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104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 论

第一节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

文化教育宜居旅游区之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

二、建设性质:

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四、单位法人

五、单位性质

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六、建设地点

国际健康城

七、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半(即2014年4月-2015年10月)

八、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实现占地面积500亩的休闲观光农耕文化生态园,接待游客共计30余万人次,年产各类蔬菜55万公斤,带动农户366户,新增就业岗位65个。

实现销售收入4775万元,纯利润588.1万元。

(二)建设内容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和花卉种苗引进、仪器设备购置及科技培训四个方面;

新建花卉种植基地土地平整50亩;鱼塘1座,3600立方米;园区绿化5500平方米;新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1座,600平方米;农耕文化演艺厅3000平方米;农机具、农耕文化和农事科普展示厅1600平方米;休闲凉亭10个,农耕文化和农事科普展示长廊300米;停车场30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坊1200平方米;乡村游戏区1处;改造温棚100栋;改造水电工程;绿色生态养殖场1处;道路硬化2000米;水处理站1个;铺设田间小路500米。

购置太阳能路灯300盏,太阳能路灯杆300个。

科技培训1500人次,其中:

培训生态园员工1000人次,带动周边地区农户培训500人次。

九、产品方案

本项目主要产品以休闲、旅游、餐饮、农林果蔬及畜产品展示及销售、农耕文化宣传及演艺厅建设等方式得以体现,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生产蔬菜55万公斤。

十、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一)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6530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4815.25万元,占总投资的73.74%,流动资金1714.75万元,占总投资的26.26%。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6530万元,其中生态园自筹资金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0.63%;银行贷款4530万元,占总投资的69.37%。

十一、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本项目建成后(正常年);年实现销售收入4775万元,总成本费用3579.87万元,利润总额784.13万元。

项目投资利润率12%,财务内部收益率13.9%,财务净现值1404.32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6.15年,在财务评价上是可行的。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备注

带动农户

1

直接带动农户

366

带动当地的农户

2

解决剩余劳动力

85

主要从事园区蔬菜种植、销售等

3

新增提供就业岗位

65

从事生态园区的餐饮服务员工作

生产规模与产品方案

1

接待游客

人次

300000

年旅游游客

2

生产能力

公斤

550000

改造后的100栋温室,年产各类蔬菜及果品

财务评价指标

1

销售收入

万元

4775

正常年份

2

财务内部收益率

%

13.9

税后

3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404.32

基准收益率ic=8%、税后

4

静态投资回收期

6.15

不含建设期2年、税后

5

投资利润率

%

12

6

盈亏平衡点

%

74

7

利润总额

万元

784.13

第3年

8

营业税收

万元

411

第3年

9

总成本费用

万元

3579.87

第3年

10

固定成本

万元

1684.1

第3年

11

可变成本

万元

1931

第3年

12

经营成本

万元

3240

第3年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根据《乌兰察布“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5、关于编制《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6、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

1、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必要性、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对生态园销售,市场发展趋势和需求量进行预测;

2、对产品方案、生产工艺进行论述,经过研究确定项目拟建规模,拟定合理工艺技术方案;

3、对项目建设条件、厂址、原料供应、交通条件进行研究;

4、对项目总图布置、生产工艺、公用设施等技术方案进行研究;

5、对项目消防、劳动安全卫生及节能措施的评价;

6、对项目实施进度、劳动定员的确定;

7、进行项目投资估算,对项目的产品成本估算和经济效益分析,进行不确定分析,提出财务评价结论;

8、提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结论。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结论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符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区自然条件特点,有充分的技术保证,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和农区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特色产业。

通过“公司+生态园+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运作,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生态农业园的建设,引导和推动乌兰察布市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此项目建设内容、投资规模适宜,技术方案可行,管理措施得力,财务效益显著,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可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着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突出重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层次招商、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着力打造大美内蒙古旅游品牌,积极发展生态内蒙古健康之旅、文化内蒙古溯源之旅、神奇内蒙古探险之旅。

加快交通、通信、电力等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全力提升旅游业

发展保障水平。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型功能。

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一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问,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城北区旅游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区的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游客数量逐年加大,生态园区现有的设施上不了规模,农产品及餐饮服务上不了档次,严重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农村的优势产业。

