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8709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9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初中物理透镜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不能正确理解透镜的作用

 

例1.如图1所示是两束激光分别射向并通过甲、乙两透镜的传播路径.由图可知:

     (甲透镜/乙透镜)是凹透镜,可用于        (近视/远视)眼的矫正.

 

错解:

甲透镜 近视

 

 

解析:

很多同学看到光线经过甲透镜折射后没有相交成一点,而是逐渐远离,认为甲是凹透镜,而认为乙是凸透镜,这是错误的。

我们将入射光线AB、AE沿直线延长,即图2甲中的BC和EF,把它们与经凸透镜射出的光线BD、EG比较,显然折射光线是相互“靠近”了,这就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表现。

相反,如果我们把甲换成凹透镜,则根据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情况应该如图2乙所示。

 

 

 

正解:

乙透镜 近视

 

反思:

透镜对光是会聚还是发散,不是看折射光线是否相交,而是体现在它们使入射光线变得相互“靠近”了还是“远离”了。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会聚于一点。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并不等于通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都不能会聚于一点。

 

二、混淆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例2.关于虚像和实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接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

 

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实像则相反

 

C.平面镜成的一定是虚像,凸透镜一定成实像

 

D.由光的反射而成的像是虚像,由于光的折射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错解:

选B(或C、D)

 

解析:

虚像和实像的区别有两点:

①成像的原理不同。

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所成的像叫做实像;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光线不能相交,反向延长交于一点,人眼误以为光从这点发出的,所成的像叫做虚像。

②承接的方法不同。

虚像只能用人眼看到,不能用光屏承接;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人眼直接观看。

 

正解:

A

 

反思:

虚像和实像只有成像原理及承接方法的不同。

 解:

A、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只是进入人眼的光是发散的,并不是没有光进入人眼,若真的是没有光进入人眼,将什么也看不到,故A错误;

B、实像是由实际光线汇集而成的,但不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如小孔成像;我们从岸上看水中的东西,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实像是由实际光线汇集而成的,所以实像能呈在光屏上,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的,所以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故C正确;

D、因为凸透镜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出错

 

例3.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3所示。

 

(1)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凸透镜(选填“A”或“

B”)。

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

(选填“放大”或“缩小”)

 

(2)小华将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当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时,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由此可判断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烛焰的像是放大、     的     像。

 

 

错解:

不知道怎样思考无法填出答案,或无根据的乱填一气。

 

解析:

(1)要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就要分别让u>2f、u=2f、2f>u>f,若选用焦距为50cm的凸透镜B,当u>2f或u=2f时,因光具座长度不够,无法移动光屏获得清晰的像。

选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A,则可以克服上面的不足使实验顺利进行。

此时当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满足当u>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由“凸透镜C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烛焰在光具座上30cm到40cm刻线之间”可知,20cm>u>10cm,再根据“烛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2f>u>f。

由“烛焰在光具座上0cm到30cm刻线之间”得出u>20cm,再根据“烛焰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u>2f。

由以上两点判断凸透镜C的焦距就等于10cm。

当烛焰在光具座上45cm刻线处时,判断出u

所以烛焰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正解:

(1)A   缩小 

(2)正立 虚

 

反思:

学习新课时,我们是通过实验获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遇到考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思考实验中的问题。

情景不同,思路不同,切记切记!

 

四、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出错

 

例4.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图案,然后把电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其发光,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移动,则所画图案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是(   )

 

A.不能成像

 

B.能成一次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C.能成两次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能成三次像,一次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一次是等大、倒立的实像,一次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错解:

选D

 

解析:

题目中的图案是物体,白墙是光屏。

凸透镜在灯泡图案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移动,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可以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所以A、B选项错误。

为什么不能出现等大、倒立的实像呢?

我们想到出现此种情况的条件是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此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即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应恰好等于四倍焦距。

但题目告诉我们“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较大”,其隐含的意思是这个距离比凸透镜焦距大得多,即图案与白墙之间距离应比四倍焦距大得多,不可能出现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应恰好等于四倍焦距这种情况。

 

正解:

C

 

反思:

仔细读题,善于发现试题中的言外之意(或隐含条件)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

望远镜和显微镜解疑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望远镜的物镜焦距要较长而目镜的焦距要较短的原因

 

使用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为了使远处的物体(天体)经物镜成的实像尽可能明亮,要把物镜做得大些.物镜越大,可以会聚的光线越多,像就越明亮,就越容易观察更远更暗的物体(天体)。

镜面越大,其焦距就越长.经物镜成的实像要经过目镜的再次放大,才能看的更清楚。

这里采用的方法是经物镜成的实像正好处于目镜的焦距以内,为了尽可能增大视角,目镜的焦距越短越好。

 

