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64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存废研究.doc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死刑存废研究

学院上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专业(层次) 法学(专升本)

年级 2009级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1

绪论-------------------------------------------------------------------------------------------------------2

一、死刑的一些基本概念---------------------------------------------------------------------------------3

(一)死刑的定义------------------------------------------------------------------------------------------3

(二)死刑的本质------------------------------------------------------------------------------------------3

(三)死刑的产生与发展---------------------------------------------------------------------------------4

二、死刑存废观点之争------------------------------------------------------------------------------------5

(一)世界范围内死刑存废观点综述------------------------------------------------------------------5

(二)废除死刑论的主要观点---------------------------------------------------------------------------6

(三)保留死刑论的主要观点---------------------------------------------------------------------------6

(四)“死刑存废”论争的评价--------------------------------------------------------------------------7

(五)世界各国对死刑的政策及其发展趋势---------------------------------------------------------7

三、中国的死刑及死刑存废------------------------------------------------------------------------------8

(一)中国的死刑沿革------------------------------------------------------------------------------------8

(二)中国现阶段存在死刑的必然性------------------------------------------------------------------9

(三)影响中国废除死刑因素的考量------------------------------------------------------------------10

1、我国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经济背景---------------------------------------------------------------10

2、我国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政治背景----------------------------------------------------------------11

3、我国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社会背景----------------------------------------------------------------12

4、我国不具备废除死刑的人文背景----------------------------------------------------------------12

(四)有限制地保留死刑现是中国逐步废除死刑前必经阶段------------------------------------13

1、死刑罪名的限制------------------------------------------------------------------------------------13

2、限止死刑的适用对象------------------------------------------------------------------------------14

3、从死刑条件上限制死刑----------------------------------------------------------------------------14

4、完善死刑复核程序“防止错杀”-------------------------------------------------------------14

5、扩大死缓适用限制死刑的立即执行------------------------------------------------------------14

(五)对中国死刑制度的展望----------------------------------------------------------------------------15

结语-------------------------------------------------------------------------------------------------------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附录1.(原文)StudyofIssuesoverPublicHearinginDeathPenaltyCases---------------------20

2.(译文)死刑听证制度问题研究--------------------------------------------------------------22

第22页共24页

死刑存废研究

摘要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又称生命刑。

死刑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宋惩罚犯罪并防卫社会的刑法手段。

人类在适用死刑的过程中,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入,在死刑被人类适用几千年之后,人们开始对它的作用和存在提出质疑。

但是对于死刑存废这个问题。

几百年的争论却没有使这一问题形成定论。

自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废除与限制死刑的适用的主张以来,人类对死刑存废的争论已有240多年的历史。

本文从死刑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史入手,由浅入深论述了死刑存废的一些基本观点。

事实表明,死刑的限制或废止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最后就中国的死刑及死刑存废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现阶段中国死刑制度的理性选择,是且只能是“有限制地保留死刑”,立法层面上的限制、司法层面上的限制以及死刑执行层面上的限制。

通过“限制”为死刑的退出铺平一条过渡道路,以便中国逐步实现废除死刑融入世界潮流。

关键词:

死刑;死刑保留论;死刑废除论;中国的死刑

ABSTRACT

Deathpenalty,awaythatdeprivesthecriminal’slifeisalsocalledcapitalpunishment.Itisakindofcruelmeansthatsentencesthecriminalstodeathbykillingtheminordertopreventthecrimestakingplaceagainandprotectthewholesocietywell.Duringtheprocessofusingpenalty,peoplehavedeepenedtheunderstandingsandmeanings.Afteritwasusedforafewthousandyears,theybegantohaveasuspicionaboutitsvalueofexistenceandeffects.Thoughithasbeendebatedforquiteafewhundredyears,whetherreservingorabolishingitstillremainsunresolved.SinceBecariafirstgaveanopiniononabolishingandlimitingthedeathpenaltyin1764,thereisacontroversyaboutabolishingorkeepingdeathpenaltythathasbeenformorethan240-yearhistory.Thearticlewillbeginwithsomebasicconceptsofdeathpenaltyanditshistoryofdevelopment.Theauthorhopestoanalyzedifferentopinionsaboutreservingorabolishingdeathpenaltyfromthesimplesttothecomplicated.Infact,penaltylimitationorabolitionisachoiceofmostcountries.AndthentheauthorwantstoanalyzethedeathpenaltyinChina.ThecurrentstageoftheChinadeathpenaltysystemoftherationalchoiceistorestrictivelyreservethedeathpenalty---Legislativelayerrestrictions;judiciallevelrestrictionsandthedeathpenaltyonthechallengesoftherestrictions.RestrictedlyreservingthedeathpenaltywillpavethesmoothwayforabolishingthedeathpenaltysothatintheendChinawillabolishdeathpenaltyandbeinharmonywiththeworldtidalcurrent.

