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605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docx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运用报刊新闻配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齐贤学校张亚琼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思想能力不断得到开发和提高,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

而报刊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特点,在教学中适度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以提高课堂效益,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报刊新闻配合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适时引入报刊新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众所周知“要我学”与“我要学”两种效果迥异。

故而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当前地理教改的关键所在。

适时运用报刊新闻可让学生自觉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进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课前,我首先读了一则报刊短文: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

布朗预言:

到达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

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

此时我加以引导,布朗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农业的发展》这一节,我们就能找到驳倒他论点的论据。

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的能力养活自己。

2、拓宽知识面,增加趣味性。

    地理趣闻是报刊乐于刊载的题材,恰当地结合到教学中,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补充介绍:

撒哈拉阿加尔山区有在已过去的20世纪的8年里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

这里的气温日温差特别大,一日之内温差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

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异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二、适时引入报刊新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供准确数据,理解课堂知识。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

    

    例如:

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

“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燃气为60年,煤为221年。

”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燃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的需要。

    例一:

联系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提出问题:

长江中下游是指      以下的长江流域地区,造成灾害天气的原因是由于副高气压位置长期      ,使北上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      ,长期偏    ,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之故(答案:

宜宾;偏南;锋面雨;南;稳定停留)。

    例二:

联系澳门回归问题(读下图)

(1)经济特区:

①      ,②      ;

(2)A是      包括      半岛和附近的凼仔岛、路环岛三部分。

已被葡萄牙侵占了400多年,我国政府将于    对A地恢复行使主权。

(3)制造业、      、建筑业是A地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4)B是      ,是我国第一个      行政区。

(答案:

深圳;珠海;澳门;澳门半岛;1999.12.20;旅游业;香港;特别)

    例3:

联系1999年5月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提出问题:

南斯拉夫联盟位于      半岛。

轰炸时间-北京时间为1999年5月8日6时,位于东一区的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则为      (答案:

巴尔干;1999年5月7日23时)。

三、为寓德于教提供生动具体的事例。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例如:

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正在建设之中的三峡工程时,补充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环境净化、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效益等等。

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宏伟壮举。

    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憾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

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的结果。

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

    总之,报刊新闻对地理素质教育的帮助在多方面,但也需适时适度。

否则会主次颠倒,有暄宾夺主之感。

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资料并与地理知识有机联系,才能使引入的报刊新闻恰到好处。

 

古今文学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齐贤学校张亚琼

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

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

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

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

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  

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

6.宋.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的是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

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7.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

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8.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

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9.李白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园缺”指的是:

月相变化规律

10.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

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

12.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13.歌谣“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过去什么地方交通的十分不方便:

福建省   

14.宋朝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旅游胜地是:

江西省庐山  

15.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我国四川盆地   

16.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我国的南岭一带

17.清.乐钧《一翦梅》中的“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

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18.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藏自治区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19.民谣“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我国云南省昆明的气候特征

20.杜甫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自然旅游风景区:

黄山

22.民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2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西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形象地说明了巴山夜雨的形成原因。

24.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它描绘的旅游名胜是:

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

 25.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庐山瀑布在我国的江西省:

26..(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

27.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8.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

赤道地区

29.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问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30.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32.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

33..“风吹草低见牛,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

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

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34.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规律

35.民谣“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点:

是横断山区

36.宋.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中的“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反映的是天气特征

37.宋.惠洪《清明前一日闻杜守……》中的“云怒必是雨,风和拗得晴”天气反映的是天气特征

38.毛泽东的“一架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39.李白有“二龙争雄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渝于此破曹公”中的“赤壁”位于:

湖北省

40.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旅游胜地

41.诗句“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位于陕西省

 

1、日本的资源

    日本资源贫乏,石油、煤炭、天然气极少,铀几乎没有,资源大量从海外进口。

    石油是日本最重要能源,占一次能源供给的52.3%,但日本原油产量极少,99.7%依赖进口。

1999年日本原油产量73万KL,主产区为新泻县、秋田县。

进口原油25043KL,主要来自阿联酋、沙特和伊朗。

    1999年日本天然气产量22.8亿立方米,进口液化天然气5154万吨,主要进口地为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

    日本矿产资源不很丰富,加之资源保护和采矿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很多资源依赖进口。

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分别为铁矿石100%、铁矾土100%、铜99.9%、锌89.8%,盐85.9%。

日本不仅从海外进口矿物资源,而且直接投资矿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使用优秀采矿技术,进行资源开发。

    日本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有核能、地热、风力、太阳能、燃料电池、潮汐能等。

目前,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核能大国,截至1999年底,日本拥有核电机组52座,仅次于美国、法国,居世界第三位。

