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693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docx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附件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

 

中国气象局

2010年5月

第八章探空仪施放及观测

8.1施放探空仪

8.1.1施放时间

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

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

8.1.2施放地点

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

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

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

8.1.3海拔高度

探空(压、温、湿)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

8.1.4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

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

8.2观测期间监控

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

8.3观测终止

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

8.4重放球

8.4.1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2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

8.4.3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

8.4.4遇有近地层高空风失测(海拔高度≤5500米),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用经纬仪测风(小球)的方法补测,确因天气原因无法补测的,按失测处理。

当进行经纬仪测风(小球)时,事先做好经纬仪架设,并进行水平、焦距、方位调整。

经纬仪测风气球施放后,每分钟采集仰角、方位角数据。

第九章观测数据实时处理

9.1地面层要素值

施放瞬间值作为地面层要素值。

当气温≤-10.0℃时,取探空仪测得的湿度值为湿度瞬间值。

9.2观测原始数据的处理

观测原始数据是指地面接收设备直接接收到的未经任何人工或计算机自动质量控制的来自探空仪器的压、温、湿及测风数据。

9.2.1观测原始数据存储

观测原始数据必须实时存储,存储的数据包括施放前5分钟内的探空和测风数据等。

9.2.2观测原始数据的存储格式和内容由厂家提供,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定。

9.2.3基础数据文件由观测原始数据转换成气象要素值,并与测站基本参数、基值测定和瞬间地面气象要素值一并存储生成。

其内容与格式见附件B。

9.3数据质量控制

9.3.1自动质量控制

根据压、温、湿等曲线的正常趋势,剔除明显错误值,并对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曲线拟合进行平滑。

9.3.2人工质量控制

操作员应实时监控观测数据,通过历史数据资料库和数据的变化趋势等对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启动人工质量控制模块,删除明显错误值。

9.4观测系统测量误差订正

观测系统的测量误差必须进行订正,订正方法由厂家提供,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定。

9.5使用定向天线(雷达)进行测风时,考虑到测站四周观测环境对低仰角记录造成的影响,对可信度差的测风数据应进行剔除处理。

9.6计算项目及公式见附件A。

9.7计算规定层输出数据(内容、格式见附件B)

9.7.1规定等压面

规定等压面为:

地面,1000,925,850,700,600,500,400,300,250,200,150,100,70,50,40,30,20,15,10,7,5,3,2,1hPa。

计算规定等压面的时间、海拔高度、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当某规定等压面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不进行计算。

9.7.2选取对流层顶

按以下顺序和条件选择第一(极地类)、第二(热带、副热带类)对流层顶:

A)第一对流层顶(气压小于等于500hPa至气压大于150hPa之间选取):

温度垂直递减率≤2℃/km气层的最低高度,若此高度以上2km(可跨越150hPa)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应选为第一对流层顶。

第一对流层顶只能有一个,如有几个气层都符合第一对流层顶条件,则选取高度最低的一个。

B)第二对流层顶(气压小于等于150hPa至气压大于40hPa之间选取):

情况一:

如果不存在第一对流层顶:

温度垂直递减率≤2℃/km气层的最低高度,若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情况二:

如果存在第一对流层顶:

在第一对流层顶以上存在一个厚度至少达1km、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3℃/km的气层,在该气层以上又出现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假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也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第二对流层顶也只能有一个,如有几个气层都符合对流层顶条件,则选高度最低的一个。

C)因记录终止,拟选的对流层顶处以上的厚度不足2km时,将记录终止时的温度以干绝热温度递减率(1℃/100m)递减到2km厚度的位置处,其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2℃/km时,选为对流层顶,否则,不选取。

D)对流层顶附近遇有记录做缺测处理时,则不选取该对流层顶。

计算对流层顶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9.7.3选取零度层

零度层选择条件:

当施放瞬间地面温度不低于0℃时,高度最低的气温为0℃的气层选为零度层。

地面温度为0℃时,地面层选为零度层。

计算零度层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9.7.4选取温、湿特性层

温、湿特性层是指温度或湿度层结曲线的显著转折点。

温、湿特性层的选择条件:

