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507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6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5页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5页
亲,该文档总共1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1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doc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1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

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

《判断力批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绪论

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

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

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

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

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

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

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

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

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

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

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

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做法。

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

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竟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

事实上,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

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背景:

希腊民族成为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其根基在于以分离主义及自由主义为特点的城邦制,以进出口生产方式为基础,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导致跨氏族跨地域的频繁交换,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原则的财产关系开始超越氏族社会宗法血缘关系,使得城邦组织形式建立在以奴隶社会私有制为原则的契约关系和法制规范上,为维护正常生活秩序,产生了凌驾于各部落氏族的法的习惯上的普遍适用的民族法,相应的其政治形式必然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城邦作为公民集合体,遵从法律规范,法律是希腊人生存之本。

希腊民族的思辨禀性:

遵从以普遍性、最高的、定数或者是必然性为隐喻特点的普遍性法律,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做比感性生活更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表现在城邦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司法正义女神狄克(Dice)、命运女神莫伊拉(Moirae)、必然性之神亚男克(Anance)被突出其重要性。

这种力图从复杂现象背后把握某种本质性和根源性的原则或原因的思维习惯,为变化无常的现实生活寻找某种恒定性和统一性的尺度或规范的心理倾向,最终形成希腊人的思辨性格。

黑格尔认为,希腊精神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法制生活逐渐培养出的普遍意识)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在希腊语中,“哲学”(φιλόσοφια)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

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总结:

希腊哲学的发展,

1.第一个阶段——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

(1)贯穿核心问题:

万物的本原问题(米利都无定形水气、毕达哥拉斯有定形数、赫拉克利特二者统一有无定形之火、爱利亚学派二者分裂为真理逻格斯和意见自然)

(2)所纠缠的基本矛盾:

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

2.第二阶段——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

(1)贯穿核心问题:

存在和一的问题

(2)两大流派:

①打碎逻格斯所建立的存在和一而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②解构重构逻格斯本身,通过呈现逻格斯背后的“尺度”人和神——努斯,建立哲学概念思辨结构,探讨问题不局限于自然,转向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智者派诡辩、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亚里士多德将其推向体系化,包容唯物主义自然哲学,首次建立形而上学大系统)

3.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1)贯穿核心问题:

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的问题(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成为论证手段)

(2)三大流派:

①伊壁鸠鲁派:

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自然哲学为基础)

②斯多葛派:

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以逻格斯主义的宇宙论为理论基础)

③怀疑派:

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理论上解构感性自然&理性逻辑论证)

不同于各古老文化——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使哲学从神话、史诗和历史叙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是古代希腊人的独特贡献。

试图超越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现象世界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原的哲学冲动,植根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对法律、正义、命运、必然性等一系列普遍性范畴的尊崇之中,使他们一贯认为形上普遍的东西决定着形下现实。

第一节 早期希腊哲学

一、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指——

1.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以自然物质说明万物本源,奠定自然哲学的基础。

2.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的基础。

3.爱非斯学派——推进自然哲学,发展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间建立统一性

4.爱利亚学派——强调前代哲学范畴的对立,一否定多,静止否定运动,本质否定现象。

共性——都致力于寻找本原,强调其作为万物的开端或者本质的重要意义。

这一努力终结于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之中,用感官知觉和逻辑论证对客观实在性的本院本身进行了解构,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

罗素认为,哲学乃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东西,就其研究的对象范围而言,哲学与神学一样具有超越性,就其使用方法而言,哲学则与科学一样诉诸理性。

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是伟大自然科学家,又同时深受希腊宗教的深刻影响。

如果说米利都学派一直到原子论者寻找万物的质料和元素的做法更多是体现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那么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到柏拉图哲学探索万物的形式和原则的做法更多地延续了希腊神话中命运决定论的思想传统。

二、探讨世界本原的两种路径:

1.自然哲学路径(表现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两种追问方式:

(1)时间上回溯:

追问事物从什么东西生长而来即beginning

(2)空间上回溯:

追问事物由什么东西构成即element

共同点:

都追问世界的质料根源,都是还原论,属于科学主义的路径,与自然科学的方法接近,因此称自然哲学。

例如:

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从时间上追问万物本原,到晚一点转向从空间上追溯,把关注的焦点从万物始源开端转向万物的构成要素,从生成论转向构造论。

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构造论最高水平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此原子(atom)不是物理学概念,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后单元的纯粹哲学概念,即“不可分”

2.形而上学路径(表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路径追问事物本质,显示具有超越性的特点

因追问深入事物背后的本质或形式,而不是追问事物开端或元素,追问principle或form而不是beginning或element,承认具体规定性本身对于事物的决定性意义,是形而上学基本特点。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自然哲学创始人)

内容:

(1)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米利都的名门望族,与雅典城邦立法者梭伦等人一起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

之所以被誉为“哲学之父”,由于表达一个观点:

水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水是万物产生的原创和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为此说,“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

(2)此外还主张万物有灵魂,此灵魂不是纯粹精神性东西,而是类似于嘘气的稀薄的物质。

那时的希腊人还没有完全脱离物质形态的纯粹精神的观念,因此这里的灵魂只是一种与物质相联系的功能。

意义:

古代人在神话中将水当作最古老、最受尊崇和最神圣的事物,而泰勒斯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

这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关于本原的思想(尽管“本原”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首先使用的)。

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

2、阿那克西曼德

内容:

(1)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据说他最早使用“本原”(άρχή,又译作“始基”)这个概念,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απειρον,即“无定形”之意,又译作“无限”,音译“阿派朗”)。

他认为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2)“无定形”作为原始混沌体,包含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是冷热、干湿,由于他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无定形”中分离出万物。

与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所谓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

意义:

(1)“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式的表述,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因为它涉及事物的规定性问题。

有限无限的问题已涉及到哲学问题,也是自然科学问题。

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而言有形之物都具有某种规定性或限定,任何有限之物固然因为有了某种规定性而成为它自身,但这种规定性或限定性同时也就成为一种对他物的否定,即斯宾诺莎明确所述:

任何规定都是否定。

尽管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没有说明阿派朗是什么,但说明了万物的本原不是什么,即不知其是什么但知其不是什么。

(2)阿那克西曼德开创了一种新的生灭观,所谓“产生”就是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获得某种规定性成为某物;所谓“消灭”就是重新去掉规定性,回到阿派朗即无规定的状态。

表达一种本质性的生灭观念——生即从无限到有限,灭即从有限重新回归无限。

这是根本性哲学概念的突破

(3)阿那克西曼德把泰勒斯的意蕴含混的灵魂,发展成为决定阿派朗与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契机——冷热干湿。

由于它们不同结合方式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并强调万物从阿派朗中产生及复归于阿派朗是命运规定的。

这种神秘命运观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无疑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对后来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等形而上学的实体产生重要影响。

3、阿那克西美尼

内容:

(1)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

即万物本原是无定形却有内涵的东西——气。

气一方面是一种与水一样的自然物质,另一方面却比水更加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它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中“最”无定形的一个,因而能作为一切无定形之物的代表。

(2)在阿那克西曼德冷热干湿基础上提出稀散与凝聚两种运动。

他去掉干湿概念,通过冷热对立性质相互消长聚散方式把水火土气几个基本的元素联系起来,借稀薄和浓厚而形成不同实体。

稀薄时候形成火,浓厚时候形成风、云、水土石头等。

同时不气不仅形成自然物质,有时候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都不具有独立的精神含义,仍然是一种物质性的气。

就此而言,“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意义:

(1)气本原说超出了泰勒斯的局限性,克服了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之物”的笼统性。

如果说泰勒斯的水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肯定性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述,那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则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同时也是对阿派朗这种否定性描述的肯定性说明,即无定形又有内在规定性,即可否定描述也能肯定性描述。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正题反题——泰勒斯水本原(肯定性)、阿那克西曼德阿派朗本原(否定性)辩证结合构成一个合题,进入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环节。

