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6668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docx

中考物理考点己整理好

中考物理考点(必记)

中考试题内容比例:

声、光、热:

约28%运动、力和功:

约32%

电和磁:

约20%物质、能量和能源:

约20%

第一部分声、光、热(占28%)

1、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

在15。

C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3)音色:

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2、光现象

1.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

镜面

6.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2)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8.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9.色散: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透明物体的顏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10、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12、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3、凸透镜成像:

(1)

(2)(3)

FF (1/) (2/)

f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v>2f)。

如投影仪。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如放大镜。

物距(u)

像距(v)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u>2f

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不能成像

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14、光路图:

空气空气空气

水水水

15.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16.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      ,    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来自物体的光以晶状体成像于    上,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    ,产生    。

17.人的眼睛有暂时的记忆力,在外界景物突然消失后,视神以对它的映像还会延续0.1s,这种特征叫做      。

18.常见的视力缺陷有   和    ,这都是由于眼睛的调节功能降低,不能使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    上所引起的。

近视眼看不清    的景物,是由于像落在视网膜的   。

远视眼看不清    的物体,是由于像落在视网膜的   。

19.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是    。

它的作用是:

                       。

20.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是    。

它的作用是:

                       。

21.近视或远视程度越严重,所需配戴眼镜的度数   。

度数越大的镜片,        的本领越大。

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等于镜片焦距(以  为单位)的    。

焦距为0.4m透镜的度数为   度。

22.用眼时最适宜的、不致引起眼睛过度疲劳的距离大约是   cm.这个距离叫     。

3、热学

1.温度:

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4.温度的测量标准叫温标。

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5.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6.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7.温度计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8.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9.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10.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1.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熔化凝固℃

t

t

(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

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2.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3.蒸发:

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4.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3)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16.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汽”、雾、等)

17.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8.水的循环,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9、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0、分子运动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是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内能:

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的总和。

物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内能也称热能,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称为热运动。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可以为零,内能始终不为零。

21、热量(Q):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22.燃烧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燃烧值。

单位是:

焦耳/千克。

23.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

焦耳;q是燃烧值,单位是:

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

千克。

24.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5.比热容是物质的又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容就相同。

26.比热容的单位是:

焦耳/(千克·℃),读作: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27.水的比热容是:

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28.热量的计算:

1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

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2Q放=cm(t0-t)=cm△t降

29.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

30.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1.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32.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33.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34.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35.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

焦耳。

36.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7、热传递:

是指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部分传到另一部分的过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单位是焦(J)。

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38、热平衡方程:

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物体相同时为止,即达到热平衡,在此过程中若没有(或忽略)内能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

Q吸=Q放。

39、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会从一种形式

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40、热机效率:

41、热机的工作原理和热机与社会发展:

(1)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化学能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成内能能。

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4次,曲轴转动2圈,对外做功1次。

(3)在热机中,用来做有用功功的那部分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烧所获得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

(大于、小于)

知识版块说明:

声现象

1、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固>V液>V气

3、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

热学

第二部分运动、力和功(占32%)

1、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可以选静止和运运的物体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懂得:

时间的测量(表,学会秒表的读数),长度的测量(刻度尺),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5.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6.速度:

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

,速度的主单位是:

米/秒。

1米/秒=3.6千米/小时

7.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直线运动。

8.

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9.根

可求路程:

和时间:

10、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1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3、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

牛),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14、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是测力计的一种)

1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16、弹簧秤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校零;

(2)认清分度值和测量范围;(3)弹簧伸长的方向要与被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4)完成上述三步后,即可用弹簧秤来测力了,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17、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8、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的画法:

可采用“一画点,二定标度,三画箭头标大小”的方法。

(1)“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这个点一般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2)“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要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

(3)“三画箭头标大小”是说在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再在箭头附近标上“多少牛顿”。

10.重力: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5.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1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17、二力平衡: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

18、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19、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20、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可概括为:

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四者缺一不可。

21、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2、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23、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合方向与两力相同。

合方向与大力F1相同

24、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2、压强与浮力

1.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

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作用点:

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

,式中p的单位是:

帕斯卡,简称:

帕,1Pa=1N/m2,压力F单位是:

N;受力面积S单位是:

m2

3.压强公式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2)F不变,S↓(3)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6.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

,(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8.据液体压强公式: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这就是连通器的原理。

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

10.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3.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

14.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15、1标准大气压:

等于76厘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16.沸点与气压关系: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7.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抽水机至多可把水抽到10.3m高。

3、浮力

1.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

(开始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

(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法二:

(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

下沉;

(2)

<

上浮(3)

=

悬浮。

(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秤量法:

F浮=G-F拉(G是物体受到重力,F拉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

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密度计:

是物体漂浮条件的一个应用。

它的刻度特点:

上大下小。

(2)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

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轮船:

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8、流体压强与流流速的关系: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了解飞机上升的原理,火车、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注意事项,在海上小船和大船行驶时注意事项

4、简单机械功和能

1.杠杆: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L1>L2,平衡时F1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铁匠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

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

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

天平)

5.定滑轮特点: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G/n 

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9.功的计算:

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

10.功的公式:

W=Fs;单位:

W→焦(J);F→牛顿(N);s→米(m)。

(1焦=1牛·米).

11.功率(P):

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

单位:

P→瓦特(w);W→焦(J);

t→秒(s)。

(1瓦=1焦/秒(1J/S)。

1千瓦=1000瓦)

12.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3.有用功:

对人们有利用价值的功,记作W有用

用滑轮组提升时:

W有用=Gh;

用滑轮组平拉物体时:

W总功=fs

总功:

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记作W总;W总=Fs

额外功:

对人们无用又不得不做的功,记作W额外。

三者间的关系:

W有用+W额外=W总

14.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所以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则机械效率总小于1。

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_增大物重和减小绳与滑轮的摩擦

15、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拉力F、钩码重G、钩码上升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测量的器材: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16、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7、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