为了切实提高生态园服务技术水平,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服务方式彻底转变及旅游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旅游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生产条件、扩建基地、带农户,建立和健全产业化营销体系,打造出具有内蒙古特色及农耕文化特色品牌,对加快和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且意义深远。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项目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种植业为主。

该项目利用兴和县兴永世界农业科技博览园管理有限公司所属的生态园空闲土地,在公司的带动下,进行规模种植,建立规范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可改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有效提高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和服务水平,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在此背景下,适时提出该项目的建设。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进入2l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

农业观光园的出现,就等于扩大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生存和需求创造了更好的、更易适应的环境条件。

2、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分散、高耗、低效且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生产形式已渐渐不适合现代农业的要求,农民迫切希望有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农民也迫切需要在资金、信息、科技方面得到支持与引导。

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不仅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示范,而且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到此一游。

城市居民到农村乡间旅游观光,会带去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和文明生活方式,既可促进农民素质提高,也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农业观光园内的高效农业也能吸引城镇居民到此投资,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此外,这还能促进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为完善城市近郊生态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旅游业发展创新的一种新形式

兴永农耕文化生态观光园开辟了新的旅游景点,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新追求。

长期居住在现代化高密度、高层建筑区,整天为污染的城市空气和呆板且无情趣的城市景观所困扰的现代市民,为了缓解紧张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多选择外出旅游放松一下自己。

但各大主要景点一则是距城市较远,多为山地,不方便带老人或孩子;二则是人员暴满,影响清静放松的情趣;三则是门票也相对较高,使人望而却步。

因此,人们(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多转向选择能亲近和感受自己采摘、享受自己采摘乐趣的田园风景。

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新的历史阶段,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一体性、农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

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既符合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方向。

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操作、可实现的现代农业,足未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

(一)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已久的同归自然的旅游主题。

今天,已拥有了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却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

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楼大厦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紧张、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于是“生态热”、“休闲热”成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而与此强烈对照的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重新体验过去生活,于是旅行社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项目一经推出,即产生了强烈反响。

(二)高效益的观光农业,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

观光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这也正好契合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脱贫致富的愿望。

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观光农业,将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转移的农业现代化主流方向之一。

(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经济界人士普遍寄予厚望的汽车、城市房地产,由于远超越了现阶段大众的经济承受力,加之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的支持,虽然短暂火爆,但终归有价无市。

而观光农业旅游却由于其开发项目的农业特色,直接受到国家投资政策倾斜优惠。

城市剧边农村地带正是基于这种地缘加血缘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纷纷进入,可能成为下一轮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

第三章建设条件

第一节项目区概况

3.1兴和县基本概况 

交通区位 及自然条件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三市三角中心腹地,具有“两圈两带”(环渤海经济圈、北京2小时经济圈,中部向西部的过渡带、中原向草原的过渡带)的复合优势。

辖五镇二乡,总面积315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万亩,总人口30万人。

地理坐标为40°26′40″—41°26′27″,东经113°21′9″—114°7′47″。

境内公路网络纵横交错,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G6)、京新(G7)高速、集张铁路、准(格尔)—兴和运煤重载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的呼张高铁穿境而过。

公路干线13条,公路总里程达到1166公里。

东距首都北京240㎞,西去首府呼和浩特220㎞,南往山西省大同150㎞,西北距乌兰察布市区65㎞,东南离张家口100㎞。

是中国西部和内蒙古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县,有“走进兴和一步,跨入中国西部”和“北京八环”之称。

境内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和集张铁路、托县至兴和运煤重载高速公路贯穿全县。

集商路、兴丰路、苏木山旅游线路等14条交通干线纵横交错,畅达八方。

(一)地形地貌 

地处阴山北麓,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 1500 米。

山川相间,河滩穿插,丘陵、平原、山地镶嵌分布,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36.5% 、 38.2% 和 25.3% 。

山脉主要有南部大南山、东部大青山、西部岱青山和北部武大喇嘛山,境内最高峰为大南山的黄石崖,海拔 2334.7 米。

 