核能发电量占总电力供应的36%,居世界第八位。

地热发电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2、土地利用

    日本境内多山,森林面积占66.7%,农用地占13.2%,建筑用地占4.9%,河流湖泊占3.6%,道路占3.6%,原野占0.6%,其他占7.4%。

农用地中,平原和盆地主要耕种水田,台地和山坡主要耕种旱田,牧场和草地较少。

    战后日本为了发展经济,曾大量进行国土开发,形成了比较集中的技术工业群,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公害、自然环境破坏、人口过疏和过密等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人口出现向首都东京集中的趋势,进入90年代虽有所缓解,但东京人口仍占全国的10%左右。

进入21世纪,日本的国土政策开始从单纯开发向重视国土保护与管理、综合计划、地方分权方向发展。

1、工业发展

    日本工业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

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迅速发展。

2、日本工业和石油危机

    正当日本工业顺利发展时,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上升,对以进口原料进行生产的日本工业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积极开发省燃料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终于度过了石油危机的难关。

3、制造业的海外生产

    日本工业产品性能优良,在海外市场十分畅销。

进入80年代,随着日本工业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和各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为减少贸易顺差,日本企业开始进军欧美市场,在当地成立公司,当地采购、当地生产。

1985年以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出口厂家纷纷将工厂迁往人工费低廉的亚洲各国,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大幅增加。

但是,随着工厂逐步向海外转移,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即所谓的“产业空洞化”。

4、发达的工业

    目前,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之一。

日本的重工业包括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窑业、纸和纸浆及其他工业。

1997年机械工业占工业总生产的44.7%,金属占12.4%,食品占10.9%,化学占10.3%,纺织占2.8%,其他占18.9%。

新大阪印象日本城市规划智慧的体现

玩酷子弟(图文)(2004-09-27)

日本人的传统是融入生活细节里,或许是越现代化,就越要保住自己的传统。

  飞机壮实的翅膀掠过濑户内海,空降大阪关西机场。

飞机还在跑道上滑行,我已经贪婪地望着窗外。

机场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RenzoPiano的作品,红色的扶手、黄色的工地灯柱,很后工业,是RenzoPiano签名式的设计。

  候机室里有落地大窗,搭客能看着飞机降落起飞,跑道背后是海,海的背后是大阪城,万丈高楼则靠着青山。

机场是城市的第一个窗口,关西机场这个窗口开得十分漂亮,让人在抵达和离开时都不轻易忘记大阪。

  夏天,38度,有点发烧的温度,适合去海边,我们却来到城市,还好这座城市有水,有海的辽阔,也有河道的悠闲。

不少高架桥就建造在河道上,节省了城市的空间,也体现出日本城市规划的智慧。

有水的城市让眼睛邂逅清凉

  古代的大阪是日本对中国及朝鲜的水路交通要道,市内河道、溪流纵横交错,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有水就有桥,1400多座,故大阪又称为“千桥之都”或“水都”。

传说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从九州向东航行到此,见海潮急促,就起名“浪速”,因此,大阪古代又称“浪速”、“难波”,都和水有关。

一座有水的城市,能让眼睛邂逅清凉,精神为之一振。

红色的扶手、黄色的工地灯柱,很后工业色彩的大阪关西机场,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RenzoPiano的作品。

  公元19世纪起,当时已十分繁华、商业活动频密的城市改称为大阪,其原因是附近地区多山,上町台一带坡地面积广大且坡面平缓,在日语里坂作坡解,始称大坂,后来演变为大阪。

  1583年,大将军秀吉调集3万民工,大兴土木,花费3年时间,将大阪城建成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今天的大阪城,是将军秀忠于1620年在原来城池的旧址上扩建的,并重修了秀丽巍峨的天守台。

附近还有一个出色的大阪城历史博物馆,以生动编年的形式呈现了大阪的历史。

大阪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著名的有建于593年的四天王寺古刹。

大阪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体

  到了大阪城的北部梅田地区,高楼林立,梅田摩天大楼是此地区的地标,最顶层是个开放的花园观景台,还有两座悬空的自动扶梯,十分超现实。

大阪,体现了现代和传统的高度结合,旅游指南草率地给大阪安上一个大众情人般的形容词。

这形容词极具吸引力和伸缩性,但我十分不情愿用这个说了等于没说的形容词来概括大阪,因为这样她和上海、香港或新加坡又有什么区别,这个世界现在到底有多少座所谓现代和传统结合的城市?

