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598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docx

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作品分析

美术作品分析

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

 1.简单叙述。

“即用语言陈述被欣赏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

对具像作品,应指明作品表现了哪些东西,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和方向等。

”这一点不需要运用美术基础,只是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

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叙述,引起学生对画面的注意,使学生开始进入画面,观察画面内容,并为下一个步骤作必要准备。

2.形式分析。

“是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营造、构成原理的应用等。

   如果说上一步骤是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那么这个步骤则是要求学生观察那件物体是“什么样子”。

对于形式的观察,少数学生能较快、较敏锐地发现物体形式上的差异,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自发地观察到,这时,运用对比的方法,则是启发学生的最好途径,特别是同一题材对比法。

同一题材对比法,就是指教师收集与被欣赏作品题材相同,形式不同的作品,让学生从相同的题材内容中去对比出形式上的差异。

例如,欣赏一幅荷花作品时, 我们可以找出荷花的照片、莫奈笔下的睡莲油画作品、工笔的荷花作品、八大山人的荷花作品让学生观看,并要求他们从对比中找出每 件作品构图、形状、色彩、质材等方面的差异,这就不难分析出作品形式上的特点了。

3.解释意义。

“即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

这也就是指让学生猜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

他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

例如,莫奈为什么把睡莲画成色彩摈纷的小碎点?

八大山人的荷花为什么画得那么简单,这样的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这种解释不仅关系到形式传达规律的问题,而且往往还涉及到历史时期、派别、画家的个人风格等范畴的问题。

例如,毕加索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被“分割”成碎片,阂扮的马为什么画得那么肥胖,这些都无法单纯用形式方面的知识来解释。

这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背景、历史了。

4.价值评价。

“既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

这种比较应尽可能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流派或时溯。

再就是要充分注意形式与表达内容是否有协调性与统一性。

当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形式,并对作者的意图都有了 定的了解,就不难去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与统一了。

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比单纯用“好”与“坏”去套作品要全面、有依据得多,也比单纯用“喜欢”与“不喜欢”去评价作品要合理得多。

以上就是费德门美术鉴赏程序的四个步骤。

 

六下美术作品赏析

作品名称

作品分析

备注

《三女神》(雕塑)公元前438—公元前432(希腊)

1.简单叙述:

《三女神》作品雕刻是3位女神,因战争等破坏,导致三女神雕像失去了头部和手臂,但健美的身躯、恬静而优雅的姿态,以及纤细和复杂的衣褶,使得这些雕塑散发出生命的光辉

2.形式分析

《三女神》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雕刻杰作之一,追求写实性,把人的躯体和衣褶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组雕像从高到低,呈现三角形构图。

神人同人同性

3.解释意义

是古希腊建筑物帕特农神庙东山墙上群雕《雅典娜诞生》中的一组雕像,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而创作的。

4.价值评价

是古希腊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雕塑)(古希腊)

1.简单叙述

该作品高约2米,丰腴的体态,典雅的面庞,隽美的笑容,微微扭转的身躯,构成了十分和谐而优美的S型曲线。

2.形式分析

该作品是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人物刻画的非常写实,它融合了希腊雕刻中的崇高与优美的两种风格。

3.解释意义

《米洛斯的阿弗洛狄蒂》出土于希腊米洛斯岛,出土的时候就已经缺失了双臂。

4.价值评价

现藏于卢浮宫,属于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加莱义民》(雕塑)罗丹

1.简单叙述

这组雕塑雕刻了6位英勇赴死的义民形象。

2.形式分析:

这组群雕是青铜雕像,6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是一个充满了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

3.解释意义:

加莱义民的创作者是法国雕塑家罗丹,他在创作地狱之门的同时,完成了这件作品。

4.价值评价

作品不论其结构,还是对纪念性形象强烈的性格表现和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

《罗马大角斗场》(建筑)(古罗马)

