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9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预习三部曲.docx

数学预习三部曲

数学预习”三部曲

  数学预习”三部曲

  

  

  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

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

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

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

其二:

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

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用“底×高÷2”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

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他们去证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

尔后,我又请孩子们上黑板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

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

后来再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

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部曲:

扶与帮

  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

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

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

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只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

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之后,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

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

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还记得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尝试预习。

我专门安排了时间给他们预习,并利用一节自习课接受“提问”。

最后在同学们期盼的预习测试中,我班31人中有18人得分超过90分,最低的分数也在70分以上。

这样的预习结果无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一种激励,他们感受到了预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部曲:

带与奖

  “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

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的内容作为实验,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

在内容是可以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

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

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

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还是物质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大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三部曲:

查与放

  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也许你“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

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

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数学预习”三部曲

  

  

  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

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

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

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

其二:

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

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用“底×高÷2”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

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他们去证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

尔后,我又请孩子们上黑板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

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

后来再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

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部曲:

扶与帮

  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

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

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

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只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

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之后,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

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

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还记得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尝试预习。

我专门安排了时间给他们预习,并利用一节自习课接受“提问”。

最后在同学们期盼的预习测试中,我班31人中有18人得分超过90分,最低的分数也在70分以上。

这样的预习结果无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一种激励,他们感受到了预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部曲:

带与奖

  “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

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的内容作为实验,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

在内容是可以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

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

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

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还是物质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大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三部曲:

查与放

  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也许你“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

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

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数学预习”三部曲

  

  

  中国有句古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

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

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

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

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

其二:

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

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用“底×高÷2”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

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他们去证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

尔后,我又请孩子们上黑板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

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

后来再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

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部曲:

扶与帮

  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

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

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

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只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

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之后,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

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

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

还记得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尝试预习。

我专门安排了时间给他们预习,并利用一节自习课接受“提问”。

最后在同学们期盼的预习测试中,我班31人中有18人得分超过90分,最低的分数也在70分以上。

这样的预习结果无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一种激励,他们感受到了预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部曲:

带与奖

  “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

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的内容作为实验,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

在内容是可以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

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

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

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还是物质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

所以此时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大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三部曲:

查与放

  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也许你“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

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

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

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

“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