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684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

B、《周礼》

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

A、《通典》

3、20世纪80年代以来,(C)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

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B)性质。

B、假说

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C)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

6、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A)力量。

A、血缘

D、领导人的威信

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C、酋邦

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B)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B、相对恶劣

二、多选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BCD)?

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BC)?

A、唐代杜佑的《通典》B、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C、元代马端临的《通志》

D、明代官修《明会典》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BCD)?

A、从现代学科归属看,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基本属于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者基本是历史学家,方法大抵是传统的史学方法。

B、从研究目的看,传统制度研究带有明显的“学以致用”特点。

视为当时的皇帝施政服务的。

C、从研究方法看,偏重于事实描述和考订,非常重视实证。

但也不忽视对事实的解释。

D、从研究中价值处理上看,作者一般都带有强烈的中国古代正统价值观念。

5、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A、具有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

B、有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C、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6、酋邦与部落相比有哪些不同(ABCDE)?

A、酋邦已经产生了“集中的政治制度”。

B、酋长的权力支配着一切最主要的领域。

C、已经形成了支持等级制度的各种“文化”。

D、酋长的特权已经具有了家族性质。

E、酋长为行使权力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服从他个人的官员系统,他和这些官员都享有特权。

7、现代人类学在国家起源的动力问题上,倾向于比较综合的观点,认为影响国家起源的因素包括(ABCDE)。

A、人口增长的压力B、地域因素C、战争动力D、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E、政治发明

8、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BD)。

A、酋邦B、部落C、部落联盟D、群队E、氏族

9、我国学者谢维扬认为国家起源的两种模式是(CD)?

A、说服模式B、征服模式C、氏族模式酋邦模式D、部落合并模式

10、关于国家起源的模式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若从“国家产生是来自于部落的合并”这一分类基础出发,最常见的合并方式有哪些(AC)?

A、说服C、征服

11、以“说服”这一部落合并模式形成的国家,具有哪些特点(ABC)?

A、各个部落的权力始终能够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B、部落之间以相对平等的契约(立法)来彼此约束。

C、合并以后的体制向民主方向迈进。

12、以“征服”这一部落合并模式形成的国家,具有哪些特点(ABCDE)?

A、酋长权力的急剧扩张。

B、引起更明显的阶级分化。

C、部落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D、君主专制是这一国家生成方式的直接结果。

E、部落特征大量留存。

三、判断题

1、群对的组成原则是基于“血缘”。

B

2、塞尔维斯勾画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演进图式是“群对——部落——酋邦——国家——帝国”。

A、正确

3、将酋邦作为原始社会与政治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事实上还需要更多的理论论证。

A、正确

4、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

B、错误

5、中国学界在解释国家起源动力时较正统的观点主要是围绕生产力发展这一主线展开的。

A、正确

6、关于国家的定义,冲突论认为,国家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的暴力工具。

A、正确

7、关于国家的定义,融合论强调,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保障,在其权力范围内维持和平和秩序。

A、正确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黄帝以前的传说出现在(B)的著作中。

战国诸子

2、按现代人类学的分期理论,三皇五帝大概都已经是进入(B)的传说人物。

部落阶段

3、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有(A)。

陕西和甘肃

4、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有(B)。

河南山东

5、苗蛮集团的活动区域是(A)。

河北、山东以及河南交界处

6、华夏集团的代表性人物有(B)。

黄帝、炎帝

7、东夷集团的代表性人物有(C)。

太昊、少昊

8、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后稷”负责(A)。

农业生产

9、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徒”负责(B)。

管理民众生活

10、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司空”负责(C)联合体的各种工程

11、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士”负责(E)司法工作

12、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共工”负责(D)司法工作

13、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虞”负责(C)山林管理

14、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秩宗”负责(C)。

礼仪

15、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典乐”负责(B)。

宗教活动

16、舜时中央政府中大约有22位主要官员,其中“纳言”负责(A)。

了解下情

17、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频繁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是什么引起中国先民部落之间的战争呢(D)?

人口增长所造成的压力。

18、在部落酋长制演变为王权的过程中,(C)起了重要的作用?

C、战争

19、尧舜禹时期最高权力的称谓是(E)?

E、不确定

20、颛顼“绝地天通”意味着什么(A)?

A、意味着联合体首领以政治权利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神人沟通的权利。

二、多选题

1、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ABC)。

A、蚩尤B、九黎C、祝融

2、尧舜禹时代政治组织的基本持色是(ABCD)。

A、人群仍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

B、氏族和部落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

C、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

D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首领,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4、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

A、最高政治权力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

B、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

D、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5、蒙文通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ACD)?