Keywords:

Deathpenalty;Reservingthedeathpenalty;Abolishingthedeathpenalty;DeathpenaltyinChina

绪论

   二百四十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所著《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从理论上挑起死刑存废之争,引起重大的学术争议。

死刑存置论者与死刑废止论者从不同的角度抑或同一角度得出死刑应当留存或废止的结论,而且两论均有权威刑法学者的支持。

时至今日,这场延续了二百年的争议似乎还没有给人满意的结论,但是由这场争议所带来的影响却随处可看,因为这场争议给了人们一次对于死刑存废的利弊重新思考的机会。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曾有过“死刑”这种刑罚制度,截至2012年,仍有50个政权继续执行死刑,包含了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伊斯兰国家有95个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其余的国家则是已经10年以上未执行过死刑,或是仅允许在战时使用死刑。

所有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依据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第2条,禁止使用死刑。

参考维基百科http:

//zh.wikipedia.org/wiki/%E6%AD%BB%E5%88%91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颁布,其对死刑对死刑问题主要做出以下的修正。

1、减少死刑罪名。

取消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过的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

2、限制死刑的适用。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3、限制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犯罪分子的减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

此次修订对我国死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使得死刑存废的问题进一步成为中国法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这也引发了本人对死刑存废问题的思考。

死刑这种自人类野蛮时期开始的残酷刑罚方法,在当代这个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的意义何在?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的新形势下是否应该废除呢?

本文试着从死刑、死刑存废的一些基本观点入手看死刑存废的问题,最后就中国的死刑存废作了展望。

一、死刑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死刑的定义

死刑,顾名思义,就是将罪犯处死的一种刑罚,它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方法。

由于人的生命具有最为宝贵的、剥夺后不可恢复的价值,死刑成为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方法,故又被称为极刑。

参见张明楷著:

《刑法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8页。

死刑有以下六种属性:

1.内容的特定性,剥夺的是个人的生命权利;2.使用主体的特定性,是国家行使刑罚权的行为;3.法律渊源的特定性,是刑法赋予国家的剥夺个人生命的权利;4.适用程序的特殊性,死刑的判处与执行,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5.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剥夺的是犯罪人的生命;6.惩罚性,死刑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是特定的非法行为的结果。

惩罚性是死刑的本质属性。

(二)死刑的本质

死刑,人们总以为是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标准,那么究竟死刑的本质是什么呢?

死刑是刑罚最重的一种,其刑罚的目的是报应论与预防论之间最敏感的争点。

在报应者看来,刑罚目的在于给犯罪人以罪有应得的惩罚,换言之,刑罚的目的是为惩罚而惩罚,相反,预防论则将预防犯罪作为刑罚的唯一目的。

一般来讲,自古以来惩罚有五种目的:

1.报复或报应,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惩罚目的,就是同态复仇;2.赎罪,基督教的教义中把人规定为一种生而有罪的人,人的一生全部活动就是为了赎自己身上的原罪;3.威慑,也就是用刑罚吓唬犯过罪的人不要再犯,吓唬没有犯罪的人不要学坏;4.矫正,即被认为教育、劳动、感化可以改造人的改造;5.是预防犯罪,惩罚是为了防止犯罪的再次发生,以保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但是,现代社会的惩罚的目的到底是报应,还是为了预防犯罪,抑或是它们的折衷、合并,不同国家不同的人还存在观点分歧,最突出的体现就是死刑的废存问题。

就其阶级性而言,死刑的存置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1765年自贝卡利亚发表《论犯罪与刑罚》以后,旷日持久的死刑存废之争即拉开了序幕。

(三)死刑的产生与发展

死刑是人类社会应用最久的刑罚,它的存在远远早于自由刑和财产刑。

关于死刑的起源学术界的说法很多,马克思就曾经清楚地揭示了死刑与原始社会复仇制度之间的关系:

“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2页。

起初,复仇是无规则无限制的,因此造成了家族间、部族间无休止的残杀。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无限制复仇进化为同态复仇,即只允许被害人的家人向仇人复仇,并且报复的程度也须与侵害的程度相适应。

后来的“杀人者死”、“杀人者偿命”都是由此而来。

这种说法最为流行,赞成者也最多。

关于死刑究竟产生于何因何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主流观点认为,在古代中国,战争是死刑产生的本源;在古代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原始的血族复仇是死刑产生的本源。

在中国氏族社会后期,作为掠夺手段的征伐战争极为频繁,传说中的黄帝及其后裔经过52次大小征战,放取得最后胜利,也绝非后世凭空杜撰。

参见张晋藩著:

《中国法制史新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16页

二者之间存在派生与被派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既然有战争,便必然有约束军队的规范,因而存在制定具有刑法性质的军法的必要性,正所谓“师生以律”。

同时,在征战中,交战双方难免互有俘虏。

为管束俘虏,不可避免的要制定具有刑法性质的规范,以刑罚手段予以惩罚与威慑。

因此,约束军队与管束俘虏的共同需要,决定了战争派生刑罚的必然性。

战争是中国古代死刑产生的直接原因,死刑在平时之适用,只不过是对产生于战争之需的死刑的认可与沿袭。

在古代西方世界,氏族为数众多,当某一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受到外来的凌辱、伤害时,均被视为对本氏族或部落的侵犯,全体成员便对侵犯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复仇,这就是血族复仇。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说法在欧洲各种语言中都千篇一律的存在。

