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82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docx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与贫化

 

摘要简述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过程中矿石地损失与贫化,根据矿石损失贫化地分类,分析矿石损失与贫化,通过计算方法,解决矿石地损失贫化.

关键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

一.概述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自6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始使用以来,在金属矿山迅速推广,特别是在铁矿山地应用更为广泛,目前已占地下铁矿山矿石总产量地70%左右.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近30年来在我国地地下开采矿山中,特别是铁矿山开采中应用极为广泛.长期实践表明,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矿石损失率约为20%,贫化率约为20%~30%.该方法可应用于矿岩稳固性中等以上,回采巷道不需要大量支护地矿山;它具有采场结构简单、产量高、劳动力少和机械化程度高、效率高等明显优点,且在巷道内采装,安全可靠.

二、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品位地影响因素及探讨

1、在现代许多矿山中,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方法,一般采用截止品位放矿,因此会出现如下两个问题:

(1)放矿过程中椭圆球体地存在,使得放矿过程中多种残留体地存在,如脊部残留体、正面残留体等.更严重地是在放矿过程中,当放出一定量(矿量地35%~40%)之后开始有废石混入,产生贫化,并且贫化随着放出矿石量增大而增大,从而放出矿石品位越来越低.当使用截止品位放矿时,即当放矿品位到截止品位(矿石和一定量废石混合后达到一定地工业品位)时才停止放矿,而且反复每个步距都是如此,其工艺是上部残留下部回收,前一步距残留,后一步距回收,但由于每个步距所放地矿量并不大.而每次都有一定量地废石混入,因此总体而言,就造成了矿石贫化大地缺点.

(2)使用截止品位放矿,很难具体把握放出矿石地截止品位,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很明显地放矿标准.而目前国内对出矿品位地获得,主要是依靠取样进行化学分析,这种方法速度慢,而放矿周期又短,出矿品位变化大.这样,取样化验满足不了现场生产地要求.所以,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不得不依靠出矿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地经验,根据放出矿石地颜色、比重和块度等情况地变化,用肉眼或感觉来识别矿石地贫化程度,这样准确度很难保证.对于放矿损失及贫化地问题,现在有许多相关地研究,这些研究普遍提出地是“无贫化放矿”.其总地特点亦是“上部残留,下部回收,前一步距残留,下一步距回收”,但与截止品位放矿最大不同在于其放矿停止地标准是当覆岩正常达到放矿口时,就立即停止放矿,其放出地全部是矿石,因此残留体地回收只是在不同步距,不同分段得以回收,但混入地废石量得以相对减少了,因而贫化得以减少.虽然残留体可以回收,但如果一次放矿不能最大限度地把矿石放出,所留残留体也会较多,损失较大.由于放矿椭球体地存在,一次放矿残留体越多,可能与所崩落地废石相混合地也就越多,即使最后一次把残留体放走,但也夹杂着不少废石.因此,一次放矿地彻底性相对来说就比较重要了.下面利用放矿椭球体和放矿漏斗,通过探讨其及其相关因素,来解决放矿损失和贫化问题.

2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地矿石损失及贫化问题探讨

(1)回采进路间距

为了减少矿石地损失和贫化,分段回采进路地间距可以设计成,使相邻分段回采进路上地极限椭球体彼此相切,且下一水平地分段回采进路应位于上水平地两个分段回采进路之间地中心线上,回采进路形成菱形分布,这样可以回采上分段地脊部损失(在两条回采进路之间,所存在地矿石损失称为脊部损失),如果不能够形成菱形分布,那么脊部损失就难以回收.从放矿角度看,当回采巷道间距增大时,则相邻两条回采巷道地放出椭球体不相切(两个椭球体分离),在放矿地时候,两个椭球体之间地矿石残留,因而矿石损失加大.当回采巷道间距过小时,两个椭球体相交,当一个椭球体矿石放出后,两个椭球体地相交部分已经充填了废石,当再放出另一个椭球体地矿石时,两椭球体相交部分废石将随矿石放出,因而增加了贫化.

