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143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报省厅稿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docx

报省厅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1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襄州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12年以来,襄州立足农业大区的实际,着力打造以现代农业板块、产业园区板块、农村新社区板块为主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有力促进了襄州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的转型升级。

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其中以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板块已基本建成,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线、林成网、渠相连”的格局,育秧工厂、太阳能体验馆、院士专家工作站、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等一应俱全,在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信息化服务方面做出有益探索。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带动下,全区土地流转45万亩,今年更是克服恶劣自然条件,粮食总产量突破28亿斤,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13年11月,全省城乡一体化现场会观摩了襄州示范区建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前不久,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观摩了示范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得到充分肯定。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高标定位,规划引领。

按照“全国一流、全省领先、全市样板”的总目标,邀请国家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完成示范区全域规划。

在组织考察西安杨凌、湖南长沙(袁隆平院士稻田基地)等地经验的基础上,聘请武汉大地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实地踏勘、调查走访、科学论证,综合考虑水系、生态、交通及种植习惯,以300亩为一个单位进行分割,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详规编制。

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和入驻企业意见建议,按照“设施标准化、科技信息化、育苗工厂化、全程机械化”的标准,将农田建设标准由单个项目的每亩1200元,提高到每亩3000元,确保“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

目前,已按照规划完成一期项目工程落地建设,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3万亩;二期项目正加快推进中。

(二)创新突破,整合资源。

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先后出台了《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实施方案》、《整合涉农专项资金的意见》、《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工作目标绩效考评办法》和《整合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重点整合涉农项目、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社会资助等五大渠道资金,推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涉农项目资金。

针对过去项目资金涉及部门多,单个项目额度小且分散,项目落地“撒胡椒面”等现象,打破传统格局,对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项目区一期5万亩整合土地整理项目资金5800万元、粮食增产项目资金4500万元、小农水项目资金3000万元、农发项目资金3000万元、农村公路项目资金3000万元,共计近2亿元;二期5万亩继续整合粮食增产项目4000万元、小农水项目4000万元、农发项目3000万元、农村公路项目2000万元等,共1.3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

二是财政奖补资金。

每年从全国粮食先进县奖补资金中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的沟渠、堰塘整治;每年财政预算1000万元直接用于示范区建设。

三是“一事一议”奖补资金。

重点突出高标准农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奖补,每年安排兑现奖补资金1000万元以上。

四是撬动民间资金。

拿出500万元奖励资金,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凡是整治渠道1公里奖励1万元,整治堰塘一口奖励3000元,维护机井、泵站一处奖励2000元,修复水毁工程一处奖励5000元。

此外,在破解用地难上,通过科学的全域规划使示范区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得到较好利用,避免土地闲置、浪费,仅规划的高产粮食示范区,通过拉直田间道路、填平堰塘沟壑,就新增耕地460多亩。

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迁村腾地、低丘缓坡改造等),通过新村建设,可腾出建设用地指标7800亩。

比如,已经基本建成的池阳新村,集并吴河村和龚咀村1186户农民,直接腾出土地340亩。

(三)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为有效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等扶持措施,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1000亩、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促进规模经营。

在扶持方式上,把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与土地流转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涉农项目向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地方倾斜,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创办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农家富家庭农场、幸达鑫合作社、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气象服务观测站、农机植保展示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生物质秸秆固化试验区、薰衣草庄园、襄亿蔬菜、乾兴蔬菜、绿神农业等15个经营主体,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成果展示+成果转化+生产示范”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引进市场主体流转土地后,流转单位主动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足、推进快、效果好,也有利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后期维护管理。

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实行种、管、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托管、半托管农田面积达8.5万亩,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

农家富家庭农场由6位原来从事农业技术管理经营专业人员创建,主要从事农作物良种育种、繁殖、推广。

目前流转耕地3000亩,建成种业科学院,2座可控温、自动补光喷淋、流水线播种、快速催芽育苗的现代化育秧大棚和10组烘干设备,添置智能终端配肥机械等设备20余台(套),年产粳稻、小麦等良种400万斤。

(四)尊重民意,群众参与。

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鼓励引导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大力宣讲政策。

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破解传统农业的弊端。

高标准农田整片土地平整过程中,部分农户不理解、不支持,形成“插花地”现象;涉及道路建设和沟渠建设牵扯到占地的问题,虽然镇村干部能够支持配合,但占用农户田地的农户不愿接受;涉及废路还田时,部分老路农户已经形成了习惯,一时也不愿接受。

通过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帮助群众算好几本帐,群众从不愿到自愿、被动变主动,自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体现农民主体。

从高标准农田的规划、项目工程的建设、工程质量的把关、入驻经营组织的选址,以及农民群众占地青苗补偿、土地流转、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等事宜,邀请镇、村、组干部及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听取意见建议,接受监督,特别工程的质量,凡是质量问题一律返工,不达标的一律不予验收审计。