(2)气稀散后形成火的逻辑意味着越稀散越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对稍晚出现的爱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火本原学说奠定逻辑理论基础。

(3)气与万物转化过程中,从火到气到水到土(以及相反路线)的转化由冷热聚散的程度决定,凝聚(浓厚)和稀散(稀薄)的程度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体现背后的数量关系即量的规定性决定事物性质的特点。

这蕴含另一种关于本原的思维路径,即寻找现象背后的形式或本质的路径——形而上学路径,为希腊形而上学创始者毕达哥拉斯数本原以及爱菲斯学派逻格斯等概念从现实形态转到背后思考奠定思想背景。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与阿那克西美尼同时代)(形而上学创始人)

早年曾就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曾到埃及、巴比伦等到地游学,从那里获得了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一方面,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具体事物是对数的“摹仿”,即数是事物的抽象原则。

这是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和谐音学的研究,他们根据谐音的音程取决于琴弦长度这一原理,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它们包含的数所决定的。

根据这种联系,数不仅可以解释具体事物也可以用来解释抽象事物。

意义:

数作为万物本原,已经超越了米利都学派的感性物质意义上的开端,而具有了抽象原则的涵义。

前者是对万物的还原,后者是上升到抽象层面提出一物之为一物的本质、规定性。

数的有定形从现象意义上来说即是无定形,如此毕达哥拉斯就把有定形和无定形统一起来,数变成无定形(现象意义)的有定形之物(本质意义),因此他通过形而上学路径完成了对有定形与无定形之间的辩证统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

……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这在认识论上开辟了一条理性主义的思路,因此黑格尔评价这是实在哲学转向理智哲学的关键。

局限:

①数虽然具有抽象意义,但仍未完全脱离形体,受自然哲学影响,把数具象化,与形相联系。

在他们看来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作为一切数之根本的“1”是第一本原,表现为“点”,由“1”派生出其他的数乃至万物的过程表述为点-线-面-体-水火土气,再四种元素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转化产生出世界万物。

因此这个数虽然上升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形式上面,但还不是一种质的规定性,而是量的规定性,并且实际上把数理解为具有几何形状的东西,或物理学意义上的数,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微粒。

就此而言,此数与后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相差无几。

②同时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从奇数与偶数的对立中引申出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用神秘的象征方式解释事物的性质,认为具体事物是对数的“摹仿”,这一说法固然有抽象意味,表明数量关系与事物性质之间的联系,但同时明显具有巫术式神秘色彩,

(2)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另一成就是得出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经验性观察结果抽象为一般性数学定理,意味着数学命题可以脱离几何图形而独立表示事物比例关系,这就蕴含把数看得比形更加具有本质意义的可能性,也使得代数作为一门科学成为可能。

意义:

伴随“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必然出现不可公约数危机,进一步加强人们关于数与形相分离的观念,撕裂数形间建立的同一性,从而一方面使独立于经验图形的纯粹数学演绎成为可能,并由此发展出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另一方面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把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如超时空的数学定理、哲学概念、或逻辑命题)当做最真实的东西,当做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现象)的本质,导致西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产生,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系,也为逻辑和神学的至上性奠定了基础。

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超经验的实体主义或实在论观点)源端。

这是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物质上升到抽象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前人推崇“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确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有定形”的最高原则,即寻找“无定形”背后的“定形”。

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直到近代定量化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宗教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统一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

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砥柱。

三、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是爱非斯学派(米利都稍北)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

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他远离城邦政治,潜心于一种神秘的沉思生活,由此造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极度晦涩。

爱非斯与米利都都属于爱奥尼亚城邦,统称为“爱奥尼亚学派”,赫拉克利特思想可看见米利都学派影响(现象世界火本原),尽管他轻蔑毕达哥拉斯,但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