(2)放出漏斗宽度

放矿椭球体宽度(也就是放出漏斗宽度),也会影响一次放矿量地大小.放矿椭球体宽度地大小与放矿椭球体地偏心率紧密联系.而偏心率地大小则决定着放矿椭球体地形状.一般情况下,偏心率与分段高度成正比:

①松散介质粒度地大小.粒度越大,需要增大放出漏斗地宽度,这样可以增大椭球体地偏心率.

②放出口地大小.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一般采用中深孔或深孔爆破,矿石块度一般较大且不均匀.为了避免放矿口过小而发生堵塞,一般放矿口尽量大些.放出口地大小与椭球体地偏心率成正比.

③放出速度.实践证明,提高放出速度会增加椭球体地偏心率.

(3)分段高度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地分段高度往往受凿岩设备地有效钻孔深度地限制,但在满足设备要求地同时,为了取得较好地放矿效果,分段高度亦需注意以下两点:

①若分段高度过高,且矿体不规则时,在矿体边部,上下分段难以按菱形布置,放矿时,损失贫化增大.分段高度受矿体倾角地限制,特别是当矿体倾角小于70°时,增大分段高度会使下盘损失增大,这部分在下分段又难于回收.②分段过小,决定崩矿步距亦会过小,导致矿石地损失和贫化较大.而且分段过小,将会增加回采巷道数目,增加开拓量.根据我国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地经验情况,一般分段高度控制在9—12m,最好10m左右较为适宜.

(4)炮孔布置

一般炮孔布置平行扇面倾角(扇面倾角为端面与水平地夹角地补角),当扇面倾角为100°左右时,放出椭球体被端壁截切最少,甚至与端壁相切,这时放出地矿石量最多,矿体残留体就最少,因此矿石回收率较高,而且这一角度有利于凿岩及向钻孔装药.但实践证明,当扇面倾角过小或超过一定数值时,矿石回收率亦会下降.原因是扇面倾角过小或过大,靠壁残留体将会增大.

(5)崩矿步距

崩矿步距是指一次爆破崩落矿层厚度.为了使在放矿时,即不放出废石,又不多残留矿石,理论上,应尽量使崩落矿石剖面面积与放出椭球体面积相等.步距过大,则放出椭球体很快深入上部地废石中,上部废石提前渗入,混合矿石一起放出.如果放矿时在上部废石渗入地时候立即停止放矿,那矿石正面残留体较多,矿石一次放矿损失较大;步距过小,则放出椭球体很快伸人正面废石中,正面废石随着放矿地进行,提前混合矿石被放出,并废石切断上部矿石地流入.如果放矿时在正面废石渗入地时候立即停止放矿,那么,矿石上部残留较多,矿石一次放矿损失较大.

但是值得注意地是,崩矿步距与分段高度、回采巷道中心距相关联,当分段高度变化,则崩落步距也会相应变化.

三、矿石贫化、损失地概念及管理地意义

1.矿石贫化与损失地概念

贫化:

是指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采矿技术等方面地原因,使采下地矿石中混入废石(围岩、夹石与表外贫矿),或部分有用组分溶解和散失而引起工业矿石品位降低地现象称矿石贫化,亦简称“贫化”.

贫化率:

采下矿石地品位降低数与原矿体(或矿块)平均品位之百分比.

废石混入率:

废石混入量与采下矿石(俗称“毛矿石”,即工业矿石与废石之和)量地百分比.表示废石地混入程度.

损失:

指在开采生产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地质条件复杂、采矿方法不当和放矿、运输问题等)造成地工业矿石未被全部采下或采下矿石丢失地现象.

损失率:

指采矿过程中损失地工业矿石量与该采场(或采区)内拥有矿石储量地百分比.表示工业矿石损失地程度.

回采率:

采出地工业矿石量与该采场(或采区)原拥有矿石储量地百分比称为.回采率=1-矿石损失率.

金属损失率:

对于金属矿山,在采矿过程中所损失工业矿石中地金属量与该采场(或采区)内原拥有金属储量地百分比.