1.简单叙述

这个建筑是一个大型的露天圆形建筑,可容纳6万观众,3000名角斗士,共有80个进出口。

2.形式分析

这个建筑的外立面采用连续拱券的设计手法。

3.解释意义

罗马大角斗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

4.价值评价

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

《大卫》(雕塑)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1.简单叙述

《大卫》表现的是英雄大卫即将准备战斗的青年巨人形象,这件雕塑高近4米,把人体的肌肉和手上的血管都塑造的栩栩如生,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2.形式分析

这是一件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雕塑,表现了非常完美的人体造型,

3.解释意义

大卫是传说中的英雄,为了保卫祖国奋力杀敌。

作者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

现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4.价值评价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共同追求,是古希腊人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挥,是反对宗教的虚伪、确立人的自由权和创造潜力的完整体现。

帕提侬神庙(建筑)(希腊)

1.简单叙述

帕特农神庙呈长方形,庙内有前殿、正殿和后殿。

神庙基座占地面积2300平方英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2.形式分析

帕提侬神庙建筑上的柱子是多立克式,整个建筑的比例接近于黄金比。

3.解释意义

帕提侬神庙是希腊公民祭祀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庙,位于雅典卫城的最高处。

4.价值评价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巴黎圣母院》

1.简单叙述

巴黎圣母院正面由两幢钟楼组成,钟楼上由许多垂直的廊柱,显得整个建筑有垂直线条感,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

整个建筑的外墙由很多的雕塑和巨大的玻璃窗花组成。

2.形式分析/解释意义/价值评价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

《蒙娜丽莎》(油画)1503达芬奇(意大利)

1.简单叙述

画中表现的是一位坐着的妇女,体态丰腴,脸上挂着似笑非笑的面容。

2.形式分析

这是一幅油画,画家用了一种特殊的技法渐隐法表现了画中女子神秘的微笑,再表现女子的脸部轮廓和远处的背景时都有这个技法的体现。

3.意义解释

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为意大利一个富商妻子所作的肖像画。

达芬奇为了使蒙娜丽莎作画时有好心情,还请来了乐师为她演奏美妙的音乐。

达芬奇以他高潮的艺术技巧,表现了瞬间的笑容。

4.价值意义

《蒙娜丽莎》成为达芬奇最富盛名的画作之一,现收藏于卢浮宫,已经成为了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舞台上的舞者》(色粉画)德加(法国)

1.简单叙述

画家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一正在舞台上伸展双臂跳芭蕾的舞女,舞台边上候演的舞女和一男子正在欣赏她的表演。

2.形式分析

《舞台上的舞者》是一幅色粉画作品,画家以俯视的视角,在光与色的流动变化中,生动的展现了舞台上的轻歌曼舞。

3.解释意义/价值评价

作者德加绘制了大量以芭蕾舞演员生活为题材的油画、水粉画。

这幅《舞台上的舞女》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椅中圣母》(油画)1514拉斐尔(意大利)

1.简单描述

这幅画中描绘了圣母玛丽亚和耶稣以及圣约翰三个人。

作者将圣母塑造成一位善良朴质、和蔼可亲的形象,而耶稣则是一个可爱的婴儿形象。

2.形式分析

这是一幅油画,圣母圣子和圣约翰三人组成了和谐的圆形构图,表现了画家娴熟的构图技巧。

3.解释意义/价值评价

这幅画的作者是拉斐尔,拉斐尔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笔下的圣母都是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形象,带有了人性的光辉,更富有生活气息。

《苹果与橘子》(油画)1895塞尚(法国)

1.简单叙述

画面里表现了一组苹果和橘子的静物画。

2.形式分析

作者对对象采用了变形和几何化的画法。

他在创作中经常使用具有形状的物体。

通过白色桌布与鲜艳水果的强烈对比,反衬出冷暖的色彩对比

3.意义解释

这幅画的作者是塞尚,塞尚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他最喜欢画静物,注重对物体结构的描绘,喜欢用色彩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

4.价值体现

这张画是塞尚鲜明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铜质给水器》(油画)18世纪夏尔丹(法国)

