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8669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一真题真练

真题真练

[考点要求]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整体把握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考古论文以“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为中心,结合古书材料和发掘的地下材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老子应长于孔子。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问题,希望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第二部分(2~4段),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帛佚籍及其他材料,推论出《老子》成书时代不会晚于战国早期;第三部分(第5段),从《论语》引用《老子》书中内容推断出老子应长于孔子。

►真题训练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答案 B

解析 B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

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辨别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社科文的特点是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简明性,筛选信息要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和严密。

B项错在转述的语言不准确,原句中的“其”指代义被偷换成其他指代义,偷换了概念。

答这类信息比对题,要关注代词的指代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断章取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

“《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这一句,而“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

D项的错误很迷惑人,颇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味道。

它错在对论据的引述上,只引后半句,未引出“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因此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证据。

这种断章取义式的错误很少出现在高考试卷中,加上文本专业性强,因此,该题当年得分率极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中“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兼及推断能力。

C项的判断于文无据。

二、(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

,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

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

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

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考古论文论述了在商周时期凤凰如何从普通的短尾水鸟变为神鸟的过程及原因。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四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西周的神鸟凤凰的原型应是一种普通短尾水鸟;第二部分(2~3段),阐述了鸟在商代是图腾始祖及其原因;第三部分(第4段),阐述了在商代受崇拜的鸟因政权需要而被变为了神鸟凤凰。

►真题训练

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

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答案 B

解析 原文第一段表述为:

“似凫而大,赤目。

”而B项表述为“一般大”,与原文不符。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及简单的信息整合的能力。

题干“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暗示了阅读范围在第一段,兼及第二段首句。

第一段共三句话,B项内容涉及第二句,细心比对就会发现,原文是说“似凫而大”,非“跟凫一般大”,曲解了原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答案 A

解析 原文第二段“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二、三两段,兼及第四段首句。

A项错在“还没出现”时间判断不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

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答案 B

解析 周武王参拜商人的神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试题评点 该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能力,兼及推断能力。

题目涉及文章最后一段。

B项错在对周武王参拜神庙的目的表述与原文矛盾。

三、(2014·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整体把握

1.本文的论述中心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悲剧为话题,论述了悲剧形成的主要因素及文学艺术是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的原因。

2.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阐述悲剧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第二部分(3~4段),阐述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是文学艺术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段),概括悲剧的价值所在。

►真题训练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3分)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混淆是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悲剧(的性质)”的理解。

原文第三段中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四段也说“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

而D项中表述的“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是文学艺术。

A、B、C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体现于整篇文章中。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

不过,命题较以前各选项内容均出自文本内不同,四个选项均来自文本外,它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悲剧”的性质,并能结合实例区别“文学艺术”的悲剧与“现实”的悲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语义夸大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原文第四段中说“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C项表述为“不至于获得”“不至于介入”,语义程度加深,与原文不符。

A、B、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二段、第五段中。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理解文章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干为“负选”型。

C项表述与原文矛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因果不当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选文第四段最后一句告诉我们:

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应是“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A、C、D三项表述正确,其信息分别体现在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其中含有从文中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或隐含的信息的意思。

这不仅丰富了阅读的内容,也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

这是近几年论述类文章命题的一个主要题型,必须予以关注。

四、(2014·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

“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

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