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82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docx

刘二中老师自然辩证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

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它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

2.新颖性:

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开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文件中。

3.创造性:

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4.实用性:

该发明或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

5.创造:

是产生新颖,而且有特殊效果的思想活动。

6.机遇:

是在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重要意外现象。

7.灵感:

发散思维中自由联想产生出来的具有特殊价值的想法

8.分析:

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到最普遍的原因。

9.综合:

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找它们列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用观察和实验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10.发明:

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11.实用新型:

专利法所称的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12.观察:

获取研究对象自然信息的过程。

13.归纳:

由特称命题过渡到全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非逻辑过程。

14.演绎:

由全称命题过渡到特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过程

15.从众性:

有意无意地保持和其他人一样。

是一种对创造力不利的个性。

16.可证伪度:

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

一种理论普遍度、精确度越高,可证伪度越高

17.确认和确认度:

一种理论被有限次"证实"的程度--确认度(代表了波普证伪主义理论的妥协)

18.逼真度:

一个理论中真实性内容与虚假性内容之差。

允许科学存在虚假性内容实际上允许了科学理论中真实性内容和虚假性内容共同性存在

 

1.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产生的背景?

内容:

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的运动中。

这是恩格斯在机械唯物论基础上提出的。

背景:

三大突破:

(1)太阳系的星云假说

(2)尿素的人工合成

(3)地质理论

三大发现:

(1) 细胞学说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进化论

2.柏拉图的老师是谁?

他们两人的自然观?

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

苏格拉底

(1)目的论: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神有目的的创造。

故人不应该寻找其根本,学问的目的在于领会神的智慧和目的。

(2)辩论法:

通过双方的一问一答,互相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从而导致真理。

柏拉图:

理念观

(1)理念是真实的世界

(2)物质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3)物质世界是由造物主造出来的

(4)认知就是回忆

3.结合观察的易谬性解释“特异功能”的人为欺骗。

观察的易谬性表现为同一事物各自都有看似合理的观点。

第一阶段:

信息产生、传播、接收过程中出现错误。

第二阶段:

判误。

(感觉器官的判误、头脑直觉的判误、错误认识和理论的误导)

特异功能:

(1)眼见未必为实

(2)事实未必等同于解释

(3)人为欺骗的复杂性(“特异功能”的表演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技术)(4)托词

4.亚里斯多德的归纳和演绎方法

(1)归纳:

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归纳方法:

 由事实的知识过渡到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归纳法分类:

A.简单枚举法:

若干单称命题的成立导致全称命题的成立

B.直接归纳法:

依靠洞察力感觉经验资料中看到的本质

(2)演绎:

全称命题到特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演绎方法:

 从解释性原理得出对现象的解释

演绎法的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的M都是P

小前提所有的S都是M

结论所有的S都是P

前者需要大量观察,后者从原理中找到一些原理去解释现象,以少解释多。

演绎法的过程就是插入中项的过程。

即:

找一个概念(中项),它包括在两个命题(大小)中命题迭加起来。

第一章:

序论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由恩格斯首先提出。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二章:

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几大类及其要点。

(一)古代自然观

1.中国古代:

(1)五行说: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就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元素构成世界万物。

战国时代“五行说”:

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以土与金木水火土杂之,则成万物)

(2)八卦说:

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的多样性。

来自殷商末代周文王的《易经》(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3)元气说:

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

“气”稀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

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的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

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与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聚则生形,散则归之太虚)→精气说(凡物之精,比之则生,下为五谷,上为列呈)

(4)宇宙观:

郄萌的“宣夜说”(太阳日月星辰悬浮着);张衡“浑天说”

(5)五音律:

宫、商、角、徵、羽

2.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流派)

(1)火为本源:

动力问题,认为火最活跃,最能解释万物的运动性

(2)罗格斯(规律):

一切变化均按罗格斯规律变化 

(3)万物皆流:

我们永远不可能同一次踏进同一条河

(4)对立面的同一、转化和斗争。

(列宁称赫拉克利特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3.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流派)

(1)灵魂转世说:

具有半宗教色彩,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变成别的事物(不吃肉,不吃豆子,剪下来的头发、指甲不能用脚踩,男小便不能面对太阳)