(五)科技支撑,示范带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基础,农业科技转化是保障。

坚持以科技示范带动,依托科技、转变观念、创新思路,破解农田设施不够配套、单位面积产出率不高、抗御自然灾害不强的问题,着力打造示范引领强的智能农业建设。

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植保机械展示馆等。

一是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与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导朱英国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权威部门植保、土肥等技术专家8人,采取现场授课指导、远程培训等方式,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技术指导。

建成全国小麦苗情监测系统,年开展省部级试验示范近20项。

二是成立智能农业服务中心。

学习江苏无锡智能服务中心经验,集成应用计算机信息软件技术与物联(传感)网实时感知管控技术,建成“1+9”智能农业示范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种、养、收、运、储及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信息的实时感知、智能诊断、远程精确调控。

利用传感技术对温度、湿度、肥力等进行监测掌控,还可通过各种远程方式(如电脑、手机上网)向农业专家、涉农企业、农户随时随地了解田间地头的情况,及时快速做出判断与响应。

三是引进专业人才。

先后从武大、华农等高校择选农业专业人才28名,充实到农业生产管理一线。

四是大力加强培训交流。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农民田间学校、科技示范户以及现场会、研讨会等多种载体,年培训3000余人,接待省级以上代表考察团60余期次、市级过百次,示范区已成为襄州乃至襄阳农业科研、科教、技术培训重要阵地。

五是集成技术、集中要素。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品种、技术试验示范展示,采取“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机收、统一技术服务”等措施,落实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最大限度挖掘高标准农田潜力。

2014年,在持续高温干旱及后期低温阴雨的条件下,小麦高产创建通过农业部实产验收,亩产达到542.9公斤,再创全省小麦高产纪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步成效

10万亩高效农业项目区高标准农田经过2年多的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功破解了制约“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的整体推进,不仅重视速度和数量的增长,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现农技服务专业化、农机服务全程社会化、农业服务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同时,改变了传统农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身体素质弱、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合格、技能突出的新型农民,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密集型向技术型的转变。

目前,从种到收、从耕作到植保、从生产过程到管理环节,已形成以区农技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各镇农业推广单位为基本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的多级联动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 100%。

全区年实施万亩高产创建20个,高产创建示范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

项目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二)破解了制约“三农”发展难题。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钱、地、人、业等等问题,是制约“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农田建设本身,而是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实现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通过农村新社区建设,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以政策导向引进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培育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1000多家。

这些有益探索,妥善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诸多难题。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工农、城乡、以及区直各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利益调整,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问题的创新之路。

(三)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质。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截止目前,项目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5万多亩,其中转包6610亩、互换880亩、出租24123亩、股份合作3500亩。

另外还有托管、半托管等经营模式。

乾兴蔬菜公司流转耕地4000亩兴办供港蔬菜基地;李行农业流转耕地4000亩创办了唐白河都市农业示范园;襄亿农业公司流转耕地2000亩建立了襄阳市平价超市蔬菜基地等。

另外,我们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这些有益探索,极大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直接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加收入3000余元。

农民将耕地流转出去后,可以获得“租金”,土地租金已由起初的每亩五、六百元上涨至现在的1000多元;农民就近在园区或者到农业公司打工月薪至少2000元;同时农民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或农庭农场,年终可获得股金5%的分红,若以当地一个拥有10亩耕地的3口之家计算,过去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目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土地流转的租金及股金、打工工资,加上国家粮食直补,年人均可收入1.5万元以上。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襄州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应有之意。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系统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是重要前提。

项目区群众是项目实施的关键因素,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项目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由于农民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户担心政策变化失去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民惜地情节深,在出台的普惠制惠农政策前提下,造成承包农户不愿流转土地,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襄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不仅向群众征求规划意见,而且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使他们成为了工程建设的知情者、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同时还是监督者,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也为工程建成后有效的管护和良性运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是有益方法。

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日益完善,政策优惠和政府推动的重要性在逐步弱化,而产业优势和高标准农田等综合配套能力的全面提升正成为示范区的核心优势所在。

“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已成为高标准农田乃至整个示范区发展的主要模式。

市场主体的踊跃参与,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农业技术等发展制约因素,更是显著增强了发展活力,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三)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是基本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单一工作,只建田并不一定能建好,也并不一定能发挥好效益。

襄州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把农田与种田主体、经营方式、农作物生产、科技支撑等各方面系统协调推进,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有益探索。

建好标准农田只是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统筹推进农业技术标准化、劳动过程机械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促进传统农业由粗放式、无序化向集约型、标准化转变,由依靠体力劳动的高成本、低效率、低效益,向解放生产力的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