

病理小儿指纹:

三观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1)三关测轻重(长短纹位):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

根据络脉在食指三关的出现部位,可以测定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

显于风关

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过风至气

邪气入经,病情较重

过气达命

邪入脏腑,邪陷病重

透关射甲

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2)浮沉分表里(浅深纹位)

指纹浮而显露

病邪在表—外感表证:

气血趋向于表

指纹沉隐不显

病邪在里—内伤里证:

气血难达于表

3)红紫辨寒热(纹色):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

指纹鲜红

表寒证:

因外邪袭表,正气抗争,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显露

指纹紫红

里热证:

里热炽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故见紫红

指纹色青

疼痛、惊风:

因不通则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血不通,故纹色变青紫

指纹淡白

脾虚、疳积:

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脉络,故纹色淡白

指纹紫黑

血络郁闭:

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

4)淡滞定虚实(纹形)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

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

指纹浓滞而增粗者

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

第二节望舌

1舌诊原理

1)舌与脏腑的联系:

舌通过经络和经脉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脏腑联系

舌之气血、舌质活动、舌之味觉与心相关

化生气血,充养于舌

藏血主筋,维系舌质的活动

肾精充于舌,肾液上潮于舌

受纳水谷精气充于舌,胃津上潮于舌

2)舌面脏腑分布理论

五脏分侯法(杂病、时病)

舌质为主。

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

胃经分侯法(胃脘疾病)

舌苔为主。

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2舌诊方法

1)望舌的体位和伸舌的姿势: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的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2)诊舌的方法:

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

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望舌质,主要是看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

察舌苔,重点是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的状态等。

3)刮舌与揩舌:

刮舌可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

若刮之不去或刮而留有污质,多为实邪;刮之即去,舌体明净光滑者,多为虚证

3诊舌注意事项

1)光线:

望舌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

白炽灯—舌苔变黄;日光灯—舌质变青;过暗—舌质偏暗;墙壁反光—舌色变化

2)饮食或药物的影响:

刚进食—舌苔变薄;刚喝水—舌苔变润;刚热食—舌色偏红;进甜食—苔变厚腻

牛乳、豆浆

白苔、厚苔

蛋黄、橘子、黄素

黄苔

橄榄、酸梅、中药、吸烟、茶叶

灰褐色

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

黄白相兼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偏苔;张口呼吸—舌苔变干;镶牙—齿痕舌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4.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质滋润,舌色淡红鲜明,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影响因素

年龄

儿童—舌质淡嫩、舌苔偏少易剥,老年人—舌色多暗红

性别

女性月经期—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有明显的红刺。

月经过后可恢复正常

体质、禀赋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

气候、环境

夏天—舌苔多厚;秋天—舌苔多干燥;冬季—舌常湿润

 

15.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

主病

 

淡白舌

---阳虚、气血两虚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阳虚水湿内停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气血两亏

枯白舌舌体色白,全无血色

伤精、脱血夺气

红舌

舌体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的表现--热证、阴虚

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

外感风热表证初期

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

实热证

舌尖红

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

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

虚热证

绛舌

舌色较红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的表现—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舌降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

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舌降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舌

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青紫舌

全舌呈现青紫色,或局部出现青紫斑点的表现—气血运行不畅

全舌青紫

全身性血行淤滞

斑点舌:

舌有紫色斑点

瘀血阻滞于某局部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

肺气壅滞、肝郁血瘀、先天性心脏病、药物、食物中毒

舌淡紫而湿润

阴寒内盛、阳气虚衰所致的寒凝血瘀

舌紫红或绛紫干枯津

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老嫩

老:

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

嫩:

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主虚证:

气血不足、阳气亏虚

胖大

舌体较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者—胖大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回缩—肿胀舌

舌淡胖大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舌红胖大

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肿胀舌

心脾热盛、热毒上攻

青紫肿胀

先天性舌血管瘤

瘦小

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