(2)数即万物:

万物皆由数来公度(有理数到无理数)

(3)和谐说:

认为和谐无处不在,绝对的,构成其宇宙哲学(黄金分割点0.618,开普勒是其受益者)

4.诡辩学派(代表人物:

巴门尼德、芝诺)

(1)自然观点:

世界即存在,存在就是唯一,永恒的,不运动的,不变化的,不生不灭

(2)偷换概念:

巴门尼德的学生:

芝诺:

二分辩、追龟辩、飞矢辩(后两者模糊了时间概念)

(3)穷竭法:

正N边形逼近圆

5.苏格拉底

(1)目的论: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神有目的的创造。

故人不应该寻找其根本,学问的目的在于领会神的智慧和目的。

(2)辩证法(实际上是辩论法):

双方一问一答,互相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身的无知,逐步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

——因为过程之痛苦,又被称为“催产术”。

6.柏拉图

理念观:

(1)理念是真实的世界。

并且是唯一的真实世界,所有抽象事物在理念世界中都存在

(2)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3)理念世界是巨匠或造物主的杰作。

物质世界的事物是由巨匠以理念世界的理念为蓝图,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使原始混沌的物质成为一个有秩序的世界

(4)认知即回忆,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7.德谟克里特(前460-前370)

原子论:

一切物质由原子和虚空组成。

(物态的变换预示着其有基本结构)原子不可分,不可穿越,运动时其固有的。

原子结构发生变化,事物性质发生变化。

区别在于大小形状,火为其本源。

8.亚里士多德(求学于柏拉图,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师生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

(1)逻辑学:

矛盾律:

一个命题必须有真有假,但是不能即真又假

同一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项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排中律:

任何正确的思维都有明确性。

在同一思维、议论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要么A,要么非A”。

(2)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观:

一种理念不能说明多种同一事物 

理念世界的存在不能被检验 

没能证明理念向物质世界的变化

理念不能证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3)实体论的主张者:

存在即实体,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机制或基础(与唯物观有联系,但他相信上帝,承认实体、客观事物)

(4)四因说:

质料因:

事物因构成质料不同而不同

形式因:

保存自己的存在模式

目的因:

引导物体

动力因:

决定其变化

(5)地心说的宇宙体系(轻物上升,重物下降):

所有天体围绕本轮中心转,本轮中心围绕均轮中心转

地心说:

天体运动是神的运动,是圆形而永恒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先落地

(6)生物阶梯论:

分三类,动物、植物和人

(植物有营养的灵魂;动物还有感觉的灵魂,有快乐、痛苦和欲望;人除了这两个,还有理念的灵魂。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1.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汀)

(1)创世说:

上帝从虚无创造了世界,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人性化)

(2)原罪说:

人生下来就有罪

(3)救赎说:

受罪是自救,信奉上帝,忍受苦难

(4)来世赏罚说:

(5)天启说:

人的认识和理性要服从信仰,不能与其相抵制

2.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上帝存在的五大论证:

(1)不动之推动者之论证:

(第一推动是上帝)

(2)最终因论证:

(因果链上,上帝是因论的原因)

(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

(无中不能生有,各种存在必然有一个必然的存在,即上帝)

(4)真实性等级论证:

(事物的真实性是存在的,但真实性的等级是不同的,上帝的真实性最高)

(5)目的因的论证:

(上帝赋予目的,万物的生存都是有目的的生存)

(三)机械唯物论的自然观

认为机械可以解释万物

三种倾向:

1)机械观(任何动物也是机械)

2)没有飞跃,只有量变没有质变,认为自然界不会变化;

3)只承认必然性,不承认偶然性。

恩格斯称之为“自然是绝对不变的”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方法是正确的,但作为世界观是错误的。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背景:

(1)三大突破:

太阳系的星云假说:

拉普拉斯“宇宙是由星云凝结而成的”

尿素的人工合成(维勒):

打破了所有有机物只能通过动植物产生,不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理论

地球运动:

1830年英国的赖尔提出了完整的地质理论

(2)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德国的施来登和施旺发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构成