例1.如图1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       的实像,落在目镜             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       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解析:

远处物体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落在目镜一倍焦距以内,以便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所以可用远视镜片来代替。

 

答案:

倒立缩小 一倍焦距以内 放大的虚 远视

 

点拨:

凸透镜既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原因有两个: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另一个原因是: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

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

 

二、显微镜物镜的焦距要比较短,目镜的焦距要比较长的原因

 

使用显微镜时,从物体(标本)射出的光线,经过物镜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实像。

这个实像被目镜再次放大,经过两次放大,光线变得很弱,不容易看清楚。

因此,一方面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明亮,一方面物体要尽可能离物镜近一些,以便更多的光线进入物镜。

为了保证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物体要在一倍焦距以外,故物镜的焦距要设计得短一些。

为使经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以内,目镜的焦距又总是设计得长一些。

 

例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

 

A.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解析:

物镜是凸透镜,放在载物片上的物体位于物镜的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经过物镜后,成一放大实像。

这个放大的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处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成一放大虚像.选项B正确。

 

答案:

B

 

点拨:

凸透镜既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又能成放大的虚像,若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

[第11页第10题] (2014广东揭阳,3,4分)数码相机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50mm,当被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大于100mm时,会得到一个________、倒立的实像。

[答案] 凸 缩小

[解析] 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f=50mm,u>2f=100mm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11页第11题] (2014广东广州,15)图甲,天宫一号绕地球运动一圈约1.5小时,宇航员在天宫一号做实验。

(1)如图乙,用软绳将小球系在铁架台上,小球不动。

下列说法唯一正确的是________。

a.小球质量比在地面时小

b.以地球为参照物,小球是静止的

c.绳对小球没有力的作用,小球不受任何力作用

d.小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小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如图丙,王亚平仅轻轻碰了一下悬空的聂海胜,聂海胜由于________会在舱内继续前进。

(3)如图丁,通过水球看到王亚平的像是________(选填“实像”、“虚像”),水球相当于________(选填“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王亚平与她的像是在水球的________(选填“同侧”、“异侧”)。

(4)往图丁中无色水球注入红色的液体,一会儿整个水球都红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惯性 (3)实像 凸透镜 异侧

(4)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 

(1)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与物体位置无关,a项错误;

以地球为参照物,小球随天宫一号一起绕地球运动,b项错误;

小球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运动方向时刻在改变,时刻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这就是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c项错误,d项正确。

所以选d。

(2)任何物体都有惯性,由于惯性,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3)水球相当于凸透镜,图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像,凸透镜成像时倒立的像都是实像,而且像物异侧。

(4)水球变红是扩散现象,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第11页第1题] (2014广东梅州,3,4)以下光学器件中,没有用到凸透镜的是(  )

A.潜望镜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投影仪

[答案] A

[解析] 潜望镜利用平面镜改变了光路,使人可以在水面下看到水面上的物体;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都利用了凸透镜成像。

[第11页第4题] (2013广东广州,9,3分)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下列哪一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答案] B

[解析] 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距减小,像和像距都增大”的原理,要想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则需物距减小,像距变大,此时物距小于像距。

由此可断定选项B正确。

[第11页第5题] (2014北京,2,2分)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选项是放大镜,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在界面发生折射现象,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故B错误。

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是岸上景物经过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雨后天空中出现彩虹属于光的色散,故D正确。

[第11页第7题] (2013福建福州,9,2分)下列光学设备中,应用的原理与如图所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照相机  B.老花镜  C.幻灯机  D.放大镜

[答案] A

[解析] 图中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老花镜是凸透镜,应用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大于焦距且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所以选A。

[第11页第8题] (2013内蒙古包头,4,2分)把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另一侧12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12cm  C.24cm  D.6cm

[答案] A

[解析] 当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所以2f>12cm>f,则12cm>f>6cm,四个选项中位于6cm到12cm之间的只有10cm,故选项A是正确的。

本题选A。

[第11页第9题] (2011吉林,3,2分)如图所示,用照相机对左侧的景物拍照,底片上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照相机拍照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像和物相比上下、左右均颠倒,因此选B。

[第12页第12题] (2013广东佛山,9,3分)图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位置如图所示,光屏应放在透镜______侧______范围才能得到______的清晰实像。

[答案] 右 像距大于20cm(或位于光具座上刻度尺70cm之外) 倒立放大

[解析] 凸透镜焦距f=10cm,从图中可以看出物距f2f,才能在右侧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第12页第13题] (2012重庆,8,2分)如图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答案] 凸 实像

