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8973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

(1)哲学:

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

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

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

(1)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3)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4)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5)时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6)空间: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7)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8)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0)一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

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

(11)二元论:

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

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1.名词解释

(1)联系

(2)发展(3)规律(4)矛盾(5)矛盾的同一性(6)矛盾的斗争性(7)矛盾的普遍性(8)矛盾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10)主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12)质(13)量(14)度(15)量变与质变(16)肯定和否定(17)辩证的否定(18)否定之否定(19)扬弃(20)本质与现(21)内容与形式(22)因果联系(23)必然与偶然(24)可能与现实(25)系统与要素

(1)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3)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5)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

(8)矛盾的特殊性:

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

(9)基本矛盾:

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10)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1)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12)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

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13)量: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4)度: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

(15)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著的、渐进性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

(16)肯定和否定:

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

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17)辩证的否定:

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18)否定之否定: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扬弃:

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

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本质与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

(21)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

(22)因果联系: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

(23)必然与偶然:

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4)可能与现实: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

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25)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1.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

(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的客观性(12)真理的两重性(13)谬误(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旧唯物论反映论:

旧唯物论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它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旧唯物论反映论的特点是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

(3)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

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

因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

它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

(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被认识者,即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

(6)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7)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8)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9)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是认识论上非逻辑化、非规范化的因素,如意志、情感、欲望、动机、直觉、灵感、顿悟等等。

(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2)真理的两重性:

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

(13)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14)价值的本质:

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15)价值原则:

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16)真理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则。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名词解释

(1)社会有机体

(2)社会经济结构(3)社会政治结构(4)社会文化结构(5)社会意识形态(6)阶级(7)阶层(8)社会进步(9)物质文明(10)政治文明(11)精神文明

(1)社会有机体:

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基本构成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2)社会经济结构:

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社会政治结构:

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体系的特有结构。

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上,直接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

(4)社会文化结构:

即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是与政治结构对应的,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文化”特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5)社会意识形态:

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自觉的、有确定规范的社会意识。

(6)阶级:

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个历史范畴。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

(7)阶层:

对某个阶级存在的再划分,在同一个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职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标准而划分的若干层次。

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有着处于同一经济关系的共同利益,又存在明显差别。

(8)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综合概念,包括了社会的物质方面、政治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9)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10)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

(11)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体现社会的科学、文化、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整个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名词解释

(1)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4)社会改革(5)科学技术(6)英雄史观(7)群众史观(8)人民群众(9)历史人物(10)普通个人(11)杰出人物(12)无产阶级领袖

(1)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人类社会经过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3)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的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4)社会改革:

社会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进行变革。

(5)科学技术:

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斗争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

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的应用,是物化科学。

(6)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7)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反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人民群众: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从广义看,包括了一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普遍个人;从量上看,是居民的大多数。

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包括了在阶级社会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包括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的剥削阶级)。

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

(9)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物。

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策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和特征,按照他们对历史影响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10)普通个人:

普通个人是指对历史的发展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是群众中的一员,与他人共同结成群众,以群体的身份发挥作用。

(11)杰出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中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

(12)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是杰出人物,但又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举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1.名词解释

(1)社会进步

(2)人的本质(3)人的价值(4)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6)自由王国(7)必然王国(8)共产主义

(1)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2)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3)人的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4)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可以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

(5)人的解放:

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

人的解放是指人通过不断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由。

(6)自由王国:

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

人的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以及自身的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

(7)必然王国:

必然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

(8)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的主要含义是:

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