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556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docx

龙源期刊网

《伤逝》中的爱与自由

作者:

陆佳慧

来源:

《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4期

摘;要:

《伤逝》以五四运动为社会背景,描述了启蒙者—涓生与被启蒙者—子君之间的恋爱悲剧,从启蒙背景之下青年男女对爱情与自由的选择中可以看出当时新青年自身的矛盾心理,小说中的爱与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爱在无爱的人间灭亡,自由亦被不自由的社会羁绊,由此,“伤逝”才成为这一时期爱情悲剧的典型。

关键词:

伤逝;启蒙;爱;自由

[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9)-24-0-01

《伤逝》是鲁迅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下的唯一一部描绘男女爱情的短篇小说。

鲁迅对于启蒙主义影响下的爱与自由,有着自己的见解,其认为:

“我以为所谓的恋爱,是只有不革命的恋爱的。

革命的爱在大众,于性正如对于食物,不再缠绵菲恻,但一时的选择,是有的

罢。

”[1]鲁迅“爱在大众”,向往的是无羁绊的自由与人格解放。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形象,其实质上正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爱情自主,受到现代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的缩影。

小说的主旨在弘扬理性启蒙思想带给青年无数美好希望的同时又无情地揭露着这一批新青年身上无法轻易消解的时代局限性以及当代革命战士自身内部的矛盾性。

在小说

《伤逝》中,理性启蒙所带来的爱与自由是相对局限与狭隘的,爱在无爱的人间死灭,自由被不自由的社會羁绊,在中国社会现代性的进程之中,这一系列复杂而又无望的事件,都加深了以这对青年男女为典型的五四青年内心深处无数的彷徨与虚空之感。

一、启蒙之下的爱情

在小说《伤逝》中,涓生与子君除是恋人关系之外,其又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在恋爱萌芽期,涓生的人物形象先是立足在启蒙人格的基础之上,其次才是子君的恋人,所以,涓生与子君的谈话离不开种种的启蒙教育,而当时的子君却是立足在恋人的关系基础之上而接受的涓生对其进行的启蒙熏陶,其源动力实质上是对涓生义无反顾的爱。

所以,这种无法避免且不可调和的原始矛盾,也必然造成爱情的悲剧结局。

首先,作为小说中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男性主人公,启蒙者“涓生”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描述了恋爱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迷茫,其在爱情之中找寻不到新生的路,正如其在启蒙过程之中显现出来的困惑。

涓生作为一名具有启蒙思想的革命战士,其间裹挟着社会与家庭带给他的沉重的负担以及在道德和情感选择上的种种负累。

文中,在经过涓生的启蒙之后,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2]从涓生的角度出发,其单纯地认为这种行

之有效的灌输方式,会使得子君在思想上能够与自己保持一致性,然而,这种填鸭式地启蒙,是脆弱且局限的,涓生只片面地欣喜于子君开放进步的言行举止,而忽略了爱情中双方互相沟通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种单向的沟通方式,才会使得同居之后涓生对子君产生巨大落差感以及到最后发出“爱在无爱的人间死灭”这种绝望地呼号。

启蒙者将恋人与启蒙者身份的混淆,必然导致爱情的悲剧,启蒙者自身就处于一种彷徨的境地,夹杂在启蒙中的爱情又怎能独善其身?

其次,相对于启蒙者涓生而言,被启蒙者子君在面对爱情时身上所主动承担的责任远超于所谓具有先进理想的启蒙者涓生。

同居之后,繁琐的生活以及愈发狭隘的生活圈子让子君从一个知识女性成为了一个文化闭塞的家庭主妇,逐渐让涓生对子君产生了隔膜感,但是,在面对这种隔膜感时,与涓生的逃避不同的是,子君则是在为二人之间的爱情做着努力,即使子君处于一个“失语者”的位置,但还是在进行积极地拯救与沟通。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像子君一样的知识女性在接受启蒙的过程之中,传统的家庭观念与思想觉醒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启蒙的不彻底,而这种不彻底,亦使得个性的解放与恋爱的自由最终只能付于空谈。

二、启蒙之下的自由

五四时期,接受了新思潮的年轻男女反抗传统的封建礼教,积极追求着个性的解放,恋爱的自由,但是,当时甚嚣尘上的启蒙运动,其只是浅层次的启蒙,是夹杂着巨大的虚幻感的,其不能使当时的新青年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性,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产生偏差,间接地导致现实悲剧的产生。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即是这种启蒙所带来的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

首先对于启蒙者涓生而言,其追寻的自由是无任何社会束缚的自由,所以,一旦当理想化的憧憬被现实打扰,其就会感受到无止境的寂寞与空虚。

涓生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极其渴望逃脱出限制其自由精神的樊笼,但是,在如此渴望获得自由的希冀之下,启蒙者涓生竟还要仗着子君才能逃出这寂静和空虚。

