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5551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C卷文档格式.docx

独自怎生得黑(怎样、怎么)

3.(2分)下列划线的文言实词使用正确的一项()

A.悟以往之不谏(劝止) 

恨晨光之熹微(遗憾) 

策扶老以流憩(鞭子)

B.景翳翳以将入(日光) 

俨骖騑于上路(严肃的样子) 

舸舰迷津(渡口)

C.穷且益坚(困厄) 

不矜名节(怜惜) 

今兹捧袂(衣袖)

D.北冥有鱼(通“溟”,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抢榆枋而至(触、碰)

4.(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急躁 

水蒸气 

真知灼见 

浮想联翩 

B.妨碍 

度假村 

桀骜不驯 

攻城掠地 

C.寥廓 

邻界点 

一笔勾销 

贸然从事 

D.磋商 

雷阵雨 

惹是生非 

忧柔寡断 

5.(2分)下列划线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提及)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B.渺渺兮予怀(心中的情思)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流逝)

C.凌万顷之茫然(失意的样子) 

金就砺则利(靠近)

D.居是州,恒惴栗(常常) 

故为之文以志(记)

6.(2分)下列各项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伤也,请辞于军:

辞谢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推辞

B.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拿起, 

举起杀人如不能举:

尽,全

C.沛公起如厕;

去,往以如司农治事堂:

送往

D.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

7.(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A.在唐代著名诗人中,“大李杜”说的是李白、杜甫;

“小李社”说的是李商隐、杜牧。

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

C.“三言”指的是《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

D.“清代四大谴责小说”指的是《儒林外史》、《镜花缘》、《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

8.(2分)(2020高一上·

湖州期末)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开篇从大处着笔,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并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

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B.“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态感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赤壁壮观的景物特点,也为下片追怀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气氛。

C.“小乔初嫁了”一句以美人衬英雄,显示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与上文中的“风流人物”“豪杰”相照应,也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全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9.(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

“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

‘谁不如锷?

’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

“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

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

“关美刺者,谓之讽谕;

咏性情者,谓之闲适;

触事而发,谓之感伤;

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

“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

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B.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都含意激切,言辞质朴。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

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

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②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三、诗歌鉴赏(共8题;

共76分)

10.(10分)(2015高一上·

银川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简要赏析。

11.(6分)(2016高一下·

东莞期中)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顿:

整理 

B.数:

数量 

C.颜色:

容颜 

D.去来:

离去回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B.②同是天涯沦落人 

C.②今夜闻君琵琶语 

D.②如听仙乐耳暂明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除此之外,与“行”同类的表示诗歌体裁的还有歌、引等。

B.词起源于隋朝民间,最初是为“燕乐”(即宴乐)所配的诗,最早称为“曲词”或“曲子词”,也就是为曲调填写的歌词。

C.白居易,字乐天,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诗则体现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12.(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请分析“紫袖红弦明月中”一句的作用。

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

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白居易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

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13.(9分)(2019·

奉贤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

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A.踏莎行 

B.青门引 

C.诉衷情 

D.如梦令 

(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

天暖之感为“乍”;

天冷之感为“轻”;

风雨之定为“方”;

“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14.(10分)(2017高三·

天津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

又在关山,鹧鸪声中。

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①鲁酒:

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

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

逆旅,旅舍。

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

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

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

15.(8分)(2017高二上·

遂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便因台臣王蔺的弹劾,免掉了他的职务,迫使他不得不回到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两句,上句写景,下句言情,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B.“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

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

本词所说的应是春社分肉。

C.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辛弃疾也喜爱饮酒,以致连睡觉的床头都摆上了刚刚酿成的酒。

D.“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了词人对儿童的保护、欣赏的态度。

E.这首词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不雕琢,明白如家常语。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16.(10分)(2015高二上·

河北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后游①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17.(8分)(2018高二上·

平坝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9-2、

9-3、

9-4、

10-1、

10-2、

11-1、

11-2、

11-3、

12-1、

12-2、

12-3、

13-1、

13-2、

13-3、

14-1、

14-2、

15-1、

15-2、

16-1、

16-2、

17-1、

1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