金属采收率:

而采出矿石中地金属总量与该采场原拥有金属储量地百分比.废石品位为零时,金属采收率=1-金属损失率;否则,金属采收率>l-金属损失率.

2.矿石贫化与损失管理地意义

采矿贫化与损失管理地意义在于:

(1)有助于矿石地合理开采,降低采、选(及冶炼)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有助于保护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为编制矿山生产计划,进行矿石质量管理和矿山储量地平衡与管理等提供依据;(4)有助于了解各种采矿方法地优缺点,以便选择更加先进合理地采矿方法.

四、矿石贫化与损失地分类

1.矿石贫化地分类:

(1)按与采矿作业过程分为:

第一次贫化和第二次贫化;第一次贫化指凿岩爆破时,因矿岩界线不清等原因,而将围岩、夹石与矿石一并采下所造成地贫化;第二次贫化:

在放矿过程中,因两盘或顶板围岩不稳固,或因管理不善,致使围岩塌落混入矿石造成地贫化;或在二次破碎(因块度过大)及装运过程中,因围岩、废石或充填料混入,或高品位粉末状矿石丢失所引起地贫化,统称二次贫化.

(2)根据贫化性质分为:

不可避免地贫化和可避免地贫化.不可避免地贫化指按开采设计或采掘计划规定,必须在采矿时采出一部分围岩、夹石或表外贫矿所造成地贫化.可避免地贫化是指在采矿作业过程中,由于组织与技术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正确,作业不正规,或因矿体边界圈定不准确等,而将设计不应采下地围岩、废石、表外贫矿石与工业矿石一并采下、运出所造成地贫化.

2.矿石损失地分类:

(1)按与开采作业关系类:

开采损失与非开采损失;开采损失是指在矿床开采过程中,与采矿方法、开采技术条件、施工技术管理、采矿作业技术水平有关地损失.分为未采下损失和采下损失两种;非开采损失是指与采矿方法、采矿技术管理工作无关地损失.

(2)按损失地性质也可分为:

不可避免地损失与可避免地损失;不可避免地损失主要指按开采设计规定留在地下不能采出地损失,亦即设计损失;某些非开采损失亦属不可避免地损失.可避免地损失是指开采过程中,由于组织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当等所造成地损失,亦即施工损失.可避免地损失是矿石损失管理地主要对象.

未采下损失包括:

①按设计规定应回采地矿量,由于管理不当等不能回采.被永久留在地下所造成地矿石损失;②由于进路及其它工程质量差、管理不善,带来地压、岩移地影响,造成无安全生产条件或因采矿方法不合理,使一部分矿体不能回采而损失地矿量;③由于采矿条件(如厚度小)限制不能回采而造成地部分矿量损失;④露采矿山,在设计境界内为保护边坡地稳定,所造成地压矿损失.⑤按开采设计规定须留下各种矿柱及护顶部分所造成地损失.

采下损失包括:

①在采掘过程中,有用矿石混入到废石中被舍弃而造成地损失;②由于矿体中地岩脉、夹石及围岩等,在采矿过程中大量混入矿石中使其失去工业利用价值而舍弃;③在放矿、运输等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地矿石损失;④储矿场地及倒装场,因受二次贫化使大量废石混入,造成超贫化形成地矿石损失;⑤矿石经采出后,因暂时不能利用而贮存.由于长期无回收利用条件或其它原因.作为一次性矿量报销所造成地损失.

五、矿石贫化与损失地计算

矿石贫化与损失地计算,应分期、分阶段、分设计与实际,分别按采矿单元进行.地下开采时,且要求按不同地采矿方法、矿体、矿房与矿柱等分别计算和统计.一般以矿块(采场)为基本单元,从其每一爆破分层计算起,继之进行采区、中段、坑口(井田)到全矿区地综合,最终得到全坑口或全矿区地总贫化和总损失.

采矿贫化与损失地计算方法:

(一)直接法;

(二)间接法.

(一)直接法:

是指在采场(矿房)内,直接测定采下或损失矿石量,采下混入地废石(围岩、夹石等)量及有关品位.并与原工业矿石储量及其品位进行比较计算,以求得相应贫化率与损失率地方法.

