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68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材料力学题库及答案共29页.doc

课程名称:

《材料力学》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判断题(共266小题)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受力后变形与破坏的规律。

(A)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内力只能是力。

(B)

3、若物体各点均无位移,则该物体必定无变形。

(A)

4、截面法是分析应力的基本方法。

(B )

5、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刚度。

(B)

6、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强度。

(B)

7、构件在原有几何形状下保持平衡的能力,称为构件的稳定性。

(A)

8、连续性假设,是对变形固体所作的基本假设之一。

(A)

9、材料沿不同方向呈现不同的力学性能,这一性质称为各向同性。

(B)

10、材料力学只研究处于完全弹性变形的构件。

(A)

11、长度远大于横向尺寸的构件,称为杆件。

(A)

12、研究构件的内力,通常采用实验法。

(B)

13、求内力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截-取-代-平”四个字。

(A)

14、1MPa=109Pa=1KN/mm2。

(B)

15、轴向拉压时45º斜截面上切应力为最大,其值为横截面上正应力的一半(A)

16、杆件在拉伸时,纵向缩短,ε<0。

(B)

17、杆件在压缩时,纵向缩短,ε<0;横向增大,ε'>0。

(A)

18、σb是衡量材料强度的重要指标。

(A)

19、δ=7%的材料是塑性材料。

(A)

20、塑性材料的极限应力为其屈服点应力。

(A)

21、“许用应力”为允许达到的最大工作应力。

(A)

22、“静不定系统”中一定存在“多余约束力”。

(A)

23、用脆性材料制成的杆件,应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A)

24、进行挤压计算时,圆柱面挤压面面积取为实际接触面的正投影面面积。

(A)

25、冲床冲剪工件,属于利用“剪切破坏”问题。

(A)

26、同一件上有两个剪切面的剪切称为单剪切。

(B)

27、等直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只存在切应力。

(A)

28、圆轴扭转时,最大切应力发生在截面中心处。

(B)

29、在截面面积相等的条件下,空心圆轴的抗扭能力比实心圆轴大。

(A)

30、使杆件产生轴向拉压变形的外力必须是一对沿杆件轴线的集中力。

(B)

31、轴力越大,杆件越容易被拉断,因此轴力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杆件的强度。

(B)

32、内力是指物体受力后其内部产生的附加相互作用力。

(A)

33、同一截面上,σ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B)

34、杆件某个横截面上,若轴力不为零,则各点的正应力均不为零。

(B)

35、δ、y值越大,说明材料的塑性越大。

(A)

36、研究杆件的应力与变形时,力可按力线平移定理进行移动。

(B)

37、杆件伸长后,横向会缩短,这是因为杆有横向应力存在。

(B)

38、线应变e的单位是长度。

(B)

39、轴向拉伸时,横截面上正应力与纵向线应变成正比。

(B)

40、在工程中,通常取截面上的平均剪应力作为联接件的名义剪应力。

(A)

41、剪切工程计算中,剪切强度极限是真实应力。

(B)

42、轴向压缩应力s与挤压应力都是截面上的真实应力。

(B)

43、轴向拉压时外力或外力的合力是作用于杆件轴线上的。

(A)

44、应力越大,杆件越容易被拉断,因此应力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杆件的强度。

(A)

45、图所示沿杆轴线作用着三个集中力,其m-m截面上的轴力为N=-F。

(A)

46、在轴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拉杆的长度,则拉杆的纵向伸长量发生变化,而拉杆的纵向线应变不发生变化。

(A)

47、轴力是指杆件沿轴线方向的分布力系的合力。

(A)

48、轴力越大,杆件越容易被拉断,因此轴力的大小可以用来判断杆件的强度。

(B)

49、两根等长的轴向拉杆,截面面积相同,截面形状和材料不同,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它们相对应的截面上的内力不同(B)。

50、如图所示,杆件受力P作用,分别用N1、N2、N3表示截面I-I、II-II、III-III上的轴力,则有:

轴力N1>N2>N3(B)。

51、如图所示,杆件受力P作用,分别用σ1、σ2、σ3表示截面I-I、II-II、III-III上的正应力,则有:

正应力σ1>σ2>σ3(B)。

52、A、B两杆的材料、横截面面积和载荷p均相同,但LA>LB,所以△LA>△LB(两杆均处于弹性范围内),因此有εA>εB。

(B)

53、因E=σ/ε,因而当ε一定时,E随σ的增大而提高。

(B)

54、已知碳钢的比例极限σp=200MPa,弹性模量E=200Pa,现有一碳钢试件,测得其纵向线应变ε=0.002,则由虎克定律得其应力σ=Eε=200×10×0.002=400MPa。

(B)

55、塑性材料的极限应力取强度极限,脆性材料的极限应力也取强度极限。

(B)

56、一等直拉杆在两端承受拉力作用,若其一半段为钢,另一半段为铝,则两段的应力相同,变形相同。

(B)

57、一圆截面轴向拉杆,若其直径增加一倍,则抗拉强度和刚度均是原来的2倍。

(B)

58、铸铁的许用应力与杆件的受力状态(指拉伸或压缩)有关。

(A)

59、由变形公式ΔL=即E=可知,弹性模量E与杆长正比,与横截面面积成反比。

(B)

60、一拉伸杆件,弹性模量E=200GPa.比例极限σp=200MPa.今测得其轴向线应变ε=0.0015,则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σ=Eε=300MPa。

(B)

61、拉伸杆,正应力最大的截面和剪应力最大截面分别是横截面和45°斜截面。

(A)

62、正负号规定中,轴力的拉力为正,压力为负,而斜截面上的剪应力的绕截面顺时针转为正,反之为负。

(A)

63、铸铁的强度指标为屈服极限。

(B)

64、工程上通常把延伸率δ<5%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A)

65、试件进入屈服阶段后,表面会沿τmax所在面出现滑移线。

(A)

66、低碳钢的许用应力[σ]=σb/n。

(B)

67、材料的许用应力是保证构件安全工作的最高工作应力。

(A)

68、低碳钢的抗拉能力远高于抗压能力。

(B)

69、在应力不超过屈服极限时,应力应变成正比例关系。

(B)

70、脆性材料的特点为:

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极限相同(B)。

71、在工程中,根据断裂时塑性变形的大小,通常把δ<5%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A)

72、对连接件进行强度计算时,应进行剪切强度计算,同时还要进行抗拉强度计算。

(B)

73、穿过水平放置的平板上的圆孔,在其下端受有一拉力F,该插销的剪切面积和挤压面积分别等于πdh,。

(A)

74、图示连接件,插销剪切面上的剪应力为τ=。

(A)

75、现有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杆1选用铸铁,杆2选用低碳钢。

(A )

76、现有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杆①选用低碳钢,杆②选用铸铁。

(B )

77、图示两块钢块用四个铆钉对接,铆钉直径d相同,铆钉剪切面上剪应力大小为。

( B )

78、工程中承受扭转的圆轴,既要满足强度的要求,又要限制单位长度扭转角的最大值。

(A)

79、当单元体的对应面上同时存在切应力和正应力时,切应力互等定理失效。

(B)

80、当截面上的切应力超过比例极限时,圆轴扭转变形公式仍适用。

(B)

81、在单元体两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剪应力的大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B)

82、扭转剪应力公式可以适用于任意截面形状的轴。

(B)

83、受扭转的圆轴,最大剪应力只出现在横截面上。

(B)

84、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B)

85、剪应力的计算公式τ=适用于任何受扭构件。

(B)

86、圆轴的最大扭转剪应力τmax必发生在扭矩最大截面上。

(B)

87、相对扭转角的计算公式φ=适用于任何受扭构件。

( B)

88、空心圆轴的内.外径分别为d和D,则其抗扭截面y数为。

(B)

89、若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大一倍,则最大扭转剪应力将下降为原来的1/16。

(B)

90、一实心圆轴直径为d,受力如图所示,轴内最大剪应力为τmax=。

(A)

91、轴扭转时,同一截面上各点的剪应力大小全相同。

(B)

92、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同一圆周上各点的剪应力大小全相同。

(A)