  我已经是第三次到日本了,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日本人的传统是融入生活细节里的,不是那种“高楼边上就是老房子”的简单并列。

或许越是现代化,就越要保住自己的传统,这样才不会流离失所。

千年天神祭 千年的坚持

  这次到大阪,刚巧碰上一年一度的天神祭,游行街头已布置了装饰,更深刻的感受到日本人是怎样把传统进行到底的。

而大阪人已经把天神祭的传统延续了1000年。

大阪的天神祭活动,这项传统活动已进行了千年。

  天神祭与东京的“神田祭”、京都的“只园祭”并列为日本三大祭。

活动的中心在千岁的天满宫。

如果你刚巧在7月24日至25日到大阪,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节庆。

  我们在中国著名摄影师黄锐的茶馆霸了一个好位置,游行的队伍就恰好经过这家古朴漂亮的茶馆,一切难逃我们眼底和镜头。

祭典还没开始,街道周围就挤满了观礼的人群,日本人换上最漂亮的传统和服,据说每年的天神祭有上百万的人参加。

  祭典类似花车游行,热热闹闹的,这些花车据说是神仙们的坐骑,布置得十分漂亮,一些花车还需要50个壮汉拖拉抬行,每个人都要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游行的少女跟着笛子的节奏跳着简单而一致的舞步,挥舞着手中的彩伞,如落入凡间的仙女。

  参加祭典的男女老幼都换上了传统服饰,不少造型奇特,色彩斑斓,妈妈为参加祭典的孩子整装拍照,妈妈小时候的记忆也回来了。

她的妈妈也曾经这样温柔地为她揩掉额头上的汗珠,一路随行,炎炎夏日,凶猛阳光依旧,妈妈马上递来一杯冰镇饮料,那妈妈脸上神秘一笑,或许是回想起自己的妈妈也曾经陪同她走那么一段路,现在她则陪着自己的孩子,传统就是这样延续下去,不是通过教科书或长者义正词严的指示。

游行队伍走到大阪河,然后登上彩船,天空不断燃放璀璨的烟火。

安藤忠雄代表大阪

  大阪的现代性则体现在建筑方面,如果说每个华美的城市都有一个建筑师的名字,正如高迪于巴塞罗那,那么大阪的代表就是世界级的建筑师安藤忠雄。

参加游行的少女跟着笛子的节奏跳舞,手挥彩伞,仿如落入凡间的仙女。

  生于大阪的安藤忠雄,作品干净简洁,表现出原始材料的美,比如大量使用未修饰的混凝土和木材等,可以清楚看出现代主义建筑对他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简单地用简约主义来归类安藤忠雄,其实我们就忽略了他设计中的复杂和其中的日本美学元素。

大阪港附近的三得利美术馆就是他的作品,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的光的教堂也是他的传世之作。

安藤忠雄在建筑墙上镂空了一个十字架,而阳光就透过空隙,把十字架的光影打在教堂内,十字架的形状还会随着日照而改变。

我们还特地到安藤忠雄的事务所朝圣,同样是干净简洁的混凝土设计,和周围的建筑融为一体,而若你仔细看,又会发现它是那么的突出,一种宁静的喧哗。

  另一个一直想看的现代建筑是难波公园,难波公园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购物商场兼办公楼,如果我们现在的生活无法逃避商场化,那么至少给我们一个漂亮又有品味的商场吧。

我们现在身边挤满商场,但是几乎都是一个样子,叫人气馁。

而不久前在建筑设计杂志上看见难波公园的报道,一直神往。

  来到难波公园,还是热热热,但是因为有树,心情温度降低了一个季节。

要怎样在城市里享受一座森林,新开张的难波公园给了你一个启示。

这个大阪最新开张的购物商场兼办公楼,设计师巧妙的将一座森林种进现代的购物中心里。

难波公园八层高的空中花园,融合了大自然和商业活动,让难波区更显得朝气蓬勃。

  难波一直是大阪传统热闹的商区,而难波公园作为难波地区重新开发的第一炮,其空中花园,融合了大自然和商业活动,让难波区更显得朝气蓬勃。

  因为有绿意,冰冷的空间生龙活虎了起来,这是目前建筑设计里最流行的有机设计,建筑设计师巧妙地将楼层和花园结合在一起。

植物每天生长,每天都在改变建筑的样子。

8层楼高空中花园,除了种植了不少漂亮的花草植物,还开辟了一些空间,让城市人租用一亩土地,耕种有机蔬菜。

商场内有不少餐馆和咖啡座,露天的位置就在丛林里,商场的商店结构以时尚用品店为主,在这里找到我喜欢的日本杂货家居品牌店francfranc。

  为了选取更好的角度,我们登上附近的酒店,俯视了难波公园,公园像梯田一样,包裹着整个商城。

我突然想在秋天再来到难波公园,看它落叶缤纷的样子。

说不定,那时候的大阪又会有不同的风貌。

关于天神祭

  天神祭这一天满宫的祭祀活动,是“水都”大阪的象征。

在25日的活动中,被灯笼和彩灯装饰得五彩缤纷的大船,自堂岛川流桥头驶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