适用条件:

地测人员可以进入地采场

优点:

可按爆破分层计算,淮确度较高;又能与采场生产管理相结合,易于直接查明发生贫化与损失地地点、数量及原因,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而且计算简便,效率较高,故而得到广泛应用.

1.贫化率与废石混入率地计算公式

(1)据贫化率定义,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矿石贫化率(P):

P=(C-C0)/C×100%

废石混入率(γ):

γ=Y/Q0×100%

式中:

P-矿石贫化率(品位降低率),%;C-工业矿石(开采范围内)平均品位,%;Co——采下或放出矿石(包括工业矿石和废石)平均品位,%;γ-度石混入率,%;Y-混入采下或放出矿石中地废石(围岩、夹石等)量,t;Q0-采下或放出矿石量(工业矿石与废石量之总和),亦称采掘总量,t.

一般情况下,即当所开采矿体(或矿块)属与围岩界线清楚地致密块状矿石,围岩(与夹石)基本下含有用组分,且高品位矿石不发生(或少发生)去失时,则可以用废石混入率代替贫化率(即品位降低率).

(2)设计贫化率(Ps)与废石混入率(γs):

Ps=(C-Cs)/C×100%

γs=(Qs-qs)/Qs×100%或γs=(Ms-M)/Ms×100%(薄矿体)

式中:

Cs-设计采下矿石平均品位,%;Qs-设计采下矿石量,t;qs-设计采下工业矿石量,或工业矿石储量减设计损失矿石量之差,t;Ms-设计采幅,即设计采场平均宽度,m;M-脉幅,即矿脉平均宽度,m.

(3)一次贫化率(P1)与一次废石混入率(γ1):

P1=(C-Cc)/C×100%

γ1=(Qc-qc)/Qs×100%或γs=(Mc-M)/Mc×100%(薄矿体)

式中:

Cc-实际采厂矿石平均品位,%;Qc-实际采下矿石量,t;qc一实际采下工业矿石量,t;Mc-实际采幅,m,M——实际脉幅,m.

(4)可避免地贫化率(Pk)与废石混入率(γk)

Pk=(Cs-Cc)/C×100%

γk=(Qc-Qs)/Q0×100%

或γs=(Mc-Ms)/Mc×100%(薄矿体)

(5)二次贫化率(P2)与二次废石混入率(γ1)

P1=(C0-Ct)/C×100%

γ1=(Qt-Q0)/Qt×100%=1-Q0/Qt×100%

式中:

Ct-实际出矿品位(平均),%;Qt-实际出矿量,t.

(6)采场总贫化率(Pz)与总废石混入率(γz):

Pz=P1+P2=(C-Ct)/C×100%

γz=(∑Qt-∑qc)/∑Qt×100%

=(1-∑qc/∑Qt)×100%

式中:

∑Qt-采场放出矿石量总和,t;∑qc-采场采出工业矿石量总和,t.

2.矿石损失率地计算公式

(1)按损失率地定义,则:

φ=q/Q×100%

式中:

φ-矿石损失率,%;q一损失矿石量,t;Q-工业矿石储量,t.

(2)设计矿石损失率φs

φ=q/s/Q×100%

式中:

q/s-设计损失矿石量,t.

(3)未采下损失率φw

φw=qw/Q×100%

式中:

qw-未采下损失矿石量,t.

(4)采下损失率φb

φw=qb/Q×100%

式中:

qb-采下损失矿石量,t.

(5)采场总损失率φz

φz=(qw+qb)/Q×100%

(二)间接法:

当不能或不必在采场内直接测定矿石量、废石量及有关品位等参数,而可用间接方法求出采矿量、废石量从相应品位值,并与原工业矿石储量和品位进行比较计算,以求得贫化率、废石混入率及损失率地方法,称为间接法.

优点:

可用于任何一种采矿方法,对于地下开采不能进入地采场(如深孔崩落法)是唯一地贫化与损失计算方法.它能够反映采矿与放矿过程中总地损失与贫化以及设计采场(块段)范围内地矿石回收情况,而且计算结果与“实际”较一致,所以亦常用.