A、海岱民族(傣族)C、江汉民族(炎族)D、河洛民族(黄族) 

6、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C、苗蛮集团

7、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

A、燧人B、伏羲C、神农

8、尧舜禹时代,除了贵族化的官员已经出现之外.还产生了其他相关的制度,包括(ABCD)。

A、习惯法和专门执法官员。

B、巡狞制度。

C、朝觐制度。

D、军事制度。

三、判断题

1、尧舜禹时代中央政府的官职可能被较大的部落分享。

(A)A、正确

2、尧舜禹时代官职的名称大多体现原始思维的痕迹,似乎与原始五行观念相联系。

(A)

3、部落战争不仅导致更大范围内部落的合并,而且还在各个方面促成国家的产生。

(A)

4、王权起源于巫术。

(B)

5、中国上古时王权的直接来源是部落酋长制。

(A)

第三章夏商周的中政治制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夏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A)?

A、大约存在了471年

2、商朝立国的时间是多久(B)?

B、立国时间496年

3、中国国家起源的“标志”是(C)?

C、一个长期的过程

4、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B)。

B、世袭制

5、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B)。

B、后

6、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为(A)。

A、王

7、商代“邑”的含义是什么?

(A)A、聚落、城

8、商代“郊”的含义是什么?

(B)B、城邑之外

9、商代“野”的含义是什么?

(D)D、远郊之外  

二、多选题

1、最高权力的称谓,周代称为(ADE)。

A、王D、天子E、元子

2、夏王朝的活动区域在哪里ABCDE)?

A、晋南B、豫北C、豫西D、豫东E、河北南部

3、哪些考古发现有可能是夏王朝的活动遗迹()?

AB

A、二里头文化遗址B、龙山文化遗址

4、考古发现了那几座商城?

BCD

B、河南偃师西南发现的遗址。

C、郑州东南二里岗的遗址D、安阳小屯一带发现的遗址

4、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C

A、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C、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5、对内服与外服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有()。

ABCD

A、“服”是“服侍天子”的意思,而“内”“外”则是其所处位置不同。

B、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了中央(王畿)和地方(方国)两个部分。

C、王畿内属于商王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区域,王畿之外则是由商王授权的诸侯自治区域,商王对此拥有主权和部分管辖权,但一般不直接掌握行政和司法等权力。

D、内服指王畿,在卜辞中称“商”,外服则相当于卜辞中说的“四土”。

6、西周的封建制的特点有()。

ABC

A、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B、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C、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

7、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在政治层面主要表现在()。

ABCD

A、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

B、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

C、世卿世禄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

D、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8、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有()。

ABDA、朝觐B、纳贡D、戍边 

9、你认为西周初年为什么会实行封建制()?

ABCDE

A、这是由周人的统治能力所决定的。

B、是和当时的社会基本状况相联系。

C、周族人口与其想控制的区域是不成比例的。

D、这个区域虽然很早就已有各部族人民开发,但大体还是呈点状分布的,各个聚居点之间的联系十分困难。

因此,交通和通信等技术条件使得中央集权式的政体形式不太可能建立。

E、这一地区直生存着数以千计的以族系为纽带的古老方国,这些方国不可能任由别人完全剥夺自己传统的自治权力。

10、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BA、宗法制B、分封制

11、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BCD

A、决策机构B、执行机构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D、宫廷机构 

12、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三有司”是哪些()?

ABC

A、司土B、司马C、司空

13、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ABC

A、大理B、司寇C、廷尉

14、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BCDA、玺B、印C、符D、节 

三、判断题

1、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A)A、正确      

2、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A)A、正确      

3、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A)A、正确      

4、分封制是西周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A)A、正确

第四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C)被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C、嫡长子

2、 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B)。

B、秦王嬴政

3、清代继承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雍正年间,设立了(C)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承办军国要务。

C、军机处

4、清朝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是(D)。

D、敬事房

5、从汉高祖刘邦之后,太子预立制度成为定制。

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B)。

B、立嫡以长

6、太子的老师称为(D)。

D、太傅

7、明朝造成皇权高度集中的主要原因是(C)。

C、宰相制度的废除。

二、多选题

1、汉代出现了(ABC)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

A、女御长B、宫长C、宫中学事史

2、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哪些朝代?

(ABC)A、西汉B、东汉C、唐

3、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哪些权力(AE)?

A、批阅奏本E、传宣旨意

4、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BCD)。

B、锦衣卫C、东厂D、西厂

5、皇帝制度的特点有(ABCDE)。

A、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

B、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C、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

D、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国家军事力量的指挥权。

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整个政治机构都可以看成是皇权下的执行机构

E、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6、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ABD)?

