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887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孔明借箭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docx

拜泉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明借箭教案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孔

6孔明借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难点:

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

  2.教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去读一读《孔明惜箭》这一章节.

  3.教师:

通过自读,你们已经知道了孔明是何许人了吧?

(诸葛亮)

  4.展示资料,简介历史背景。

  孔明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孔明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5.教师导读: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合作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和同学交流文中人物留给你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㈠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教师再强调.字音:

“曹、晌、嘱、诈";字形:

“瞒、擂、纳”。

  3.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4.再读词语,读中积累。

  5.引导学生提出自读中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㈡理清文章的条理。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给课文分段。

  3.集体反馈。

  第一段(①②):

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谋害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③):

讲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

  笫三段(④~⑦):

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⑧):

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

  4.教师小结: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四、讲述故事

  1.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答应造箭立军令状准备船只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讲故事。

  3.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故事。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1.分角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其他同学思考: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2.讨论交流。

  3.指名反馈,并说明自己判断的理由。

  4.教师小结:

这两自然段,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文章的一开头就给我们制造了紧张的氛围,周瑜杀气腾腾,而诸葛亮则镇定自若。

“三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瑜大惊曰:

“此人决不可留!

吾决意斩之!

"

  ⑵鲁肃曰:

“此人莫非诈乎?

  ⑶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4.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⑴怎敢戏都督?

  ⑵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

  ⑶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学习诸葛亮,做一个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的人.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孔明借箭"的故事。

  重点难点

  1.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读一读。

  隐瞒支吾叮嘱诈骗擂鼓呐喊神机妙算

  2.听写上面的词语.

  3.教师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明借箭》。

  二、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1.教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诸葛亮.那么结果怎样呢?

(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瑜大惊,慨然叹曰: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

  2.教师: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

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3.指名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周瑜非常惊讶,不禁感叹道: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自愧不如他呀!

”。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小组台作探究。

三、品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反馈: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数学建议:

⑴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说根据。

⑵教师根据下面的要点,引导学生探入体会.⑶适当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中加深感悟。

⑴当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分析: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②追问: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

(指名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

")

  

(2)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向。

  2.教师导读: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

“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

  3.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4.集体反馈.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

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请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后人借这件事创作了一首小诗赞美诸葛亮: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仲

  1.教师小结:

《孔明错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

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将计就计;⑵知已知彼,百战不殆;⑶醉翁之意不在酒。

  2.教师: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这一歇后语讲的就是《孔明借箭》的故事。

其史,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呢!

  (教师展示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读一读)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诸葛亮焚香弹琴一一故弄玄虚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

  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3.学生一起读一读。

  4.学生补充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故事还有很多。

如果同学们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诸葛亮的故事,和伙伴们交流.

  3.默读课文,想想孔明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说说课文的内容.

  4.联系全文思考:

为什么周瑜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课题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表达观点时能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学

重点

1。

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

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

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5)分钟

一、说读书名言,谈读书感受。

1。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名言?

2。

你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小结: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

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板书: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以谈话方式交流读书名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交流书名,探究研析

1.出示书名《汤姆•索亚历险记》,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

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

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

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如何寻找交流的话题,找出感兴趣,有价值的话题进行探究。

 

(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

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板书:

梳理思路)

(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

勇于表达)

(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

认真倾听)

(4)交流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

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板书:

交流表达)

3。

小组合作:

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来展开深入交流.

如: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4.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提示:

认真听他人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

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5.师生总结。

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

提示方法:

(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交流话题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三、课堂总结

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从书中读懂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生活,跟故事中人物一起喜悦、一起感伤、一起成长,是多么幸福!

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是多么快乐!

四、布置作业

推荐好书,写好读书推荐卡。

 

板书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活动”,围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

“三条线”是:

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

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项活动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

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目标.三、以语文训练为线。

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三线并举”,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为什么?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

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

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

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

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

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

我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

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浓的阅读兴趣,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

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

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你遇到过哪些不幸或困难?

你是怎么做的?

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

”这样学生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和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并用这一方法指导自己写作。

教学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生成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并指导自己写作。

教学难点:

生成“写景状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三读法".初读,整体感知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再读,局部探究如何写景状物且情景交融;三读,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1.第一段:

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

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

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

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

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再写什么?

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赶趟儿:

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

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

“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黎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呼叫朋友,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什么意思呢?

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

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

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

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

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

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

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教学后记

 

1乐趣

养花

一、看拼音,写汉字

jǐngtìpángbókésòupéngbó

()()()()

yáoyèliánjiédàngdíhānhòu

()()()()

二、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打“√”,并将错字圈出后改正在括号里。

A.卓而不群惊心动魄化险为夷梦寐以求()

B。

寒风呼啸弱不经风同流合污挥洒自如()

C.气喘吁吁饱经风霜张冠李戴不屈不饶()

D.过关斩将张牙舞爪螳螂捕蝉问心无愧()

三、写出3个“专心致志"的近义词

四、课文回放

1.养花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字舍予。

满族.代表作()()()()等,曾获得()称号。

2。

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会奋斗的花草。

这是因为()“会奋斗的花草"是指()这就是作者养花的().

五、短文阅读,回答问题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

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

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

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

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2.文中的“脑力劳动”是指,“体力劳动"是指.

3。

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忧吗?

为什么?

4.文中“”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5。

通过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一、

警惕磅礴咳嗽蓬勃

摇曳廉洁荡涤憨厚

二、

正确:

D

A组“而”改为“尔”.

B组“经”改为“禁"。

C组“饶”改为“挠"。

三、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四、

1。

老舍舒庆春《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人民艺术家”

养花的经历养花的过程乐趣)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2.珍贵的花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一件难过的事。

)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的花草。

特点

五、

1.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所以作者要感谢花草.

2.写作,养花。

3。

他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这样的辛苦劳动中体会到了养花乐趣。

4。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这”指的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这句话不仅是养花的真理,也是生活的真理。

不劳动,连养花这么点小事都干不成,何况做其他事情呢?

所以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

做事情要多付出努力,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才会成功。

5.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我感到通过劳动而获得的乐趣往往是最让人欣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