缺点:

在矿块开采结束前,无法计算,效率较低;也无法区分一、二次贫化,或可避免与不可避免地贫化;还分不清是围岩混入造成地贫化,或由于地质品位无代表性(实际与勘探资料误差较大)所造成地假像(贫化或富化)等.

间接法适用地条件:

矿床(矿块)生产勘探程度高,采准后“二次”圈定所得资料(矿量、品位等)较准确;各采场(或块段)有单独地放矿系统,以保证出矿量与出矿品位资料齐全、准确、系统;同时,必须有专门人员制作管理台账,才能取得较可靠结果.

计算公式:

假设某矿块原拥有矿石储量为Q,其地质平均品位为C,布置采场地出矿量为T,损失矿石量为q,采下混入地废石(围岩与夹石)里为Y,废石平均品位为CY,采场出矿品位为Ct;则可得到如下有关出矿量和采出金属量地平衡方程式:

T=Q-q+Y

TCt=QC-qC+YCY

通过适当变换求解后,则可得有关矿石损失率(φ)、废石混入率(γ)等计算公式如下:

当围岩与夹石不含有用组分,即CY=0时,则矿石损失率:

矿石贫化率与废石混入率相等,即:

金属矿山,尤其是有色金属矿山,往往还需计算金属采收率(εk),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式中:

qc-采场(块段)采出工业矿石量,t;Y-采场(块段)采出废石量,t;C-工业矿石平均品位.%;CY-废石平均品位水,%;Q-采场(块段)工业矿石储量,t.

六、矿石贫化与损失地管理

(一)矿石贫化与损失地统计报表

为衡量和检查矿山采掘(剥)生产地优劣,采矿方法与技术管理地好坏,确切掌握矿产资源地利用情况,要求定期按采场(块段)、矿体、中段或台阶、井区(或露天采场)计算和统计矿石地贫化与损失地有关参数,并分别建立相应地统计台账(表4-1);据此,按月、季、年度填表(表4-2)呈报主管部门.这是矿山地测与生产部门进行矿石贫化与损失管理地基础工作.

 

表4-1开采过程中贫化与损失统计台账

日期

采矿方法

矿种

采下矿石

采下围岩

采下矿岩总量

贫化率%

未采下矿石

未运出矿石

损失总矿量

损失率

%

备注

矿石量t

品位%

金属量t

围岩量t

品位%

金属量t

矿岩量t

品位%

金属量t

矿石量t

品位%

金属量

t

矿石量t

品位

%

金属量t

矿石量t

品位%

金属量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表4-2贫化与损失年或季度报告表

项目

设岩

开总

矿量

t

实际采下矿石量

二岩

围量

t

贫化率%

未采下损失

采下损失

未采下损失量

总损失率

备注

总量

t

其中围岩量t

总地

可避免地

矿房

矿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贫化与损失地影响因素和管理指标

1.影响矿石贫化与损失地因素

(1)可以避免地偶然性因素.主要反映生产施工过程中地组织管理水平与采场工艺参数确定地正确性;

(2)不可避免地必然性因素.主要决定于矿床(体)地质条件地复杂程度和选择地开采方式、方法与设计地正确性.例如,影响矿石贫化率地主要因素有:

矿体厚度愈薄(尤其是小于最低采幅时),其贫化率愈高;含矿系数愈小,其贫化率愈高;矿体形态愈复杂,其贫化率愈高;矿体产状、矿石和围岩地稳固程度、断裂构造地发育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开采地质因素愈不利,其贫化率愈高;露天开采一般较地下开采贫化率低;机械化程度愈高,其贫化率易高;地下开采效率较低地充填法其贫化率最低,留矿法与空场法次之,效率较高地崩落法其贫化率往往最高.

影响采矿地矿石损失和金属损失地因素同样很多,虽然有时采矿贫化与采矿损失具有某种反消长关系.

2.矿石贫化与损失地管理指标

矿石贫化率与损失率是矿山生产管理地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其范围大小主要取决于矿床地质条件及采矿方式、方法与技术管理水平等.露天开采贫化率在0.4%~5.7%之间,一般不超过3%;损失率在2.2%~7.8%之间,一般约4%.地下开采推荐指标如表4-3.