93、实心轴和空心轴的外径和长度相同时,抗扭截面模量大的是实心轴。

(A)

94、弯曲变形梁,其外力、外力偶作用在梁的纵向对称面内,梁产生对称弯曲。

(A)

95、为了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只能通过增加梁的支撑的办法来实现。

(B)

96、使微段梁弯曲变形凹向上的弯矩为正。

(A)

97、使微段梁有作顺时针方向转动趋势的剪力为正。

(A)

98、根据剪力图和弯矩图,可以初步判断梁的危险截面位置。

(A)

99、按力学等效原则,将梁上的集中力平移不会改变梁的内力分布。

(B)

100、当计算梁的某截面上的剪力时,截面保留一侧的横向外力向上时为正,向下时为负。

(B)

101、当计算梁的某截面上的弯矩时,截面保留一侧的横向外力对截面形心取的矩一定为正。

(B)

102、梁端铰支座处无集中力偶作用,该端的铰支座处的弯矩必为零。

(A)

103、分布载荷q(x)向上为负,向下为正。

(B)

104、最大弯矩或最小弯矩必定发生在集中力偶处。

(B)

105、简支梁的支座上作用集中力偶M,当跨长L改变时,梁内最大剪力发生改变,而最大弯矩不改变。

(A)

106、剪力图上斜直线部分一定有分布载荷作用。

(A)

107、若集中力作用处,剪力有突变,则说明该处的弯矩值也有突变。

(B)

108、如图1截面上,弯矩M和剪力Q的符号是:

M为正,Q为负。

( B)

109、在集中力作用的截面处,FS图有突变,M连续但不光滑。

( A )

110、梁在集中力偶作用截面处,M图有突变,FS图无变化。

( A )

111、梁在某截面处,若剪力FS=0,则该截面的M值一定为零值。

( B )

112、在梁的某一段上,若无载荷q作用,则该梁段上的剪力为常数。

( A )

113、梁的内力图通常与横截面面积有关。

( B )

114、应用理论力学中的力线平移定理,将梁的横向集中力左右平移时,梁的FS图,M图都不变。

( B )

115、将梁上集中力偶左右平移时,梁的FS图不变,M图变化。

( A )

116、图所示简支梁跨中截面上的内力为M≠0,剪力Q=0。

( B )

117、梁的剪力图如图所示,则梁的BC段有均布荷载,AB段没有。

(A)

118、如图所示作用于B处的集中力大小为6KN,方向向上。

(B)

119、右端固定的悬臂梁,长为4m,M图如图示,则在x=2m处,既有集中力又有集中力偶。

(A)

120、右端固定的悬臂梁,长为4m,M图如图示,则在x=2m处的集中力偶大小为6KN·m,转向为顺时针。

(B)

121、如图所示梁中,AB跨间剪力为零。

(B)

122、中性轴是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A)

123、梁任意截面上的剪力,在数值上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的代数和。

(A)

124、弯矩图表示梁的各横截面上弯矩沿轴线变化的情况,是分析梁的危险截面的依据之一。

(A)

125、梁上某段无载荷q作用,即q=0,此段剪力图为平行x的直线;弯矩图也为平行x轴的直线。

( B )

126、梁上某段有均布载荷作用,即q=常数,故剪力图为斜直线;弯矩图为二次抛物线。

(A )

127、极值弯矩一定是梁上最大的弯矩。

(B)

128、最大弯矩Mmax只可能发生在集中力F作用处,因此只需校核此截面强度是否满足梁的强度条件。

(B)

129、截面积相等,抗弯截面模量必相等,截面积不等,抗弯截面模量必不相等。

(B)

130、大多数梁都只进行弯曲正应力强度核算,而不作弯曲剪应力核算,这是因为它们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存在。

(B)

131、对弯曲变形梁,最大挠度发生处必定是最大转角发生处。

(B)

132、两根不同材料制成的梁,若截面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长度及受力情况也相同,那么对此两根梁弯曲变形有关量值,有如下判断:

最大正应力相同。

(A)

133、取不同的坐标系时,弯曲内力的符号情况是M不同,FS相同。

(A )