能量守恒和转化:

迈尔、焦耳等人发现在不同领域的能量守恒,

统一自然界的现象

进化论:

达尔文提出选择学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内容:

(1)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

一切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的运动中。

(恩格斯在机械唯物论基础上提出的)

(2)物质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是并存的

(3)物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是并存的(如波粒二象性)

(4)简而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多样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倾向的纠正和补充

(1)这种自然观既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局限性,又摆脱了古代自然

观的朴素的、自发的属性,而且是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的新的自然观,它是建立在精确的观察材料上的

(2)它以自然界本身的真实联系代替了以往的哲学思辩的幻想的联系;

(3)是以事物内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说明自然界的多样性、统一性的。

 

第三章:

科学研究方法论

一、观察

1.观察的定义:

观察是获取研究对象自然信息的过程。

(观察具有客观性,靠实践,靠观察来自客观事物)

2.观察的过程:

第一阶段感观接收对象信息;

第二阶段头脑对有关信息的直接判断

3.观察的易谬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看似合理的观点):

(1)第一阶段信息产生、传播、接收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有常识,第一阶段出错概率较小)

(2)第二阶段:

判误。

感觉器官的判误:

(局限性和错觉)~~~~眼能看东西与眼睛有相对运动(青蛙)

头脑直觉的判误:

(习惯性印象、粗略)

错误认识和理论的误导

*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往往你希望看到什么就觉得看到的是什么

4.“人为演示”的剖析(魔术和特异功能)

(1)眼见未必为实(幻术)

(2)对事实的证实不一定等同于对事实解释的证实(现象真,解释错),要将验证和解释分开

(3)人为欺骗的复杂性(表演中包含了大量“专业”技术)

(4)托词(不成功时)

5.气功的剖析

(1)气功的来历:

唐孙思邈《千金药方》;1958年出现“气功”一词(河北邯郸)为老干部治失眠

(2)气功的疗效:

多数情况下,气功疗效确实存在,---〉解释(因为使神经系统更安稳协调,是客观的。

(3)气功的机理:

自我心理暗示,作用有限,效果不等同于解释

双盲实验(吃药或者接受治疗时,排除心理暗示作用)

二、实验

1.什么是实验:

在控制和干预研究对象的情况下获取信息

2.实验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1)析因和判决型实验:

简化或纯化自然现象,排除干扰,把复杂条件变为简单条件

例:

析因-自由落体;判决:

地球自转傅科摆

(2)探索性实验:

创造新的条件

例:

核爆炸、超导、创造高温、高压、无阻力等条件

(3)测量性实验:

获取精度数据

例:

利用方法、仪器测量。

如光速的测量

(4)优化性实验:

寻找适用的手段或条件

例:

正交试验:

成批产品,设计农药

(5)模拟实验:

替代困难的实验过程

例:

计算机模拟天气、电路等

3.观察实验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现的突破口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以观察实验为突破口的

实验:

改变环境、条件、控制、干预;观察:

细心

(2)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

全面完整地保存原始数据:

坦诚、平常心、不求名利

4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1)什么是机遇:

(在科学研究中)偶然发现的重要意外现象。

(2)捕捉机遇的重要性和难度:

真正的机遇和庞大的现象混合在一起

(3)捕捉机遇对研究人员的要求:

(1)留心意外知识。

细心,琢磨(塑料鱼饵)

(2)不要怕费力气,要勤勉

(3)减少成见和想当然(避免先入为主,ex:

居里失去了发现种子的机会)

(4)相信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基础知识和想象力,将观察资料上升为理论。

三、归纳和演绎:

1.归纳与演绎的定义:

(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归纳:

由单(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思维过程、非逻辑过程(有跳跃性)

大量事实→结论(不是逻辑推理)我们用一千个归纳法也不能把一切事情弄清(恩格斯)

演绎:

由全称命题到单(特)称命题的思维方式、逻辑过程

大量原理→选出适当的原理→严格推出(是逻辑推理)

2.亚理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方法:

(1)归纳和归纳法

归纳:

单(特)称命题到全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归纳法:

由事实的知识过渡到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归纳法分类:

A.简单枚举法:

若干单称命题的成立导致全称命题的成立(a1具有性质p,a2具有性质p,„„推出所以的a具有性质p)

B.直观归纳法:

依靠洞察力,感觉经验资料中看到的本质

(2)演绎和演绎法

演绎:

全称命题到单(特)称命题的思维过程

演绎法:

从解释性原理得出对现象的解释

演绎法的三段论: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所有的M都是P

小前提所有的S都是M

结论所有的S都是P

前者需要大量观察,后者从原理中找到一些原理去解释现象,以少解释多。

演绎法的过程就是插入中项的过程。

即:

找一个概念(中项),它包括在两个命题(大小)中把命题迭加起来。

example:

(1)苏格拉底说:

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2)所有的动物会呼吸,所有的马是动物,所有的马都会呼吸。

3.亚理士多德对科学解释中的前提要求:

(1)前提必须是真的;

(2)前提必须是无法证明的(不能用别人的前提证明);

(3)前提比结论更为人所知;

(4)前提必须是结论所作归属的原因。

4.归纳法的扩展

i>.穆勒五法:

求同法,差异法,求同差异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ii>.作图法;

iii>.相关性分析;

四、分析与综合(牛顿的方法)

1.背景:

手工业生产在英国兴起,牛顿提出新的归纳法,即分析与综合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牛顿的分析方法:

(是归纳方法的深化、提升,是归纳法的一部分。

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用归纳法进行论证,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到最一般的原因。

3.牛顿的综合方法:

假定原因已经找到并且把它们立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他们发生的现象,并用观察和实验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举例:

从找出蜡烛燃烧的条件原因到得出其他物质的燃烧

4.牛顿分析综合方法的两个特点:

(1)从少数对象的深入研究入手(“解剖麻雀”)

ex:

买车调查:

“想买车有钱的话”,应找家庭作支出调查

(2)通过观察实验来决定“原因”(大大提高科研效率)

5.牛顿分析综合中对原因的要求:

牛顿的科学态度?

什么因素能做原因?

原因多好,还是少好?

真实:

除那些真实而已足够说明现象者以外,不必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简单:

自然界不做无用之事,因为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来夸

耀自己

普遍性: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

 

[五、科学抽象与理想化方法

1.科学抽象

(1)科学抽象的定义:

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过程。

(2)抽象的过程:

A.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在头脑中对于对象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规定;

B.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2.理想化方法

(1)理想化方法的定义:

用与研究对象有差别的便于处理的简化形式,代替对

象的研究方法

(2)理想化方法的运用:

A.形成科学理论的概念基础(严格、明确、简单、便于数学处理;与真实对象的差别尽可能小);

B.设立理想条件,建立理想定理,或者进行理想实验。

理想化概念的特征:

严格明确,便于数学处理,与真实对象的差别尽可能小

(3)理想化方法的理论依据:

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今年没讲】

3.公理化方法。

(1)从欧几里德(几何公理体系)到牛顿(的力学体系)。

(2)自然科学公理化的条件(牛顿标准):

      A.严格明确的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不一定等于感知的测量如质量,但是对应;

具有极高的概括性,而且是必不可少。

B.与观察实验一致的几条公理和法则(如牛顿三定律);

C.相应的数学工具。

(如微积分)

(3)公理化的优越性:

形式简明、逻辑性强;

数值精确、运算方便;

普遍性高、可靠性高

(观察直接但不可靠,不可作为推翻公理的条件,需验证)

 

第四章:

创造性原理

一历史的回顾

从30年代起,考证“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苏美军备竞赛等

一、创造与相关研究

1.创造的定义:

产生新颖,而且有特殊效果的活动和方案。

2.创造性思维:

人们从事创造时产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是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

3.创造的基本过程:

(1)发现事实阶段。

发现有创造价值,值得创造的问题

(2)发现思想阶段

(3)发现解决方案阶段

4.创造度:

(1)定义:

某种创造性的思维富含创造性的程度

(2)创造度评价的参考标准

A.创造过程中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B.创造活动在创新前是否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C.创造性思维所解决的问题的难度