(二)气候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寒暑剧变的特点。

全县年平均气温4.2‴,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13.8‴,极端最低气温为-33.8‴;最热月为七月,平均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2‴;无霜期为95-130天,≥10‴,积温为2300-2400‴;年平均日照总时数3100小时;年降水量分布不平衡,十年九旱,年年有灾,冬春雨雪少,夏季降雨集中,年降水量为380-40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2060毫米,年平均大风日数45.2天,最多日数为66天。

春季常大风,出现沙尘暴天气,加剧春旱,形成土壤风蚀沙化。

 

(三)水资源 

1、全县水文资料 

兴和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为394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强度大、历时短。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36毫米,年均气温4.2‴,年均日照时数为3100小时,≥10‴的积温2300—2400‴,无霜期119天,最大冻土深度1.9米,多年平均径流深25毫米,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101.7毫米。

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133毫米。

全县总面积3518.19km2,大气降水入渗是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

 

兴和县境内地层形成由三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北部为商 都新拗陷盆地的南缘,中部为黄旗海新拗陷盆地东缘,南部为构造隆起的中低山。

商都新拗陷盆地的承压含水层由第三系砂砾岩构成,潜水为第三系上新统砂质泥岩及渐新统泥岩裂隙水和干河谷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

 

黄旗海新拗陷盆地东缘,主要含水层为第三系砂砾岩及第四系冲洪积砂砾岩石,由第三系地层组成低缓丘陵,山前斜地和第四系河谷滩地、第四河谷冲洪积砂砾石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后河、前河,厚10—20米。

承压水主要分布在二台子到后河十七号村一带,承压水层多为泥质半胶结砂砾岩。

 

构造隆起的中低山由砂砾岩、片麻岩、花岗岩组成,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基岩裂隙与节理之中,水力坡度大,径流条件好,银子河河谷分布着10—20米的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卵石孔隙潜水含水层。

 

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含水层厚度14.9米,地下水埋深1—10米,单位涌水量0.1—10升/秒.米。

 

第三系上新统孔隙潜水,承压水含水层水位埋深3—10米,单位涌水量0.5升/秒.米。

2、友谊水库库容量、来水水源、多年平均蓄水量属大型水库,总库容1.16亿米3,兴利库容5870万米3,调节库容6810万米3,坝长287米,最大坝高40米,设计标准100年一遇,校核标准10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2040m3/s,校核洪峰流量3430m3/s,所在河流二道河,1959年兴建,1960年竣工蓄水,2006年除险加固完成。

 

3、皂火口水库库容量、防险加固情况 

属中型水库,总库容2100万米3,调节库容1670万米3,兴利库容240万米3,大坝长727米,最大坝高11米,设计标准100年一遇,校核标准1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1015m3/s,校核洪峰流量2118m3/s,所在河流为后河。

1974年竣工蓄水,2008年水库除险加固完成。

 

4、后河截伏流容量、选址、投资规模、项目由来、可利用水量、政策依据等情况说明 

后河截伏流断面选在兴和县城上游1.5 km处的官六号附近,流域面积1686.92km2。

天然状态下多年平均径流量5406.43万m3,现状地表水蓄水能力状态下开发利用量(2012年)525万m3。

则地表水可利用量5406.43*0.58-Y1=2610.72万m3。

5、银子河、前河、后河、鸳鸯河、五一水库资料

 银子河发源于张皋镇大王山、出县境城关镇东石咀村,流入东洋河境内,长42.6km,清水基流量0.25—0.3m3/s,最枯期流量为025 m3/s,年平均流量为1 m3/s以上。

流域面积391.8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175.5万米3。

 

本案湿地公园范围属二道河水系,二道河水系有黄石崖河、壕庆河、鸳鸯河、前河、后河五条支流,主流发源于兴和县境内的张皋镇桃花岭,出县境衙门号水库(友谊水库),流入东洋河,境内长87.5km,最枯期流量为0.3 m3/s,年平均流量为1 m3/s以上。

其中鸳鸯河属季节性河流,正常年份清水基流量为0.5—0.6m3/s,枯水期基流量为0.3m3/s左右,境内流域面积1697.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5677.2万米3。

前、后河为二道河上游的主干流,属海河流域,本次河道改造利用上游前河流域面积为295.05km2,后河流域面积为1687.24km2。

全河在石头沟以上有间歇水,以下均有清水,该河大部分为丘陵区,在北水泉、灶火口、解放村附近有沼泽地,主要支流有马家湾河、黄石崖河、鸳鸯河、前河、银子河,另有团结、皂火口、友谊4座水库。