地面层;

终止层;

对流层顶;

对流层顶以下厚度大于400米的等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对流层顶以下温差大于1度的逆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

温(或湿)缺测层起、止点,中间再任选一层;

在110-100hPa之间,如果没有温、湿特性层,则应在此范围内加选一层;

凡在T-lnP坐标上,温度变化曲线与已选温、湿特性层间的温度线性内插差值在第一个对流层顶以下超过1℃,在第一个对流层顶以上超过2℃者,则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温、湿特性层;

凡在U-lnP坐标上,湿度变化曲线与已选温、湿特性层间的相对湿度线性内插差值超过15%者,则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温、湿特性层;

两特性层的上层气压与下层气压比值小于0.6时,该两特性层之间任意加选一层。

计算温、湿特性层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9.7.5量得风层

量得风层是指上、下两计算分钟的平均风层。

1~20分钟,计算量得风层的时间间隔为1分钟;20~40分钟计算量得风层的时间间隔为2分钟;40分钟以后,计算量得风层的时间间隔为4分钟。

量得风层的时间为两计算分钟的平均时间。

遇有测风数据连续失测或可信度差,按表3规定处理。

9.7.6规定高度层风

规定高度为:

距地高度(m):

300,600,900;

海拔高度(km):

0.5,1.0,1.5,2.0,3.0,4.0,5.0,5.5,6.0,7.0,8.0,9.0,10.0,10.5,12.0,14.0……其后每2km为一层。

计算规定高度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当某规定高度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不进行计算。

9.7.7选取最大风层

最大风层选择条件:

高度在500hPa以上(进行经纬仪小球测风时,其高度为5500m),从某一高度开始至某一高度结束,出现风速均大于30m/s的大风区,在该大风区中,风速最大的气层为最大风层。

在该大风区中,有两个或以上风速相同的最大风层时,则选取高度最低的一层作为最大风层。

在某大风区以上,又出现符合上述条件的大风区,且其最大风速与前一大风区后出现的最小风速之间的差值在10m/s或以上时,则该大风区中风速最大层也选为最大风层。

当某一“大风区”中的最大风速与前一大风区后的“大风闭合区”中出现的最小风速之间的差值虽小于10m/s,但该最大风速层次为整份记录中所有量得风层的风速最大值,作为特殊情况,该风速最大的层次补选为最大风层。

当大风区跨越500hPa(5500m)时,该大风区内无论风速最大的层次出现在500hPa(5500m)及以上或以下时,该风速最大的层次也选为最大风层。

遇有记录缺测时,按实有记录选取。

计算最大风层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风向、风速、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9.7.8选取高空风特性层

高空风特性层是指风速、风向变化曲线的显著转折点。

风特性层选择条件:

地面层;

施放终止层;

凡在S(风速)-lnP坐标上,风速变化曲线与已选风特性层间的风速线性内插差值超过5m/s者,则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风特性层;

凡在D(风向)-lnP坐标上,风向变化曲线与已选风特性层间的风向线性内插差值超过10°者,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风特性层;

计算风特性层的气压、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

9.7.9雷达单独测风

雷达单独测风是指气球不携带探空仪,由雷达跟踪应答器进行高空风观测的方法。

雷达单独测风的量得风层计算方法与综合观测相同。

通过雷达获取的仰角、斜距值求取高度计算分钟距测站平面的几何高度,对所得的几何高度进行大气折射订正、地球曲率订正和位势m与几何m换算,得到高度计算分钟距海平面的位势高度(计算公式见附件A)。

通过高度计算分钟和位势高度,绘制时间——高度曲线图。

雷达单独测风规定等压面高度取自24小时及以内最接近的探空综合观测规定等压面高度。

根据规定等压面高度和各规定高度,在时间——高度曲线图上求取各规定等压面和各规定高度的时间,并计算规定等压面和规定高度的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等数据。