134、纯弯曲梁段,横截面上仅有正应力。

(A)

135、分析研究弯曲变形,要利用平面假设、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假设。

(A)

136、弯曲截面系数仅与截面形状和尺寸有关,与材料种类无关。

(A)

137、圆形截面梁,不如相同截面面积的正方形截面梁承载能力强。

(A)

138、梁的上、下边缘处切应力最大,正应力最小。

(B)

139、梁的跨度较短时应当进行切应力校核。

(A)

140、梁在纯弯曲时,变形后横截面保持为平面,且其形状、大小均保持不变。

(B)

141、图示梁的横截面,其抗弯截面系数和惯性矩分别为以下两式:

(B)。

142、梁在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最大剪应力一定发生在截面的中性轴上。

(A)

143、设梁的横截面为正方形,为增加抗弯截面系数,提高梁的强度,应使中性轴通过正方形的对角线。

(B)

144、在均质材料的等截面梁中,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必出现在弯矩值M最大的截面上。

(A)

145、对于等截面梁,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在数值上必定相等。

(B)

146、对于矩形截面的梁,出现最大正应力的点上,剪应力必为零。

(A)

147、弯曲应力公式适用于任何截面的梁。

(A)

148、在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中,为梁截面对于形心轴的惯性矩。

(A)

149、一悬臂梁及其T形截面如图示,其中c为截面形心,该截面的中性轴,最大拉应力在上边缘处。

(B)

150、T形截面梁受矩为负值,图示应力分布图完全正确。

(B)

151、匀质材料的等截面梁上,最大正应力∣σ∣max必出现在弯矩M最大的截面上。

(A)

152、对于等截面梁,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在数值上必定相等。

(B)

153、对于正形截面的梁,出现最大正应力的点上,剪应力必为零。

(A)

154、矩形截面梁发生剪切弯曲时,其横截面的中性轴处,σ=0,τ最大。

(A)

155、T形梁在发生剪切弯曲时,其横截面上的σmax发生在中性轴上,τmax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处。

(B)

156、图所示倒T形截面外伸梁的最大拉应力发生在A截面处。

(B)

157、T截面铸铁梁,当梁为纯弯曲时,其放置形式最合理的方式是(A)

158、大多数梁都只进行弯曲正应力强度校核,而不作弯曲剪应力校核,这是因为它们横截面上只有切应力存在。

(B)

159、梁弯曲时最合理的截面形状,是在横截面积相同条件下,获得值最大的截面形状。

(A)

160、矩形截面梁,若其截面高度和宽度都增加一倍,则其强度提高到原来的16倍。

(B)

161、梁弯曲变形后,最大转角和最大挠度是同一截面。

(B)

162、图示悬臂梁,其最大挠度处,必定是最大转角发生处。

(B)

163、不同材料制成的梁,若截面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长度及受力情况也相同,那么对此两根梁弯曲变形时,它们的最大挠度值相同。

(B)

164、EI是梁的抗弯刚度,提高它的最有效,最合理的方法是改用更好的材料。

(B)