D.成果对于目标或人们的期望所满足的程度

二、创新能力与相关因素

1.创新能力与智力

(1)认知能力:

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观察力、领悟能力、自学能力)

(2)记忆力:

人脑保持和检索已获信息的能力(创造往往是已有知识的组合、使用和变化)

(3)发散思维:

思路能够多方向发展的思考

特征:

(1)丰富性:

数量多

(2)灵活性:

多方面思考

(3)新颖性:

新的办法

(4)精细性:

细致入微

(4)联想、想象、形象思维

联想:

把不同的概念、想法联系到一起,或从某种想法概念推想到其他的

想象:

把不断浮现在脑海中的种种想象、概念进行重现组合编排

(5)收敛思维:

思路向单一方向发展的思维(大大提高了形成方案的效率;)

(发散思维的爆炸性

借用数学分析

典型形式:

有条件地向单一方向发展——推理

单一方向的联想

直觉

优点:

创造性思维的大部分是收敛性思维,只有少数关键环节是发散思维,考虑到效率。

(6)评价能力:

根据各种逻辑标准,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得出恰当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7)智商对创造力有一定的影响,系数0.30

(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2.创新能力与个性:

有利的个性:

(1)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防震安全玻璃,地磁感应现象,亨特式法手术(侧枝循环的存在及扩张的可能性)

(2)独立性与自主精神;爱迪生,布朗

(3)富于冒险精神;爱迪生

(4)决心毅力和责任感;牛顿,爱因斯坦

(5)具有批判与怀疑精神;贝尔,爱迪生

(6)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富于幽默感;阿兰图林,贝尔

不利的个性:

(1)从众性:

有意无意地保持和其他人一样

(2)偏执:

性格的片面和狭隘

(3)刻板:

对新变化的反抗、对新事物的反感、先入为主

3.创新能力与年龄、性别;

i>.年龄,人有智力顶峰和体力顶峰的自然规律;

ii>.性别,男女心理是有区别的;

4.创新能力与环境教育

第五章:

技术创新方法

一、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基本过程

(1)典型过程:

发现目标、确定任务、提出设想、实验试制、确定设计、申办专利、实施投产、开拓市场例子:

自来水笔的发明

(2)技术创新的复变过程

i>.步骤次序可能有变化;

ii>.各步骤可能反复并行;

(3)技术创新与一般技术过程的区别

i>.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难以确定规划;

ii>.发明创造的突出标志:

专利权的获得;

iii>.新技术需要比旧技术优越,才能称为成功;

2.寻求技术创新的目标(举例):

(1)需求是发明之母,找到一种需求并满足它(大众需要)----安全剃须刀;纽约黄金交易-爱迪生电报,议员表决-电报表决

(2)幻想与愿望----贝尔发明电话

(3)解决存在的问题----冰箱的异味-活性炭; 

(4)消除缺点----索尼起家,便携式收音机声音失真,晶体管取代电子管便携式收音机

(5)增进功能----电风扇-摇头-定时

(6)降低成本----静电喷漆法喷漆,许多时候喷不到目标上,造成成本高,通上静电;汽车组装(节约原料、工序、操作动作)

(7)提高效率----乒乓球拍原来没有海绵,50年代初日本人加上了海绵。

3.技术创新的构思技巧:

(1)任务表述与思路:

表达要准确,否则影响思路----如三峡工程就表达不明确过河:

修桥——〉造桥的材质——〉石桥、木桥、铁桥……如何过河——〉方式——〉隧道、大坝、轮渡……

牙刷的功用:

这把破牙刷的作用——〉刷

这个东西的作用——〉多种多样

(2)观察分析与联想:

看到一个现象、资料,听到一个消息,收到启发,联想到现有的问题,经过思考解决问题

eg:

近视眼治疗手术,眼部受伤后反而视力恢复了(晶状体的放射性划线)钓鱼使用假鱼饵

桔园的雪——〉人工造雪——〉人工滑雪场

(3)科学技术原理的活用:

(热管导热、记忆合金制卫星天线、纳米技术;激光的原理发明後推广到各种应用)

(4)组合法(组合法的关键:

1+1>2的效果。

元件组合:

瑞士军刀、多功能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