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10091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8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docx

法学专业本科刑法学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

2.立法解释

3.司法解释

4.论理解释

5.限制解释

6.扩展解释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的生效方式是()。

A.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B.公布之日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施行

C.公布后人大批准后生效

D.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2.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属于下列哪种刑事法律?

()

A.刑法立法解释

B.单行刑法

C.刑法修正案

D.附属刑法

3.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这一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述的情况是()。

A.对前段的补充

B.前段的递进

C.前段的例外

D.对前段的限制

4.立法解释是()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法院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5.对于1997年刑法典第116条中的“汽车”一词,学理上往往解释为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型拖拉机,这一解释属于()。

A.历史解释

B.当然解释

C.限制解释

D.扩张解释

三、多项选择题

1.广义上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

B.单行刑法

C.附属刑法

D.刑法修正案

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主体包括()。

A.最高人民法院

B.公安部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司法部

3.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A.刑法调控范围的广泛性

B.鲜明的阶级性

C.刑法强制手段的严厉性

D.稳定性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条的规定,我国刑法的具体任务包括()。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5.我国《刑法》第99条规定:

“本法所说的以上、以下、以内,都包括本数在内。

”这属于()。

A.司法解释

B.文理解释

C.立法解释

D.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和。

2.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期。

”这是刑法的原则的内容。

3.罪刑法定原则包括法定和法定。

4.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为,。

二、判断题

1.罪刑法定原则禁止根据行为后施行的法律对行为人定罪处刑,但是行为后的法律有利于行为人的除外。

()

2.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与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矛盾的。

()

三、单项选择题

1.属于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A.从旧兼从轻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

C.罪责自负原则D.以犯罪事实为依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原则

2.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这是()。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公平原则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这体现了刑法的()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B.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

四、多选题

1.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

A.罪刑法定B.罪责刑相适应

C.罪责自负D.适用刑法平等

2.一般认为,罪刑法定主义派生的原则有()

A.排斥习惯法B.禁止有罪类推

C.禁止重法溯及既往D.排斥绝对不定期刑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具体体现在()

A.量刑上平等B.定罪上平等

C.行刑上平等D.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处罚平等

五、名词解释

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六、问答题

论述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刑法的效力范围2.刑法的空间效力

3.刑法的时间效力4.刑法的溯及力(考研)

5.保护原则6.从旧兼从轻原则(考研)

7.属地原则与属人原则8.普遍管辖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可以不予追究的是()。

(考研)

A.法定最高刑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B.法定最低刑3年以下

C.法定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D.法定最高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2.我国公民甲在A国犯下列哪些罪,无论犯罪地的法律是否处罚,都可以不予追究?

()

A.受贿罪

B.重婚罪

C.强奸罪

D.绑架罪

3.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

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考研)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6.李某因倒卖外汇于1995年9月被法院以投机倒把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修订后的刑法实施以后,李某提出申诉,理由是现行刑法无此罪名,要求改判无罪。

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考研)

A.驳回申诉,维持原判

B.释放并给予国家赔偿

C.撤销原判,改为无罪

D.考虑李某已服刑2年,改判有期徒刑2年并予释放

10.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实施犯罪,我国有条件地依法对犯罪的外国人行使管辖权,其根据的原则是()。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刑法,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新刑

法有溯及力?

()

A.行为时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认为是犯罪

B.行为时法律认为是犯罪,而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C.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旧刑法处罚较重

D.新旧刑法认为构成两罪,而新刑法认为构成一罪

2.中国()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规定,不论罪行轻重,法定刑高低,均适用我国刑法。

A.公民

B.军人

C.国家工作人员

D.公派出国人员

3.下列哪些情况属于我国领域内犯罪()。

A.行为地在我国,结果地不在我国

B.行为地和结果地都在我国

C.行为地不在我国,但结果地在我国

D.行为地和结果地都不在我国

4.对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本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但在外国已受刑罚处罚的,可以()处罚。

A.减轻

B.免除

C.从轻

D.从重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这里的“领域”,包括()。

A.领陆、领水、领空

B.我国的船舶、航空器

C.我国驻外使、领馆

D.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3.下列哪种情形可适用属地原则确立我国刑法对案件的效力?