[解析]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原理制成的。

[第12页第16题] (2013广东梅州,15,4分)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请在图中画出光源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S'。

[答案] 如图所示

[解析] 确定像点的位置,至少需要两条光线,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根据折射规律作图即可找到像点S'。

[第12页第18题] (2014广东,17,7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题图1所示,让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图1

(2)如题图2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否得到清晰的烛焰像?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

图2

(3)如题图3所示,烛焰能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此像是______、______的实像。

如果此时撤去光屏,人眼在如图所示的位置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看到烛焰的实像。

图3

(4)在题图3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如果蜡烛向左移动5cm,为了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 

(1)15(1分)

(2)不能,因为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如果只回答“能”或“不能”,没有答出正确理由的不给分)(2分)

(3)放大 倒立 能(每空1分,共3分)

(4)左(1分)

[解析] 

(1)从题图1可以读出凸透镜焦距f=15cm。

(2)从题图2中可以看出物距u=10cm,小于15cm,当u

(3)从题图3中可以看出物距u=20cm,符合f

(4)蜡烛向左移动5cm,物距变大,像变小,像距也变小,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第13页第19题] (2013广东茂名,31,6分)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蜡烛、光屏位置如图所示。

(1)要使光屏处在像的位置,在蜡烛和透镜不动的情况下,光屏应向______移动,直到屏上的像______为止。

(2)在完成

(1)基础上,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透镜不动,光屏上得到一个______、______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______移动。

(4)换用另一块凸透镜,再次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右 最清晰(或最小) 

(2)倒立 缩小

(3)上 (4)物与镜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焦距

[解析] 

(1)f=10cm,由图可知:

物距u=15cm,f2f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图中可看出像距v=15cm,所以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2)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后,物距u>2f,像距f

(3)蜡烛变短后,烛焰向下移动,像向上移动,应将光屏向上移动才能使像仍然成在光屏中心。

(4)换一块凸透镜,其焦距可能发生改变,得不到像可能是u≤f。

[第13页第20题] (2013江苏连云港,19,6分)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记录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20

6.7

倒立缩小实像

6.7

20

倒立放大实像

15

7.5

倒立缩小实像

7.5

15

10

10

倒立等大实像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当u=7.5cm时,像的性质为________;

(3)小华多次实验后发现,当光屏上呈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光发生折射时,光路具有________。

[答案] 

(1)5 

(2)倒立放大的实像

(3)可逆性

[解析] 

(1)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由③可知焦距是5cm。

(2)当f

(3)光在传播过程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第21页第3题] (2013山东德州,4)电子监控器广泛应用在各种公共场所,为社会治安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如图所示的电子监控器主要由光学系统和光电转换系统两部分组成。

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经光电转换系统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中心。

其中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A.平面镜成实像  B.平面镜成虚像  C.凸透镜成实像  D.凸透镜成虚像

[答案] C

[解析] 监控器能够成像是利用了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和照相机成像原理一样。

[第22页第1题] (2014广东模拟,1)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的距离是(  )

A.5m  B.4.6m  C.4.2m  D.3.3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到视力表在镜中像的距离是2.5×2=5m,被测者到视力表在镜中像的距离是:

5m-0.4m=4.6m。

[第22页第3题] (2013江苏徐州一模,4)如图所示,小宇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凸透镜的左侧位置,并用水平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屏上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选项中的(  )

[答案] A

[解析] 玻璃板上的黑色表盘相当于物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因此对比甲图,应该选择A。

[第22页第4题] (2013四川眉山模拟,38)关于光学元件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可以成等大的虚像,也可以成缩小的虚像

B.电影放映机的重要光学元件是凸透镜。

通过看电影让我们知道,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要让照相机成的像变大一些,应该将镜头离物体远一些,并让底片的位置靠近镜头

D.如果要让照相机成的像变大一些,可以调大镜头的焦距,并适当调节底片到镜头的距离

[答案] D

[解析] 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因此A项错误;

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和幻灯机的原理相同,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只是胶片是倒立装上去的,因此B项错误;

要让凸透镜成的像变大一些,可以让物距减小,也可以调大焦距,因此C项错误,D项正确。

[第22页第5题] (2012吉林一模,4)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

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

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答案] C

[解析]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照相时人在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放大镜应用时,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于焦点,使能量集中可点燃纸屑。

[第22页第6题] (2014广东广州天河一模,5)把高4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2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cm  B.15cm  C.4.5cm  D.10cm

[答案] B

[解析] 高4cm的发光棒在光屏上成2cm高的像,说明经凸透镜折射后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的焦距为5cm,应符合u>2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u应大于10cm,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第22页第7题] (2012北京海淀,25)(6分)科学技术发展日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