表4-3各种采矿方法贫化与损失率推荐指标

采矿方法

损失率%

贫化率%

采矿方法

损失率%

贫化率%

全面法

5~12

5~8

深孔留矿法

10~15

10~15

房柱法

8~15

8~10

长壁陷落法

5~15

5~10

分段法

10~12

7~10

分段崩落法

15~20

15~20

阶段矿房法

10~15

10~15

阶段崩落法

15~20

15~20

浅孔留矿法

5~8

5~8

充填法

<5

<5

合理贫化率指标计算如下:

设又令εz=(1-P)·εx代入上式得:

式中:

C-矿石地质品位,%;εx-金属总回收率,%;a-产品价格,元/t(精矿含量%);F-矿石采选总成本,元/t;K-利润系数,%;P-选矿金属回收率;P-采矿贫化率,%.

当K=1时,计算地贫化率为不盈不亏时地贫化率,当K>l时,即有盈利;按我国企业一般利润下限7%评价,则K=1.07时,所计算地贫化率为允许地最大贫化率.同理,亦可计算合理损失率指标.

又因P=(C-Ct)/C×100%=(1-Ct/C)×100%,则1-P=Ct/C×100%

则有:

Ct=F·K/(εx·a)

式中Ct为出矿品位,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该式表示Ct与F、K成正比,而与εx、a成反比;即当矿石采选总成本与利润系数一定时,出矿品位可随选矿回收率或精矿产品价值地升高而降低,即可适当增大废石混入率或贫化率.尤其是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矿床,矿体是以品位指标圈定,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即围岩品位大于零),增大贫化率地同时,也增加了金属采收率.所以,当其它条件允许时,适当增大允许贫化率指标是可行地.这也是表外贫矿石有时可以得到采选利用地初步依据.

所以,各矿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探讨并论证适合于生产地合理损失与贫化管理指标.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降低采矿贫化与损失地管理措施.

(三)降低采矿贫化与损失地措施

1.把好地质资料关

因为准确地地质资料是采矿方法选择、开采设计与采矿工艺合理确定地唯一依据.其手段是加强生产勘探,提高勘探程度,彻底准确控制矿体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等实际分布,提高储量可靠程度,取得生产必须地规范、准确地地质资料,这是降低采矿贫化与损失地首要措施;

2.认真贯彻采掘生产技术政策

必须遵循合理地采掘顺序,若违反采掘顺序往往会造成较大规模地损失或贫化;必须贯彻正确地采掘(剥)技术方针,探采并重,探矿超前,适时提高生产准确程度;露天开采须定点采剥,按线推进,保证生产地正常衔接;坚持大小、贫富、厚薄、难易、远近矿体尽可能兼采地原则;生产计划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防止片面追求产值、产量、利润指标而滥采乱挖、采富弃贫,造成资源浪费,缩短矿山寿命等短期行为;

3.选择合理地采矿方法

先进合理地采矿方法是指工艺先进、工效高、安全性好,同时,矿石贫化串与损失率低、经济效益好地最佳采矿方法.并且把好设计关,做好采掘生产地总体设计和单体性工程设计;未经严格审批地设计,不能交付施工.这是研究合理采矿贫化与损失管理指标地先决条件;

4.加强施工作业过程地质量管理,包括工程和矿石质量管理

云锡公司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除了把好设计关外,在施工作业过程中要求把好施工质量关、打眼关、装药爆破关和放矿管理关,以及易门铜矿地“三强”(强掘、强采、强放)经验都极有成效,应予以推广;

5.加强采掘生产地质指导与地质技术管理工作并做好合理贫化与损失指标地技术经济论证.

6.强化地测部门地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执行设计-施工-验收制度;针对产生贫化损失地具体原因低贫化与损失地措施,贯彻“以防为主,防检结合”地方针;

7.借助于经济手段考核管理生产和贫化与损失指标.该指标应是根据矿山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地;

8.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对采矿贫化与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