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7877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与样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

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

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围。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

王国维。

(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

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部分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

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15、基本途径的核心涵以及代表性观念:

(选择:

判断代表人物,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填空)

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①核心涵:

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

②代表性观念: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

“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

所以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形而上学》中,2)亚里士多德:

“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亚里士多德关于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的观点,成了折中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3)托马斯·

阿奎那:

“美即在恰当的比例;

美严格地讲属于形式因的畴。

”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

“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因为有缺陷的东西其结果必是丑的;

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

第三是明晰,因此具有鲜明色彩的东西才被称作是美的。

”(多选)4)达·

芬奇:

“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5)威廉·

荷加斯:

“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蛇形线,我把它叫做富有吸引力的线条。

”6)费希纳:

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通过实验,他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此选择题:

注意观点和人物对号)

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填空)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因此,理念是美的本质。

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和柏拉图一样,理念:

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

这里的“理型”,就是理念。

他又称理念为理性。

(多选)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

②代表性学说:

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

“快乐和痛苦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它们的本质。

”这就是说,美与丑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引起快感,一个引起痛感。

休谟认为:

“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博克认为:

美的愉快只涉及爱而不涉及欲念。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康德认为美不具有功利性,没有利害感。

具有使每个都愉快的普遍性。

美国的马歇尔:

“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者真正的快乐。

”桑塔耶纳:

也联系快感来谈美,他的观点:

“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弗洛伊德:

美的本质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美的快感说:

“快乐派”的代表人物有休漠、博克、康德、马歇尔、桑塔耶纳。

无意识的欲望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

从数的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

苏格拉底:

美人的目的,也就是效用之间的关系。

贺拉斯:

在《诗艺》的开头说:

“如果画家作了这样一幅画像:

上面是个美女的头,长在马颈上,四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又覆盖着各色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们有缘看见这幅画,能不捧腹大笑么?

”。

文艺复兴以后,布鲁诺、笛卡儿等人从关系方面来谈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

)(填空、单选)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于我的美”。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讲法,认识到美是生活与形象的统一,注意到了生活,但是,他所说的生活,只是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现实的人类的社会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并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康德:

从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期主观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态,“主观的合目的性”,成了他的美学的一个中心命题。

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等观点。

16、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观点及代表人物:

一、主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二、主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蔡仪说: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三、主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朱光潜为了说明他主客观统一的观点,还引了苏东坡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他认为:

“说琴声就在指头上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就在琴上的就是机械唯物主义……说要有琴声,就既要有琴(客观条件),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主观条件),总而言之,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条件):

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

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

)(判断:

)四、主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泽厚为代表。

(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这一观念的核心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18、人的本质属性:

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

19、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①人是“世界的美”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③美是自由的形象④美在创造中。

20、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①自然物质层面②知觉表象层③社会历史层④心理意识层。

21、①自然物质层面:

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

(单选)②知觉表象层: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相互转化。

③社会历史层:

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④心理意识层:

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

第四部分 

美感产生的历程:

22、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

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选择、填空)

23、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

24、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从开始制造工具中分化出来,并对自己的生产和活动采取观赏性的态度,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

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素的汇合。

25、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单选)

26、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27、审美态度是人获得美感的基本条件。

28、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西方学者对审美活动中感觉器官的分析:

29、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说:

“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30、在感官说:

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认为:

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哈奇生发展了“在感官”的讲法,认为一般感官只能接受简单的观念,得到较弱的快感,而在感官却可以“接受复杂的观念,所伴随的快感也远较强大。

31、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

32、黑格尔:

视觉和听觉是无欲念的感觉,能够观赏美的东西,产生美感。

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三种感觉的对象都不是供人观赏的客观形象,不能产生美感。

(选择)

33、美学自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

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省和核对等方法。

(填空,多选)

美感的心理功能:

34、美感的直觉的特点:

①感觉的直接性。

②感觉的突然性。

③感觉的专注性。

④感觉的透明性。

35、直觉的基本规律:

①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却与平日体验和无休的积累息息相关。

不同的人生经历,常常会有不同的直觉。

(得之在瞬间,积之在平日)②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

③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

36、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了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37、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

38、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对客观世界的转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知觉与表象的桥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物质走向精神。

然后又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沟通。

39、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40、联想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三种:

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举例判断是哪一种联想、选择)

接近联想:

“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

相似联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艺术创造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即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以劲松、雄鹰象征勇士,以梅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对比联想:

“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

41、美感欣赏活动的表情心理特征:

①形象的直觉性;

②注意的集中性;

③感受的完整性;

④想象的主动性。

第四部分西方美学史上的著名的崇高理论

42、正式提出崇高这一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一般认为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43、在《论崇高》中,朗吉诺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涵:

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

44、“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是贯穿在朗吉诺斯《论崇高》始终的一根红线。

45、博克: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

46、康德:

“严格说来,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

47、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48、数学的崇高:

主要指体积的大,这种体积的大,不能用计算方式来算,也不能用逻辑的方式来推论,而只能通过目测,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

大海。

49、力学的崇高:

主要指威力而言。

50、黑格尔:

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质。

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这一畴。

朗吉诺斯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使用的畴是:

崇高(单选)

认为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

黑格尔(单选)

崇高是主客体矛盾处于冲突对立状态的美。

(填空)

社会生活中崇高的例子是:

巴黎公社起义;

长征;

志新之死。

对优美和崇高作过精辟论述的名人是:

大钊;

鼐。

康德认为自然对象的崇高性质是:

由人的“暗换赋予的。

崇高的本质:

51、①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憾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人面对大海,感到自己犹如“沧海一粟”感到大海的壮美,即崇高之美。

(美学中讲的崇高是壮美)②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有崇高。

如,海岛:

暴风雨来临之前,安然进行海上劳作的渔民,给人以崇高之美,(敢干自然搏斗,能战胜自然)。

西方悲剧性的历史演变:

西方美学史上曾将悲剧划分作: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

按西方传统分类《哈姆雷特》属于:

性格悲剧。

作为性格悲剧的代表作是:

《哈姆雷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属于英雄人物的牺牲的悲剧是:

《普洛米修斯》(单选)

属于旧事物制度的悲剧是:

《林家铺子》。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

两种实体性伦理观念的冲突。

52、①命运的悲剧,希腊悲剧的一个特点。

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索福克斯的《奥狄浦斯王》。

②文艺复兴以后,性格的悲剧,取代命运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由性格的缺点造成的。

麦克佩斯贪婪的野心,奥塞罗嫉妒的烈火,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③与性格悲剧的同时,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

席勒的《强盗》、歌德的《葛兹》,是人在社会的枷锁下遭到毁灭的典型。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说明不合理的社会原则是在怎样毁灭自由的人性和人类美好的本质力量。

④人生就是悲剧。

叔本华认为,人生而有欲,有欲而不能满足就会痛苦。

欲望得到了满足,变成无聊,又是一种痛苦。

⑤西方现代的悲剧。

感情的失落,或者灵魂的失落,成了西方现代人悲剧性的又一个特点。

(《罗密欧与朱丽叶》感情缠绵的悲剧,变成了卡夫卡暖昧和荒谬的悲剧。

)(多选:

观点)

53、悲剧的本质在于由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54、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

喜剧性:

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理念”表现了理性容的空虚的是:

55、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这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

56、斯宾塞,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

例如跳鞍马,要跳过去结果大多数人都跳过去了,其中有一个却骑在了鞍马上,这就是“下降的乖讹”。

倘若其中有一个能同时跳过两匹鞍马,则是“上升的乖讹”,结果就让人惊奇。

(期待消失)

57、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来的。

丑的历史发展:

58、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原始时代。

②古典时代。

③西方现代主义时代。

特点:

美丑不分,美丑混杂。

美丑分明。

美丑不分,把丑当做美。

有人把古典时代的美称为“美好”,而把西方现代主义时代的美学称为“丑学”。

第五部分 

艺术起源与功能

59、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单选:

代表人物)

60、艺术的功能包括:

审美、娱乐消遣、认识作用、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多元功能。

第六部分艺术

61、艺术的存在方式:

①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②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③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

62、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他律性。

第二是形式符号性。

第三是开放性。

63、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

①艺术敏感(感受力);

②艺术想象力;

③艺术技巧;

④灵感。

64、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第七部分西方美育思想史述评

65、柏拉图:

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欣赏者的摹仿。

66、亚里士多德:

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作用。

67、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

68、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69、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70、美育的特点:

①是感性的,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②美感教育是非常愉快的;

③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

④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⑤具有陶冶性情或泄导身心的作用。

71、美育通过三个途径,来转移我们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

第一,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

第二,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第三,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思考题

名词:

1、美学之父: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因此,我们把鲍姆嘉登尊崇为“美学之父”。

2、移情说:

是西主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思,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情感,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3、距离说:

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4、美感:

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5、实验美学:

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省和核对等方法,该派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时主要通过实验,测量颜色、形状、声音等对于感觉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心理上所发生的作用。

6、直觉:

直觉和感受一样,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

它不涉及到事物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印象。

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部直观的能力。

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7、审美想象:

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在审美过程中,想象是按照情感的逻辑来进行活动的。

8、通感: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

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

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9、崇高: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10、悲剧(性):

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

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

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

霍布斯说:

“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

”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

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

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

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

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

13、生命的机械化:

是柏格森提出的。

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性和活动性。

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

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4、游戏说:

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

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15、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在联系。

然而,“集体无意识”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