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7251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备考必修一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一、战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1、理论:

法家思想2、实践:

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

二、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基本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的传说。

秦王嬴政将三皇五帝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

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制

①由来:

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

②内容:

郡:

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

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

乡、里、亭:

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及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③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4、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选拔主要是军功;

考核是殿最制。

5、秦律:

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秦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①经济:

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挟书令;

③军事:

征百越、击匈奴;

筑长城;

④交通:

修驰道,直道,开人工渠道(灵渠)。

第3节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一)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内外朝制度)

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③设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2、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

(萌芽于魏晋,形成于隋唐)

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影响: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北宋:

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制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④设枢密院掌军政(调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分割宰相军权。

▲作用: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一省二院制)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关

③宣政院:

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后期宰相权力过大,导致权贵专权、政治混乱。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1)废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正式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2)设内阁:

①背景:

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却导致丛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②过程: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③地位: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④影响: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6、清朝:

(1)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

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3)雍正:

军机处(皇权到达顶峰)

①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特点: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③影响:

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演变特点

1、始终穿插着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皇权至上。

3、通过分权以削弱相权是最主要的方式。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一)演变历程

1、汉朝:

①汉初:

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中央。

②汉武帝:

采用推恩令削藩,实行郡、县两级制,建立刺史制,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监察。

③东汉:

州“刺史”改为“州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2、唐朝:

州郡制,唐末藩镇割据。

3、五代十国实质:

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

4、宋代: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收精兵:

将地方部队中精壮士兵编入禁军,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

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节度使权力;

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派文臣任州郡长官。

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目的: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

5、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1、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实力削弱,最终地方完全的控制地方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世官制:

夏,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

2、军功爵制:

战国至汉初,按军功授爵。

3、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察举制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4、征辟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汉代选官制度之一。

5、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6、科举制:

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

a.扩大官吏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

b.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d.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制度原则极具合理性,影响古今中外。

e.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强化中央集权。

局限性:

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束缚了人们思想,压抑了创造性,不利于人才选拔。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走向僵化,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四、监察制度的演变:

1.监察制度

(1)原因: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2)表现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需要有制度来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

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

b.宋代谏院等等。

3.评价:

(1)消极:

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

在整顿吏治,打击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

1、专制主义:

与民主相对,是一种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

2、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主义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二、产生原因:

1、经济根源:

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抵御外敌和抗击灾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2、政治根源:

地主阶级需要强大政权维护自身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思想根源:

法家思想(韩非子)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

三、演变过程:

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

演变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四、特点:

权力的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始终穿插着两对矛盾。

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始终;

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维护政权。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

实行人治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始终。

五、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

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1、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经济上:

能有效地组织力量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上:

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④文化上: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影响:

(主要是明清以后)

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影响办事效率;

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上:

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

第二单元西方古代政治文明

第1节古希腊文明

一、古希腊文明发展历程:

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古典文明

1、爱琴文明:

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①克里特文明:

(BC2000-BC1700),又称“米诺斯文明”。

标志:

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迈锡尼文明:

(BC1400—BC12世纪)特点:

新的君主国兴起,王宫,陵墓和泥版文书,好战尚武。

2、黑暗时代:

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也称荷马时代。

3、古典时代:

城邦文明时期。

①城邦:

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居民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

地理环境:

多山、多地、多岛屿、多港湾,少地、少平原,适宜航海,不宜农耕。

③殖民扩张:

A原因:

初期——人地矛盾,为生存;

后期——追求经济利益。

B影响:

解决土地问题;

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

吸收东方先进文化;

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基。

④城邦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自治权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

⑤公民界定:

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⑥政体类型:

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划分标准:

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与政治权利的大小。

二、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①地理: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希腊形成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②经济:

以工商、航海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民主的经济基础,富有开拓、冒险精神)。

③政治:

小国寡民且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

④文化:

人文思想活跃,文化环境宽松自由。

2、雅典政体的演变: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①君主制:

文明社会初期,建立君主制。

②贵族制:

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③走上民主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④确立民主制度:

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陶片放逐法)

⑤民主全面繁荣: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4、雅典民主政体特征的体现:

机构体现和制度体现。

①机构体现:

机构

产生方式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大会

全体公

民参加

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

抽签产生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监督官员执行大会决议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民众法庭

负责各种诉讼

日常司法机关

行政和军事机关

选举产生

分管具体事务

②制度体现:

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

5、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

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民主有利于决策正确,修正错误,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促进文化发展)。

1它是一种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范围狭小,只适用于成年男性公民。

2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

3过分强调机会均等,忽视参政者能力,易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误用。

第2节古罗马文明

一、古罗马政制

1、君主制:

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贵族共和制A、执政官;

B、元老院;

C、公民大会;

D、平民保民官。

3、帝制

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

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

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古罗马法律

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2、历程:

起源阶段: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制定: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下,先后编订,陈列于罗马广场。

(2)内容:

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是习惯法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影响:

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受成文法束缚,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

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发展阶段: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完善阶段:

《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

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需要整理;

查士丁尼积极革新内政。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重视证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陪审制度、保护人制度、不告不理等。

4、影响:

①维系帝国:

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罗马统治。

②影响后世:

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

重点阐释:

影响罗马法发展演变的因素:

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奴隶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自由民的大量涌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历史传统:

《大宪章》——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2、政治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过:

①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②1688年,“光荣革命”。

3、确立标志:

《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国王权利。

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从此长期稳定发展。

4、继续发展:

责任内阁制形成

内阁:

原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指决议国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形成:

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

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5、英君主立宪特征:

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为元首,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对议会负责;

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与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6、议会改革(1832年)

使更多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1、国家独立:

1775——1783年独立战争

2、体制选择:

邦联——联邦

美国1787年宪法

⑴背景:

美国诞生后,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⑵制定: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⑶原则:

A、联邦制原则:

联邦政府拥有主权权力;

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

联邦政府拥有宪法有限权力。

B、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

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美国总统制的特点:

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不对工会负责,直接向选民负责。

⑷评价

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美国社会发展。

局限性:

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3、维护统一

①背景:

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②完善:

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③影响:

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4、两党政治

①形成:

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②地位:

美国分权制衡体制重要组成部分。

③战场:

政治选举。

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初创共和:

法国大革命过程中,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曲折共和:

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权频繁更迭,政体反复变换。

3、确立共和:

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行政权:

①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

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总统可解散任期未满的众议院。

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的命令需经内阁部长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④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立法权:

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合称国民议会)行使。

4、巩固共和:

共和派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四.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

①原因:

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结束封建割据,完成德意志民族统一,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2、德意志帝国:

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①性质: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对皇帝负责。

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②特点:

实际上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积极:

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消极:

专制色彩浓厚,军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