出境后经友谊水库调节流入东洋河,东洋河为永定河一级支流。

兴和县地表水年可用量大约为800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可用量大约为6000万立方米左右。

目前全县年工业用水200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2200万立方米,三产用水500万立方米,总用水量约为5000万立方米,且都用的是地下水,地表水还没有有效利用。

因此在兴和县建设大规模的湿地公园项目,水源能够保证。

3.2资源 

土地资源

 兴和县南北长10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万亩,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石墨、膨润土、墨玉石、硅线石、石灰石、蓝宝石、大理石、玄武岩、水晶石、磷矿石、白云母、钨砂、铁矿石等30多种。

其中石墨矿藏为全国三大石墨基地之一,为天然磷片状石墨,地质储量3733万吨,品位2.5—5%。

现有10家石墨矿山企业,年生产中碳石墨1.5万吨。

膨润土矿是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矿,也是国家一级大型膨润土矿,总储藏量达1.7亿吨,其中钙基土0.5亿吨,钠基土1.2亿吨。

现有两家开发加工企业,年产膨润土、颗粒白土1.6万吨,防渗毯5000平方米。

动植物资源 

兴和县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兔、狍子、石鸡、环颈雉(山鸡、野鸡)等。

野生植物主要有野果树,如山丁子、山犁子、山樱桃、酸刺、野山楂、山杏等。

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南山的正北黄芪。

粮食作物主要有马铃薯、玉米、蔬菜、油料(葫麻)及其它杂粮、杂豆,其中以甘蓝、元葱、红胡萝卜、西芹、白菜为主的蔬菜,已获得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及生产基地、销售点挂牌认证和国家有机农产品转换认证。

马铃薯平均年产量达9亿斤,并以其个体大、群体匀、淀粉含量高、无污染等特点,在京津地区倍受青睐。

莜麦、荞麦、蚕豆、芸豆是当地特产,具有营养价值高、保健功效好、绿色无污染的特点。

家畜、家禽主要品种有奶牛、寒羊、当地绵羊、绒山羊、生猪、獭兔、柴鸡、肉鸡等。

其中奶牛饲养量3.2万头,肉羊饲养量38.83万只,生猪饲养量6.72万口。

2009年底,森林覆盖率和林草盖度分别达到23.35%和47%。

交通、通讯、能源 

兴和县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110国道和丹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

全县公路总里程1144公里,密度达到37.8公里/百平方公里。

京兰光缆通讯干线穿境而过,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移动通讯网覆盖全境。

全县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9座,装机总容量73250千伏安。

 

人文自然景观 

距兴和县城西南40公里处的苏木山,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有内蒙古“第二小兴安岭”之称。

总面积32万亩,有林面积22.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有“天然氧吧”之称。

有全县最高峰黄石崖,天凿神塑的“喇嘛洞”、“南天门”、“情侣石”、“千年龟”、“神马蹄”等景观。

110国道旁的涝利海,水面总面积1360亩, 由大小三个天然湖泊组成,是鱼类繁衍和珍稀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自治区旅游规划把涝利海确定为四级旅游资源,从2004年起开始了以草原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项目开发,现已具备了一定的接待能力。

 

经济建设

兴和县一直就是一个贫困县,在自治区属于后进地区。

近年来,凭借诸多优势,经济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2亿元,同比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8亿元,同比增长27.7%;财政收入完成4.24亿元,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亿元,同比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20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0元,同比增长1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12%。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比演进为17:

50.6:

32.4。

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农业不断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北薯、中菜、南杂粮”的种植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实施禁牧舍饲,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和抗灾避灾能力明显提高。

举全力打造工业“旗舰”工程,碳素石墨、机械制造、清洁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兴旺角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

第三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乌兰察布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日渐完善,效益日渐显现,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

生态旅游、商贸餐饮、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3.3农牧业产业化 

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建设生态型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围绕乳业、肉羊、马铃薯、蔬菜、林草业五大主导产业,进一步高速优化农村 经济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济,为形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体系与产品群体,实现农牧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奠定了基础。

    

1、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围绕培育马铃薯、蔬菜两大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种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