众多西方国家早期法律中有关刑罚的规定,无一例外的具有明显的报复或复仇色彩,这足以证明复仇是这些国家刑罚乃至死刑产生的原因。

正如马克思所说:

“死刑是往古的以血还血、同态复仇习惯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第385页

事实上,不仅在远古时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杀人偿命”都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合法”形式,但这点在西方世界表现得尤为明显。

复仇是人皆有之的本能,因个人复仇需要而产生的作为公共报复手段的刑罚,是西方世界死刑产生的本源。

死刑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存在既有个别预防效果,又有着大于消极威慑效果的积极威慑效果,起着威慑犯罪、稳定社会、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特权和统治地位等作用。

这些使得死刑的存在是一种符合作为刑罚的效益价值的一种有效刑罚方法。

并在人类几千年的刑罚历史上始终处于主刑的地位。

人类在适用死刑的过程中,对其认识也不断深化。

在死刑被人类适用几千年之后,人们开始对它的作用和存在提出质疑。

1764年,意大利伟大的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废除死刑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主张,死刑--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简单的刑罚方法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

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法律中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

二、死刑存废观点之争

(一)世界范围内死刑存废观点综述

 死刑被人们不假思索地使用了几千年,但最终还是被启蒙主义者提出了质疑。

启蒙主义者先要使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建筑在“理性”的基础上,即公正的基础上。

这必然涉及死刑问题。

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系统地论证了死刑的残酷性、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提出了“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中,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

人类可以凭借这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类呢?

”参见黄风译:

《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45页

死刑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怀疑,死刑存废之争更是从未停止过。

对待死刑的态度,世界各国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死刑存置与死刑废止的分野。

(二)废除死刑论的主要观点

废除死刑论者主要提出了如下几点论点:

1.人道主义者认为,天赋人权,人的生命只能自然结束不可以剥夺。

处以死刑与杀人同样残忍,必须禁止。

2.相对社会契约论者认为,订立契约的人们各自交出微小的权利(不包括人的生命权)组成了国家最高权利。

由于人们的生命没有交给国家,因而国家无权剥夺其社会成员的生命。

3.终身奴役刑在预防犯罪方面优于死刑。

况且死刑对诸如激情杀人、政治犯罪、欲杀人后自杀者等无法形成其内心恐惧。

因而死刑并不具有足够的预防刑罚教育的威慑力。

4.死刑一旦错误适用,便无法挽回。

5.教育刑论者认为,刑罚教育的目的在于阻止有罪者再度危害社会并制止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从而改造罪犯防卫社会,适用死刑与刑罚教育目的相悖。

6.各国宪法中均规定保护人的生命权利、却又在子法中规定可以剥夺人的生命,违背宪法精神,应予废止。

7.死刑能对公众产生恶的导向作用,助长其残酷心理,从而引发新的犯罪。

死刑由来已久,犯罪未见减少便是证明。

8.死刑无轻重差别,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

9.对罪犯适用死刑既不利于解决犯罪造成的损害赔偿,也无助于解决被害人及罪犯家属的生活困难。

参见维基百科,死刑存废,http:

//zh.wikipedia.org/wiki

(三)保留死刑论的主要观点

保留死刑论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死刑存在的合理性:

1.“杀人者偿命”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承袭的法律观念,至今仍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因此保留死刑符合公民的法律观念。

参见胡云腾著:

《死刑通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页

2.“趋利避害”是人们衡量利弊得失时的本能反映和选择,因此,死刑对可能犯罪之人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3.“绝对社会契约论者”认为,犯罪行为是犯罪者对其所参与订立的社会契约的公然违反,犯重罪而受到死刑处罚是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因而死刑是符合社会契约本意的。

4.由于社会状况复杂,难免在一定时期出现穷凶极恶的犯罪,而死刑是对付特定恶性犯罪的必要手段。

5.由于终身监禁或终身奴役刑存在浪费资财和罪犯脱逃再度危害社会两个弊端,因此不能以此代替死刑。

6.在国民性情躁动的国家,尤其是文化落后尚未开化的国家,死刑对遏制犯罪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7.现代司法制度日臻完备,误用死刑可以避免。

8.死刑条文大多同时规定选择性法定刑,法律尚有减轻处罚的规定,因而死刑适用是有伸缩性的。

9.刑罚的教育作用只对那些虽犯有罪行却仍存挽救可能性者才有意义、有必要,对敢于面对死刑以身试法的凶恶之徒适用死刑,不违背刑罚的教育功能。

10.“罪刑均衡”原理要求对罪犯所施刑罚必须足以平息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仇恨,如果没有死刑,可能导致“私人司法”的出现。

(四)“死刑存废”论争的评价

从现实情况而言,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死刑存废之论争无疑仍在继续。

不可否认,这一论争已由死刑制度和刑法本身日益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领域和方面渗透与扩进,从而成为各界人士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