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755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docx

数学第8册全册计划

教学班级

4、

(1)班

任课教师

谭庆黎

制定时间

2014年1月

(定性定量相结合)

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4、1班,有学生37人。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在上期的期末检测中,平均分96.9,优生率91.6%,及格率100%。

但还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够好,在课堂里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里不但上的内容要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乐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联系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主要内容有:

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是在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主要内容有: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是在学生已经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位置与方向作准备。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主要内容有:

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主要内容有: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联系

第五单元三角形。

主要内容有: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天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及图形的拼组。

是在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主要内容有: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是在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第七单元统计。

主要内容是:

认识折线统计图和制作折线统计图。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基础。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主要内容是:

植树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教学,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作准备。

 

(按新课标要求制订)

本期学习目标

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4、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全学期的教学进度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节 数

机动

四则运算

6

1

位置与方向

5

2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0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4

4

三角形

6

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6

3

统计

3

2

数学广角

3

3

总复习

8

第 一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四则运算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5节

1节

1节

7节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让学生结合实际的生活情景,能主动探索和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两、三步式题。

3、掌握有关0的特性,知道在运算过程中0不能做除数。

4、让学生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步式题,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自然生长中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再求什么?

又用什么方法计算?

最后求什么?

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

2、教学时,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如:

教学例2时,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

3、在教学0不能作除数时,让生举出除数是0的例子,5÷0=

0÷0=,问:

如果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情况:

5÷0=表示一个非0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

因为一个数和0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最后引导学生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同级运算的顺序

1

1

含有两级运算的顺序

1

1

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1

1

2

四则运算的顺序

2

2

有关0的运算

1

1

6

1

7

第 二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位置与方向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4节

1节

2节

7节

学 习 目 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让生思考如何确定各检查点的位置,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学时,充分用好教材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如:

通过主题图“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生在自然生长中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例3时,先出示地图,让生在组内交流,用自己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讨论: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时会有两种方式,如: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º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º的方向上”,使学生在对话中生成,进一步认识到位置的相对性。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位置与方向

5

2

7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6节

3节

1节

4节

14节

学 习 目 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时,充分用好主题图,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在自然生长中自行总结出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如:

例1,例2、例3的教学,放手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独立思考、自主运算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比较麻烦,体会用字母能简单明了地表示运算定律。

2、教学简便计算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的方法,从中得出用一些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加法运算定律

3

1

4

乘法运算定律

3

2

5

简便计算

4

1

5

10

4

14

第 四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10节

3节

1节

4节

18节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时,先复习计量单位,如:

1分米=()厘米=()毫米,借助米尺让生想一想:

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分别是多长。

在自然生长中得出:

它们表示的是同一长度,进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都相等,再引导学生观察:

它们有什么不同?

(左往右、右往左,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让生在对话中生成,总结出小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求近似数时,先复习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让生在自然生长中从旧知类推出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

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让生知道: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

1

4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7

2

9

生活中的小数

2

2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

1

3

14

4

18

第 五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三角形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4节

1节

1节

2节

8节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可让生说说生活中的三角形,在纸上画三角形,想想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

几个角?

几个顶点?

让生在自然生长中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2、充分用好主题图,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在体验中生成,动手操作探究出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生猜猜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再画出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动手拼三个角或量三个角,让生在自然生长中得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三角形的特性

3

2

5

三角形的分类

1

1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

1

1

图形的拼组

1

1

6

2

8

第 六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4节

2节

3节

9节

学 习 目 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时,先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的新知来,在体验中生成自主探索出笔算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2、在教学时,多举例子,如:

3.56+1.60+2.44和1.60+(3.56+2.44),让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再让生计算几组这样的习题,使学生在自然生长中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

3、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计算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小数加、减法

2

1

3

小数混合运算

2

1

3

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2

1

3

6

3

9

第 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统计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3节

2节

5节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时,从学生已的知识经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实例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如:

通过例1的教学,让生在自然生长中明确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2、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去收集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

从统计图中能发现些什么?

如:

练习十九的第6题,通过学生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发现:

绿化搞得好,树木就多,树木越多就能带来更多的降水,树木就更茂盛,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益处,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认识折线统计图

1

1

2

绘制折线统计图

2

1

3

3

2

5

第 八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名称

数学广角

授  课

时  数

新授课

练习课

复习课

机 动

共 计

3节

3节

6节

学 习 目 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措施与方法

1、教学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如:

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让生在自然生长中明确它们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之间的关系即植树问题。

2、教学例1、例2、例3时,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情境图中的内容。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在探究中生成知道:

①、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如:

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

②、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如:

两端栽、一端栽、两端不栽。

在交流中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单 元 教 学 进 度

单元各小节(课)内容

节 数

机 动

共 计

数学广角

3

3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