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519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同时可多吃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

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

(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4、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二、隔物灸技术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

中者如半截枣核大;

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

3、操作步骤 

①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灸完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

②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③隔盐灸:

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

一般灸3~7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善。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④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悬灸技术 

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的一种灸法。

根据施灸手法不同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操作规程】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

一般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臵于施灸部位两侧t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灸法之一,有温经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

(2)雀啄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

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

(3)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

本灸法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

2、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3、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4、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悬灸的作用】 

1、温经散寒:

悬灸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与人体各部,内联五脏、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悬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可以治疗缓解各种痛症。

3、扶阳固脱: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

故阳病则阴盛,阴盛为寒、为厥、易元气虚陷、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

四肢不暖、悬灸能扶阳固脱、固阳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泻、虚脱、中风等症 

4、祛寒、祛湿、解痉、止痛:

现代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致寒性很强。

俗话说:

百病从寒而起。

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痛。

如胃脘痛、月经寒痛、四肢凉痛、腰酸背痛、头颈挛痛等。

悬灸可以直接将留存于脏腑中的寒气排出体外。

如果体内寒气严重的人,悬灸时可感到有一阵阵的寒气从手心、手指间、足心处排出体外,这种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替代的。

5、现代文明病的保健("

绿色医疗"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而悬灸有很好的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这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很多记载,我们通过实践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过悬灸得到缓解,晚期则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痛苦。

四、天灸技术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

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

所用药物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

常用的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

【操作方法】 

(1)蒜泥灸:

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

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

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

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于颊车、颧髎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等。

(4)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适量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成糊状,敷贴于腧穴或患处,外覆以油纸,胶布固定。

一般可用于治疗关节痹痛、口眼喁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证。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

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

但上述施灸的顺序是指一般的规律,临床上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如脱肛的灸治,应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便是先灸下而后灸上。

此外,施灸应注意在通风环境中进行。

(二)施灸的补泻方法 

指出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而实证则用泻法。

(三)施灸的禁忌 

1、面部穴位、乳头、大血管等处均不宜使用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瘢痕。

关节活动部位亦不适宜化脓灸,以免化脓溃破,不易愈合,甚至影响功能活动。

2、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灸。

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过强,以防“晕灸”。

一旦发生晕灸,应及时处理。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四)灸后的处理 

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

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1个月内慎做重体力劳动,疮面局部勿用手搔,以保护痂皮,并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五、温针灸技术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1、一切准备工作均同毫针针刺疗法。

2、按照针刺疗法将针进到一定深度,找到感应,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胀的感觉,留针不动。

3、在针尾装裹如枣核大或小枣子大的艾绒,点火使燃。

或用艾卷剪成长约2厘米一段,插入针尾,点火加温。

4、一般温针燃艾可1~3炷,使针下有温热感即可。

5、留针15-20分,然后缓慢起针。

【禁忌症】 

1、热性病(如发热和一切急性感染等)不宜用温针疗法。

2、高血压不宜用温针疗法。

3、凡不能留针的病证,如抽搐、痉挛、震颤等均不宜用温针疗法。

1、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定要装好,以免燃烧时艾团和火星落下,造成烧伤。

2、如用银针治疗,装裹的艾团宜小,因银针导热作用强。

3、点燃艾绒时,应先从下端点燃,这样可使热力直接向下辐射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

4、如有艾火落下,可随即将艾火吹向地下,或直接熄灭。

同时嘱咐病人不要更动体位,以免针尾上装裹的艾绒一起落下,加重烧伤,同时也为了防止造成弯针事故。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烧伤,可在温针的周围皮肤上垫上橡或毛巾、衣物等。

5、其他注意事项可参看毫针疗法和艾灸疗法。

六、热敏灸技术 

【概述】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简称“热敏灸”,属于针灸的一种,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痛苦、无副作用,效果优于一般临床针灸。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研究表明,腧穴热敏 

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

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 

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 

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一、选穴原则 

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 

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 

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 

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 

二、灸法操作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一)单点灸 

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

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

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

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

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 

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

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

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 

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

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 

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 

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 

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

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 

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

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

临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

三、施灸剂量 

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

腧穴热敏化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疗法,根据腧穴的热敏化特性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腧穴 

热敏化的最佳施灸剂量以是否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

这即能充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又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1、Ⅰ相期:

又称潜伏期,是指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时,灸性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在这段时间内,艾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 

功能活动,为腧穴热敏化反应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

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其对艾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灸性感传显现的速度,因此有 

迅速和缓慢之分。

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

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一般在十分钟以上。

2、Ⅱ相期:

又称上升期,指灸性感传被诱发后,除局部出现热感渗透、扩散、酸、胀、重、麻等感觉外,灸感沿一定的路线传导,直达病区,即所谓的 

“气至病所”。

这是经气激发的表现,是艾灸信号开始在机体内发挥调整、治疗作用的反应。

3、Ⅲ相期:

又称发挥期,指灸感维持感传路线及感传强度,发挥治疗作用。

艾灸刺激在体内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艾灸效应仍在不断积累并维持、稳 

定在一个高水平,这是艾灸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时相。

4、Ⅳ相期:

又称消退期,指灸感强度逐渐减弱,沿感传路线逐渐回缩,直至消失。

这是机体经过艾灸逐步调整后,机能状态趋向平缓的表现。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虽然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但仍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施灸剂量应根据是否完成四相过程为度,不应拘泥时间长短。

4、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 

灸。

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不大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 

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