在涓生绝对理想的世界中,其对自由独立的理解是无根基的,浮于表面的,正是由于涓生对于理想世界理解的狭隘化,才导致其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局促感。

当涓生与子君之间爱情的裂缝越来越大时,涓生亦是将自由的虚名挡在自身虚伪的面目之前,其认为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其最终的目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涓生在面对曾以为傲的恋爱时所表现出的懦夫形象,他没有对子君进行拯救,亦没有对这段恋爱进行拯救,其想拯救的只不过是虚空的自由,而在追寻虚空的自由的道路上,他们之间的爱就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而与涓生渴求的绝对自由不同,子君对于自由的追求是扎根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的,其所追求的主要是恋爱的自由,所以,她敢于与叔父决裂,敢于反叛束缚其自由的传统伦理道德,进而义无反顾地与涓生一起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的生活空间。

子君对于自由的追求是纯粹的,她就是为了自己主动找寻的爱情,但也正是因为子君启蒙的不彻底性,使得其无法具备成熟的女性独立的个体意识,肤浅的觉醒意识亦让其在逃脱封建旧家庭束缚之后而未继续保持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她们追求的所谓的解放与自由,只不过是从一个樊笼飞入了另

一个樊笼,导致子君最后悲剧的人生的因素,她在追求自由道路上的止步,从侧面体现出其在启蒙道路上的止步,而这些止步,也恰恰是子君与涓生之间恋爱道路上的悲剧的开始,子君的死,是其建构的虚空的爱情的乌托邦的坍塌,也体现出“传统的”新青年女性在探索自由解放道路上的一次令人叹息的惨败。

三、爱与自由的牵扯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从一开始对自由恋爱的憧憬到同居之后爱情悲剧的发生,都说明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之中,未彻底理解启蒙真谛的青年男女,即使反叛了传统封建礼教社会,即使为爱与自由努力地与生活进行着抗争,他们依然逃脱不了复杂而又黑暗的社会环境,封建制度的残余与先进思想之间的互相制衡,使得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终将以悲剧收尾。

对于涓生与子君而言,外部环境的因素固然是恶劣的,但是二人对爱与自由理解的差异性才是其爱情“伤逝”最根本的因素。

爱与自由在一段恋爱关系中是绝对不可能独立地存在的,二者之间势必会互相牵扯,势必有一方需要做一定的让步与妥协。

在涓生与子君的爱情里,涓生作为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革命战士”,他作出的选择是讓爱为自由让路,而子君则恰恰相反。

对于涓生而

言,其热烈追求着自由与平等,但是如何真正意义上获得自身的自由与平等,其却没有具体的认知与行动,他是借助子君逃出来的,他在子君身上找到了自由的突破口,从而卸下了束缚已久的沉重的枷锁,此时的涓生是因自由而生爱,但是,当涓生开始同居生活之后,其又觉得爱情束缚了他的自由,他开始刻意逃避子君逃避爱情,当涓生感受到自由受到了琐碎事物与依赖性爱情给其的重压时,他将图书馆作为其自由精神的寄托所,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涓生的心理活动中感受到“利己主义”的涓生所感到的个体自由的受限。

但对于子君而言,虽然其勇敢地反叛了封建旧家庭,但是在与涓生的爱情之中,其却牺牲了自身的自由,而将爱情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为养的小狗取名叫阿随,正是象征着子君希望自己如影随形般地依附在涓生的身边。

然而,事实的走向却未如子君所愿,用自由换来的爱情却成为了另一半的束缚,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青年女性,虽然口中喊着自由解放的口号,却在爱情中迷失了自我,但依附于男性的传统观念却将其一步步送向悲剧的深渊。

涓生与子君都拥有过一段相对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爱与自由有着相对的平衡,但是,当他们的生活渐渐地被生活的琐碎所掺杂,爱与自由的天平也就开始慢慢失衡。

结语:

《伤逝》中的启蒙是不完善的启蒙,《伤逝》中的爱情是没有沉淀的爱情,《伤逝》中的自由亦是虚空的自由,涓生与子君的悲剧爱情,是“五四”时期社会中进步青年心中最痛的伤,鲁迅站在时代的高点,用清醒的头脑,用犀利的目光,洞穿了在男女关系中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间的问题,以此引起世人的自省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澳]张钊贻.鲁迅:

中国“温和”的尼采[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04.

[2]

鲁迅.彷徨·伤逝.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8.

[5]

袁盛勇.鲁迅:

从复古走向启蒙[M]].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6]

林贤治.反抗者鲁迅[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

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

林贤治.鲁迅思想录[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

郝庆军.鲁迅的抵抗空间[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10][

日]山田敬三著.秦刚译.鲁迅无意识的存在主义[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