()

A.甲为杀害乙,从韩国投放了毒药的月饼寄给住在北京市的乙,乙收到后发现糕点霉变未吃

B.德国甲在悬挂我国国旗的客轮上用刀将法国乘客刺死

C.公民甲潜入我国驻美大使馆抢劫了大量财物

D.我国的一列国际列车行驶在某国境内时,列车上的俄罗斯人甲偷了身旁美国人乙的数额较大的财物

四、问答题

1.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

2.我国刑法属地管辖的例外情况。

(考研)

3.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

(考研)

4.结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论述刑法的空间效力。

5.试述刑法溯及力的概念及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规定。

(考研)

第四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的形式概念与犯罪的实质概念

2.犯罪

3.犯罪构成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不构成犯罪

D.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2.在罪刑法定基本原则支配下,犯罪的基本法律特征是()。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3.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

A.损害了国家利益

B.危害了社会

C.违反了刑法

D.触犯了法律

4.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刑事违法性

B.严重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主观罪过性

5.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是()。

A.实质概念

B.形式概念

C.形式与实质相统—的概念

D.法律特征概念

三、多项选择题

1.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人身危险性

C.刑事违法性D.应受刑罚惩罚性

2.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

3.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

B.犯罪构成是划分罪与非罪的具体标准

C.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

D.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4.犯罪构成回答的问题是()。

A.什么是犯罪

B.成立犯罪要具备哪些法定要件

C.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

D.犯罪是怎样成立的

5.犯罪的形式概念从()方面界定犯罪。

A.刑事违法性

B.应受刑罚惩罚性

C.阶级性

D.主观恶性

6.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取决于()。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观方面

D.行为人的贫富程度

三、问答题

1.犯罪的基本特征。

2.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考研)

3.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考研)

4.学界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学说有哪些?

如何理解我国犯罪的基本特征?

5.学界关于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内容有哪些争论?

第五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客体

2.犯罪的一般客体

3.犯罪的同类客体

4.犯罪的直接客体

5.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

6.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考研)

二、单项选择题

1.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

A.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对象

B.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人或物

C.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

D.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2.建立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重要依据是()。

(考研)

A.犯罪对象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一般客体

D.犯罪的直接客体

3.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是()。

A.强奸罪

B.绑架罪

C.医疗事故罪

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4.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汽车零部件,数额不大,可能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刘某盗窃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准备出厂的汽车零部件,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

王某、刘某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

B.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不同

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犯罪对象本身性质不同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有()。

A.犯罪对象是犯罪分类的基础

B.犯罪客体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但犯罪对象则未必

C.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但犯罪对象则未必

D.犯罪对象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2.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

A.抢劫罪

B.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C.贪污罪

D.刑讯逼供罪

四、问答题

1.试论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2.论述犯罪客体的概念和分类。

3.试述理论界关于犯罪客体概念的争论

第六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客观方面

2.作为与不作为

3.危害行为

4.危害结果

5.刑法因果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

A.危害结果

B.危害行为

C.特定犯罪时间、地点

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2.下列犯罪中,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罪的是()。

A.放火罪

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遗弃罪

3.铁路扳道工因和恋人分手饮酒自醉,未能及时扳道,致使火车相撞,构成犯罪,其义务来源于()。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由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C.由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义务

D.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4.甲乙积怨较深,一日见乙被人砍伤在路边,奄奄一息,但未死亡,甲未采取任何措施而走开,后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行为构成作为犯罪

B.甲构成见危不救罪

C.甲仅违反了道德义务,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D.甲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5.下列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是()。

A.受到诱惑而实施的行为

B.人在睡梦中的动作

C.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D.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6.危害行为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

B.作为与不作为

C.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

D.实害行为与危险行为

三、多项选择题

1.甲于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众广庭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某将小孩勒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本案中乙属不纯正不作为犯

B.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

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D.乙不构成犯罪

2.以发生某种特定的现实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既遂标志的犯罪有()。

A.破坏交通设施罪

B.放火罪

C.交通肇事罪

D.破坏电力设备罪

3下列哪些犯罪是以造成某种有形的、物质性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故意杀人罪

B.抢劫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诬告陷害罪

4.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

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D.因甲不能预见乙患有心脏病,属于意外事件

5.危害结果是()。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问答题

1.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

3.如何理解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考研)

4.论述犯罪不作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考研)

5.试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考研)

6.关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刑法理论界对之存在哪些争论?