165、中性层纤维的拉伸及压缩应变都为零(A)。

166、梁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适用于横力弯曲细长梁(l/h>5)(A)。

167、梁的纯弯曲强度校核,只校核梁横截面最大弯矩处就可以了(B)。

168、对平面弯曲梁来说,梁横截面上下边缘处各点的切应力为零(A)。

169、对平面弯曲梁来说,梁横截面上下边缘处处于单向拉伸或单向压缩状态(A)。

170、严格而言,梁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公式不适用于木梁(A)。

171、梁的纯弯曲强度校核,一般应当校核梁横截面最大弯矩处和截面积最小截面处(A)。

172、梁纯弯曲时,强度不足截面一定是横截面积最小截面(B)。

173、梁纯弯曲时,强度不足截面一定是弯矩最大横截面(B)。

174、一般情况下,细长梁横力弯曲时,梁强度计算可以忽略剪力产生的切应力影响(A)。

175、矩形截面梁横力弯曲时,最大切应力所在位置正应力为零(A)。

176、短梁横力弯曲强度计算时,先按照切应力强度条件设计截面尺寸,而后按照弯曲正应力强度校核(B )。

177、梁的挠曲线方程是连续或者分段连续方程(A)。

178、梁弯曲后,梁某点的曲率半径和该点所在横截面位置无关(B)。

179、梁上有两个载荷,梁的变形和两个载荷加载次序无关(A)。

180、梁上均布载荷使梁产生的变形是载荷的二次函数(B)。

181、梁的刚度不足一定不会发生在支座处(B)。

182、从梁横截面切应力分布情况看,梁材料应当尽量远离中性轴(B)。

183、保持矩形截面梁的面积不变,增加梁宽度可以提高梁的强度(B)。

184、对同一截面,T型截面梁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相等(B)。

185、简支梁中部受有向下的集中载荷,对于脆性材料而言,正T型截面比倒T型截面合理(B)。

186、当梁比较长时,切应力是决定梁是否破坏的主要因素,正应力是次要因素( B)。

187、梁弯曲时,横截面上有弯矩和剪力同时作用时,称为剪切弯曲(A )。

188、梁弯曲变形中的中性轴一定通过横截面的形心( A )。

189、梁弯曲变形中,称为惯性矩,称为横截面对中性轴z的抗弯截面系数(  B)。

190、对纯梁弯曲问题而言,梁强度不足一定发生在距中性轴最远处(A )。

191、在所有平行轴当中,通过形心轴的惯性矩最小( A)。

192、一般情况下,脆性材料的许用拉伸应力和许用压缩应力相同( B )。

193、矩形截面梁横力弯曲时,最大切应力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B)。

194、一般情况下,梁弯曲变形时,梁轴线会弯曲成一条不光滑的连续曲线( B )。

195、一般情况下,梁的挠度和转角都要求不超过许用值( A )。

196、挠度的二次微分近似和横截面抗弯刚度成正比( B )。

197、梁某截面弯矩和抗弯刚度之比是该截面挠度的二次微分(A )。

198、对脆性材料构件的强度校核,应当对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都进行校核( A)。

199、图(a)、(b)中,m-m截面上的中性轴分别为通过截面形心的水平轴与铅垂轴。

( A)

200、图所示脆性材料⊥形截面外伸梁,若进行正应力强度校核,应校核D.B点下边缘。

(B )

201、在铰支座处,挠度和转角均等于零。

(B)

202、选择具有较小惯性距的截面形状,能有效地提高梁的强度和刚度。

(B)

203、在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工字型截面的惯性矩比圆形截面的惯性距要大。

(A)

204、两根不同材料制成的梁,若截面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长度及受力情况也相同,那么对此两根梁弯曲变形有关量值,有如下判断:

最大挠度值相同。

(B)

205、两根不同材料制成的梁,若截面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长度及受力情况也相同,那么对此两根梁弯曲变形有关量值,有如下判断:

最大转角值不同。

(A)

206、两根不同材料制成的梁,若截面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长度及受力情况也相同,那么对此两根梁弯曲变形有关量值,有如下判断:

最大剪应力值不同。

(B)

207、两根不同材料制成的梁,若截面尺寸和形状完全相同,长度及受力情况也相同,那么对此两根梁弯曲变形有关量值,有如下判断:

强度相同。

(B)

208、两根材料、截面形状及尺寸均不同的等跨简支梁,受相同的载荷作用,则两梁的反力与内力相同。

(B)

209、梁内最大剪力的作用面上必有最大弯矩。

(B)

210、梁内最大弯矩的作用面上剪力必为零。

(B)

211、梁内弯矩为零的横截面其挠度也为零。

( B)

212、梁的最大挠度处横截面转角一定等于零。

( B)

213、绘制挠曲线的大致形状,既要根据梁的弯矩图,也要考虑梁的支承条件。

(A )

214、构件的应力除了与点的位置有关外,还与通过该点的截面的方位有关。

(A)

215、主应力的排列顺序是:

σ1〈σ2〈σ3。

(B)。

216、分析平面应力状态可采用应力圆法。

(A)

217、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切应力值为最大与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