A、严禁宦官干政,效法朱元璋铸铁牌禁宦官干政B、压低宦官的品级D、大大削减宦官数量。

7、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

(BCDE)

B、外朝官有家族和师友背景,势大权重的朝臣有可能夺取皇位,因而很难赢得皇帝的信任

C、宦官作为服侍皇帝私人生活的奴才,一般没有家族背景,对皇权不构成威胁,故深得皇帝的信任和纵容。

D、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秉性,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E、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8、为什么说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

(ABCD)

A、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

B、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

C、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D、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E、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9、皇帝建立尊号与谥号的目的是(BC)。

B、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C、使皇帝更加神圣化

10、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三个:

(BCE)。

B、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C、在皇帝与各具体执政部门之间,宰相被撤销,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

E、行政、军事、监察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三、判断题

1、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A)A、正确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谥号”,死后要加“尊号”。

(B)

B、错误      

3、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A)

A、正确

4、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

(A)A、正确

5、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A) A、正确

第五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什么时期(D)?

D、春秋

2、西汉内朝官员最重要的是(D)。

D、尚书

3、东汉初年,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权臣专擅,以至于成王莽篡逆之局,故大权独揽,政不任下。

他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为(B)。

B、尚书台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设置(E),但均为优祟清闲之职,用以尊礼元老功臣,并不参与国政。

E、三公

5、(B)在东汉后期实际上已行宰相之权,成为皇帝之下最高执行机构。

B、尚书省

6、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A)?

A、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而这正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7、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过(C)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实施。

C、政事堂

8、元朝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中枢机构为(B)。

B、中书省

二、多选题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掌宰相职权的是三省的长官三省是指(BCE)。

B、尚书省C、中书省E、门下省

2、西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

A、大司空B、大司马D、丞相

3、西汉哀帝时的“三公”为(ABC)。

A、大司空B、大司马C、大司徒

4、魏晋南北朗形成的三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要变化,对以后官僚体制有重大的影响。

它标志着(ACD)。

A、宰相权力已为三省分掌。

C、它的产生是君权与相权长期互动的结果。

D、秦汉时期的独相制已为群相制所替代。

5、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

6、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他们并无实权。

请问是哪三师(BCD)?

B、太师C、太保D、太傅

7、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有(ABC)。

A、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B、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8、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ABCDE)

A、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B、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

C、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

D、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

E、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三、判断题

1、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A)A、正确

2、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A)

3、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A)

4、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三司”主军政,“枢密院”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B)

5、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A)

第六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B)朝代。

B、汉

2、唐朝官员退休通常以(C)岁为限。

C、70

3、正途选任制度以(C)为界限,前后变化很大。

C、隋唐

4、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客入仕”的现象,这种选拔制度被称为(D)。

D、客卿制度  

5、九品中正制始于何时(B)?

B、曹魏

6、察举是哪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

C、汉朝

7、征辟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

C、汉朝

8、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称为(C)?

C、考课

二、多选题

1、秦以后职官选拔和录用分为(CD)两种。

C、正途D、异途  

2、汉代征辟和察举制度的特点(BC)?

B、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了各部门主官,特别是交给了地方州郡主官,说明两汉时各部门及地方还保留相当大的权力,中央集权的政府体制在其草创时期,尚未能建立起与这一体制相适应的职官录用机制。

C、不论是征辟还是察举,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这反映两汉的官员选任尚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3、下列对唐朝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E)?

A、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废除,官员选任之权收归中央。

B、唐朝任官的途径主要是科举。

C、唐代任官,须先获出身,有出身而后叙散官阶,取得散官阶后才能任职事官。

D、唐代任命官吏,在官名前往往要加“拜”、“授”、“除”、“征”、“守“,或“兼”、“试”、“权知”、“检校”、“知”、“摄”、“判”,等等。

E、常三注三唱,自春至夏,乃迄。

4、唐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哪些(ABCDE)?

A、册授B、制授C、敕授D、旨授E、判补

5、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哪些?

(ABC)A、降薪B、贬职C、免官

6、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

A、品B、阶C、勋D、爵

7、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是:

(ABCDE)

A、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B、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

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C、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D、考试成绩作为量化的标准,能避免选人时的个人主观性,有利于政府运作过程的客观化和理性化。

E、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8、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哪几种(ABC)?

A、乡试B、省试C、殿试

9、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BD)?

A、乡试B、省试D、会试

10、宋代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了那些制度(ABCDE)?

A、糊名B、誉录C、回避D、设“权知贡举”为主考E、锁院

11、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E)

A、恩荫制是指子孙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任官的制度

B、正式将恩荫特权纳入选官制度的是汉代的“任子制”

C、这一制度是官僚权力衍生出的特权之一,因其关涉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此一直延续并变本加厉地发展。

D、这一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培植高层职官对现存皇权的亲和感,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政治清明

E、恩荫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是世袭制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它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身份带有一定的家族占有性质。

12、以下关于赀选制正确的说法是:

(ABCDE)

A、赀选制就是卖官制度。

赀选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

B、两汉规定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