试加以评述。

第七章犯罪主体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主体

2.刑事责任年龄

3.刑事责任能力(考研)

4.限制责任能力

5.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6.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考研)

7.单位犯罪

二、单项选择题

1.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的伤害,张某的行为()。

A.构成绑架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D.不负刑事责任

2.甲醉酒驾驶自己的汽车,超速行驶导致2名行人死亡。

甲对此结果()。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放火行为的,()。

A.构成放火罪,但不负刑事责任

B.构成放火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

C.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D.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

4.对于单位犯罪()。

A.以单罚制为原则,双罚制例外

B.以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

C.一律实行单罚制

D.一律实行双罚制

5.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

A.伪证罪B.诬告陷害罪

C.贪污罪D.非法拘禁罪

7.甲于1984年3月5日出生,到()才算已满14周岁。

A.1998年3月4日B.1998年3月5日

C.1998年3月6日D.1997年3月5日

8.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务计1500元。

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司考)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9.某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

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公司老板打成重伤,在群众抓捕他时,某甲因惊恐而精神病发作。

则某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司考)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死亡

B.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2.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原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

现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

()(司考)

A.追究刑事责任

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

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

3.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是指()。

A.实足年龄(即周岁)

B.从过生日的当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C.从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D.以公历为计算的标准

4.下列属于不真正身份犯的是()。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诬告陷害罪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报复陷害罪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重婚罪

5.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理有以下特殊规定()。

A.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可以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C.不满14岁的人犯罪一律不负刑事责任

D.因不满16岁不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6.下列哪种犯罪是特殊主体的犯罪?

()

A.强奸罪

B.传播性病罪

C.医疗事故罪

D.滥用职权罪

四、问答题

1.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2.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

如何理解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关系?

3.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考研)

4.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

5.试论单位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其处罚原则。

(考研)

6.试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及刑事责任年龄的把握问题。

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主观方面

2.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考研)

3.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考研)

4.意外事件

5.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

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

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

()(司考)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2.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周围私拉电网。

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亡。

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司考)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3.甲贩运鸦片,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的把守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考研)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4.某甲患有梦游症。

一天夜里在梦游时将同宿舍里的某乙杀死,某甲早上后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

此案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罪

B.过时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无意识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5.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

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

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过失

D.过于自信过失

6.犯罪的目的存在于()之中。

A.故意犯罪B.直接故意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D.过失犯罪

7.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包括()。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三、多项选择题

1.赵某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儿子,认为自己是大义灭亲。

其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正当防卫

C.构成故意杀人罪

D.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2.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A.假想的犯罪

B.假想的不犯罪

C.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罪名上和刑罚轻重上的误解

D.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误解

3.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构成故意伤害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对其父构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4.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突然其三岁幼子抢要母亲的饭吃。

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B.甲对妻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C.甲对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D.甲对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5.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考研)

A.法律的认识错误

B.不构成犯罪

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

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

6.犯罪故意的特征可作如下表述()。

A.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希望这一结果发生

B.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希望这一结果发生

C.明知危害结果可能发生,放任这一结果发生

D.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放任这一结果发生

7.司机甲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去控制,于是车冲向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30余小时,甲某的行为是()。

A.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

B.不负刑事责任

C.意外事件

D.交通肇事罪

4.吴某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领导将其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当作校长杀死,吴某该行为应属于()

A.行为对象错误

B.故意杀人既遂

C.故意杀人未遂

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5.某种行为在刑法上不认为是犯罪,但行为人由于误解法律认为是犯罪,此种认识错误()。

A.不构成犯罪

B.过失犯罪

C.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D.属于法律认识错误

四、问答题

1.我国刑法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考研)

2.间接故意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