1.简单叙述

画面描绘了一个铜质给水器。

2.形式分析

这幅画采用了三角形构图。

画面以暖色调为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

3.意义解释

这是一幅油画,作者是夏尔丹。

画家为了表达静物的“生命”,在画中尽量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使静物展现出原本的面貌。

4.价值评价

这幅画是夏尔丹的代表作之一。

《梦特芳丹的回忆》(油画)19世纪柯罗

1.简单描述

画面展现的是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了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

银灰色的迷离雾气映衬出正在采摘草蕈和野花的妇女与孩子,不仅生意盎然,而且情景交融,弥漫着田园诗般的梦幻情致。

2.形式分析

这是一幅油画,作者通过画面的树枝的摇曳感来表现风吹过的动势。

4.意义解释/价值评价

这是柯罗晚期创作的一幅风景画,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

《干草车》(油画)19世纪康斯太勃尔(英国)

1.简单叙述

画面描绘了一辆运干草车的马车,涉过一条浅溪,往林立深处的田野走去。

沾满露珠的树叶,闪烁着白色的反光;木栅围着的农舍,亲切朴素。

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真实,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2.形式分析

这是一幅风景油画。

整个色调明亮,表现了自然的风景。

这幅作品的整个画面充满了阳光,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3.意义解释

《干草车》是康斯太勃尔最著名的代表作。

 

五上美术作品赏析

作品名称

作品分析

备注

《步辇图》

唐阎立本

1.简单叙述:

这幅画描写了乘坐步辇的唐太宗接见前来长安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的场景。

2.形式分析:

是一幅人物工笔画,色彩艳丽,作品对人物特征和心理的刻画细致,准确。

3.解释意义:

是汉藏兄弟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4.价值评价

此画不仅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品,还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步辇图》具有非凡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捣练图》

张萱(唐)

1.简单叙述:

此画描绘唐代宫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情景,全画分成捣练、理线、熨烫三段,极富生活气息。

2.形式分析:

图中女子端庄丰腴,发髻高耸,面有花钿,神情从容,身姿优美,着半露胸式衫裙装,短襦长裙,肩搭披帛。

线条匀细、畅达遒劲、饱满而有张力,衣纹变化丰富、图案精致,衣裙薄如蝉翼、轻盈飘逸。

色彩浑融调和、富丽典雅、交相辉映,且没有一块颜色雷同。

画面疏密得当、张弛有度、节奏感强,头饰、披帛、上衣刻画精细,与长裙和白练之“疏”形成对比。

3.解释意义:

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4.价值评价

《照夜白图》(

中国画)韩幹(唐)

1.简单叙述:

“照夜白”是唐玄宗喜爱的坐骑。

此画描写了它被拴在木桩上的情态。

2.形式分析:

本画是一幅中国画作品,由水墨线描勾勒完成。

画家不仅画出了骏马的健壮,而且表现出它昂首嘶鸣、回蹄腾踏的神态,一匹企图摆脱束缚的烈马跃然纸上。

3.解释意义:

马的形象也体现出大唐繁荣盛世的社会现实,韩幹用非凡的画艺给人们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骏马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4.价值评价

《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范宽(宋)

1.简单叙述:

描绘在有溪水叮咚的雄伟山间,一行商队在山间缓缓穿行的场景,迎面主峰山势逼人,山石树木笔笔严谨。

2.形式分析:

本作是一幅山水中国画,靠皴笔表现出山石质地的坚硬感。

整幅面无论是山体抑或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浑厚,涌出一股强烈的雄壮逼人之气势,该画巧妙地利用山溪、驮马、行人等细节描绘,创造了一种可观、可游的情境。

3.解释意义:

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

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

《溪山行旅图》便是他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

4.价值评价

《观瀑图》

夏珪(宋)

1.简单叙述:

此画虽然尺寸仅如一把纨扇大小,但画出了辽阔的意境与画面,画中两株参天老松姿态优美,加上敞轩衬托,显得这一处地方清凉幽静,四无喧嚣,只有瀑布流水声,天边用水墨一抹,画出云雾中的远山。

2.形式分析:

全画笔法工细、严谨,山石用小斧劈皴。

人物造型准确,衣纹简劲,意境幽深,构图平中求奇,动静结合。

3.解释意义:

马一角夏半边的特色构图体现。

4.价值评价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元)

1.简单叙述:

此画描绘浙江富春江一带的景象,展开画卷,观者犹如坐在小船上,逆富春江而行,在富春江而行,在移动中观看青山绿水,每观每异,令人应接不暇。

2.形式分析:

本作品是中国画,题材是山水,全图用墨淡雅,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墨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用披麻皴细细画出南方山石的质感。

运用了国画中特有的散点透视,形成了独特的构图。

3.解释意义:

这种不断移动视点的散点透视画法。

区别于西方风景画中只取一个视点的焦点透视法,被视为中国山水画构图的一大特点。

4.价值评价

黄公望的代表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瑞鹤图》

宋赵佶

1.简单叙述:

描绘了群鹤在宫殿屋顶上曼妙起舞的场景,屋顶上的两只仙鹤,一只翘首以盼,怡然独立,一只刚刚落下,微展双翅,空中的飞鹤极富变化。

2.形式分析:

本画是一幅中国画,工笔刻画细腻,栩栩如生,整个画面构图与技法精妙不绝,尽显祥瑞之气,全幅布局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作因诗更显圆满。

3.解释意义:

展现了太平盛世,预示祥瑞之兆,给人一种瑞气从天而降之感。

4.价值评价

《写生珍禽图》

五代黄筌

1.简单叙述:

此画画了十只品种、动态不同的鸟,两只龟和十二只昆虫,它们匀称自然地散步在绢素之上。

2.形式分析:

此幅图中一是画家构图无一定章法,乌虫互不呼应;二是画家运用勾勒法作画,以细淡的墨线勾画出所画花鸟的轮廓,然后填以颜色,以着色为主,给人以富丽工巧的感觉。

3.解释意义:

这是画家的一幅写生稿,是供他儿子学画用的一件范本,从中处处可见画家观察的细微和写生技巧的精湛。

4.价值评价

标志着中国画中的花鸟画从早期的粗拙已经臻于精美,中国的花鸟画家也已经具备完善的写实能力。

昭陵六骏之一青骓(雕塑)

1.简单叙述:

青骓这件雕塑作品展现了一匹正在奔驰的骏马,石刻青骓作疾驰状,表现了冲锋陷阵的情景。

2.形式分析:

本作品是一组浮雕作品,质地均为青石,除了“青骓”还有五匹骏马,每件浮雕独立成作,风格写实,刻画生动。

3.解释意义:

此“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开国战争中先后乘骑的六匹骏马,太宗登基后,为了纪念受伤死难的战马,命优秀的工匠将它们制作成了浮雕。

4.价值评价

《昭陵六骏》是我国雕刻艺术中塑造马的形象最为杰出的一组作品。

《屈子行吟图》

版画明

陈洪绶

1.简单叙述:

是表现了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孤独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气质。

2.形式分析:

是一件版画作品,线条流畅,衣纹、山石质感表现丰富,构图简洁,有大量留白,突出形象,引人遐想。

3.解释意义:

把伟大诗人的高风亮节传给了千秋万代。

4.价值评价

是一件冠绝当世的屈原画像,为拓宽版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墨葡萄图》

徐渭明

1.简单叙述:

纯以水墨写画葡萄,只见串串果实倒挂枝头,鲜嫩欲滴,形象生动,茂盛的叶子、枝干都是大墨块绘成。

2.形式分析:

本画是使用大写意花鸟的风格完成的,以狂草如画,走笔如飞,形简神逸,泼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形似。

3.解释意义:

4.价值评价

创立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对清代乃至近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宋)

1.简单叙述

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沿河清明时节的风光。

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形式分析

是一幅中国画作品,高度写实的手法。

3.解释意义

4.价值评价

表现出作者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组织画面的娴熟技艺。

1.简单叙述:

2.形式分析:

3.解释意义:

4.价值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