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4425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7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轮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结合选一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

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官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禹—桀都:

阳城今河南登封,统治中心在豫西、晋南)

商: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决策。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都:

亳今河南郑州,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在河南安阳)

西周分封制

背景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性质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

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

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后期…

局限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

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

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

目的

根本:

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

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

利:

⑴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⑵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⑶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

⑴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⑵缺乏反抗精神,⑶重男轻女现象严重,⑷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⑸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⑹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问题补充: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②有很强的专制性;

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

⑴金属器具的使用;

⑵贫富分化的产生;

⑶文字的成熟;

⑷城的出现;

⑸礼制的初步形成。

4.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易混知识清单】

1.简要指明中国古代的“大同时代”和“小康时代”的含义。

“大同”时代(“天下为公”即公有):

是指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

“小康”时代(“天下为家”即私有):

是指私有财产已经发达的早期国家诞生时期。

2.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

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典章制度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的礼节仪式。

乐:

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着礼的进行。

礼可以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礼、乐的结合不仅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

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

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4.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

 

考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结合商鞅变法复习)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1)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因、影响)

原因:

①商鞅变法,国富兵强;②连年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战略战术得当,远交近攻;④嬴政个人出色的才能。

影响: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形成。

2)开疆拓土:

①北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设九原郡;

②南平岭南,开凿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运送兵员和军需物资),设南海、象郡、桂林;(首次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③西定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措施

中央

确立皇帝制度

由来

“三皇五帝”

目的

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是虚职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

1、以皇权为中心,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2、家天下。

本质

君主专制

作用影响

1、有利于巩固统一,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

1、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问题探究:

1.在郡县制的理解上往往有以下三点误区:

①误以为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出现于秦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②误以为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其实是对分封制的否定。

③误以为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其实应是郡县制的建立

2.郡县制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九卿及各自职能(教材P7):

中尉、将作少府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国家之礼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

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负责宫廷舆马;

少府,负责皇宫财政;廷尉,负责司法;

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

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4.西汉初的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1)郡国并行制;2)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监察地方)

选修一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

(一)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融合和大变革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走向融合,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

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大变革时期。

在经济上,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确立起来,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在政治上,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

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商鞅变法:

1.时间:

第一次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公元前350年;2.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3.目的(宗旨):

富国强兵;4.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三)商鞅变法的措施: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2、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①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①实行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推广县制

③统一度量衡③制定秦律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5、改革旧俗: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五)商鞅变法的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

2、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十、商鞅变法的局限:

1、轻视教化,严刑峻法。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文化高压政策,压制工商业对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秦国的崛起20—25页

 

考点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结构(结合王安石变法复习)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演变过程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历代都沿用

西汉

削弱相权

原因:

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

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频繁换相;提拔身份低微的士人。

作用: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

分散相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分散相权

措施: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政令草拟;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

⑴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⑵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

分割相权

措施: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平章事)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

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相权反弹

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

郡、县

郡国并行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⑴创立行省(行中书省)制。

⑵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⑶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⑷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

作用:

⑴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⑵加强了中央集权,⑶巩固了国家统一;⑷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⑸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

先秦

世官制

官位世袭

西汉

察举制

以官举士

魏晋

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实学

隋唐

科举制

考试选拔

演变特点或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王安石变法34—41页

 

问题补充:

1、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节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

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及评价?

演变:

1)秦代: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2)西汉:

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州刺史、司隶校尉

3)唐:

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

提点刑狱司;

5)元:

人命案由监察御史复按;拘捕、审讯、先斩后奏

6)明—都察院;厂卫特务

7)清—都察院

评价: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

(帝王耳目)

3)实际效能有限:

无法制约皇权;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

3.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利:

⑴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⑵扩大人才来源,巩固统治。

⑶保证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

⑷促成社会读书风尚。

⑸为后代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弊:

⑴考试内容仅限儒学,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⑵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打击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严重阻碍近代自然科学发展,造成近代落后于西方。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结构

1、背景:

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

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措施:

 

原因:

⑴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⑵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⑶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措施:

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

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

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过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⑴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⑵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⑶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设南书房

(康熙帝)

原因:

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

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设军机处

(雍正帝)

密折制

特点:

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

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人员组成:

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

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补充:

1、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具体措施:

①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蒙古、新疆、西藏);

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②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元代(设土司)、明代(开始废土司行流官)、清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时(基本完成)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目的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

原因

经济根源

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政治根源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思想基础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

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基本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评价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主要),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创造灿烂文明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抵御外来侵略

1、政治上:

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2、经济上:

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思想文化上: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

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

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结合选一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内容复习)

考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原因

根本(必然性、必要性):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直接原因(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中国禁烟运动

结果及原因

1、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巧记内容:

《南约》有四项,割赔与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商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2)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利于列强的共同侵华;在通商口岸租地居住-建立租界的借口

(3)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

兵船到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中国领海主权;在口岸设医院、建教堂-便利对中国文化侵略

(4)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

在口岸自由传教-便利对中国宗教侵略

2、败因:

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开端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封建社会→半殖半封(半殖民地即形式上主权独立,丧失了部分而非全部国家主权,政、经、文等各方面受西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榨,半封建即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并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程度发展,但仍保持封建制度。

2、社会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3、革命任务:

反封建→反封建、反侵略

4、革命时期:

旧式的农民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5、思想观念: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

第一阶段:

1856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州;1858英法联军占领天津,签订《天津条约》

第二阶段:

1859战争再起;1860占天津、北京,洗劫并焚毁烧了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1858年《天津条约》:

巧记内容:

三外二陪一开(三外: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二赔: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一开:

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最北:

营口;最南:

琼州;深入内地:

汉口)

2、1860年《北京条约》:

巧记内容:

天天陪酒准(天: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天:

增开天津为商埠;陪: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酒: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

准许华工出国);与俄国签订的条约(见篇子)

影响

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与鸦片战争关系

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

1、继续:

根本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2、扩大:

(1)侵略过程:

①侵略力量:

英国→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②侵略时间:

两年→四年;

③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2)战争危害影响:

①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②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进一步丧失,

③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④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半封→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1)日本:

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大陆政策”出台(根本)

(2)朝鲜:

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

(3)欧美:

不干涉日本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4)中国:

清政府的消极备战(可乘之机)。

经过

第一阶段(1894.7-9):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等壮烈殉国,丧失黄海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占旅顺、大连,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

结果:

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

割让3岛(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开放4口,深入内地最远到重庆(沙重苏杭);设厂免税

败因:

(1)主观:

①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

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②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③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

(2)客观:

日本确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反割台斗争

时间:

1895年

领导者及军队:

丘逢甲、徐骧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结果:

台湾全部沦陷。

原因:

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敌强我弱

意义:

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影响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割地:

破坏了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

加剧人民的负担,有利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口:

外国势力侵入中国内地

设厂:

便利外国资本输出,掠夺原料和劳动力,阻碍了自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反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