如果前24小时内综合观测缺测或其终止高度低于本次雷达单独测风终止高度时,雷达单独测风规定等压面高度则用该等压面的平均高度代替。

当某规定等压面、规定高度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不进行计算。

9.8数据传输

按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实时传输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秒级观测数据,全月观测归档数据,气候月报、观测数据和业务质量考核数据等。

9.9特殊情况处理

9.9.1压温湿数据其中之一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按表2规定进行处理:

表2:

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处理规定

要素

500hPa及以下

500hPa以上

缺测或可信度差时间△t(分)

规定

缺测或可信度差时间△t(分)

规定

气压

△t≤5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

△t≤7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

△t>5

重放球

△t>7

不管温度记录是否正常,位势高度只计算到可靠气压记录为止。

如后来同时又有可靠的气压、温度记录出现,可继续整理规定等压面温度、湿度记录(缺测位势高度),气压缺测段加补缺测特性层。

                  

温度

△t≤2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

△t≤3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

2<△t≤5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供计算厚度和系统误差订正用,温度数据作缺测处理

3<△t≤7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供计算厚度和系统误差订正用,温度数据作缺测处理

△t>5

重放球

△t>7

不管气压记录是否正常,位势高度只计算到可靠温度记录为止。

如后来同时又有可靠的气压、温度记录出现,可继续整理规定等压面温度、湿度记录(缺测位势高度),温度缺测段加补缺测特性层。

湿度

△t≤2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

△t≤3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

2<△t≤5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供计算厚度和系统误差订正用,湿度数据作缺测处理

3<△t≤7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供计算厚度和系统误差订正用,湿度数据作缺测处理

△t>5

重放球(若缺测层无云且前一时次同等高度平均湿度低于30%时,可不重放球。

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供计算厚度和系统误差订正用,湿度记录作缺测处理。

△t>7

湿度记录只整理到有可靠湿度记录为止,其它照常整理(湿度按1%计算)

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记录处在500hPa上下时,按500hPa以下规定处理。

9.9.2测风数据连续失测或可信度差,按表3规定处理:

表3:

测风数据连续失测或可信度差处理规定

时间范围

0<t≤20(分)

20<t≤40(分)

40<t(分)

失测分钟

△t≤1

△t≥2

△t<3

△t≥3

△t<5

△t≥5

规定

数据照常计算处理

作缺测处理

数据照常计算处理

作缺测处理

数据照常计算处理

作缺测处理

9.9.3规定高度、规定等压面或对流层顶的风遇有失测(或记录终止)时的代替范围按表4规定处理

表4:

量得风层遇有失测时规定层风的代替范围规定

规定高度

≤900m(距地)

>900m(距地)且≤6000m(海拔)

>6000m(海拔)

代替范围

±100m

±200m

±500m

9.9.4气球出现下降后又上升的情况时,应将重叠部份的记录删除。

9.9.5当出现高空温度≤-60.0℃的层次时,该层次以后的规定等压面、特性层、对流层顶等不再求取露点温度。

9.10实时观测存档数据文件

9.10.1存档文件的种类

a.数据文件:

包括测站参数、探空仪参数、基值测定、施放瞬间地面要素值、终端接收到的原始数据等。

b.各规定层、特性层和零度层、对流层顶、最大风层以及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规定输出数据文件。

c.报文文件、报表文件和气象资料信息化文件。

d.各类自定义内容的输出文件(包括秒数据文件、全月数据上传文件等)。

9.10.2文件命名及内容格式(存盘数据文件名、内容、格式详见附件B、C、D)。

9.11资料预审

高空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资料在站内要进行预审。

预审的目的是检查观测数据是否有错误或异常,尽可能在数据文件传出前得到更正。

预审主要采用气象要素及其计算结果(如等压面、对流层顶等)的时空变化和天气现象、天气形势作为依据,进行人工或计算机软件逻辑判断。

第十章报告电码编制及传输

10.1高空气象综合观测每次观测,在规定时间内编发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TTAA、TTBB、TTCC、TTDD)和高空风报告电码(PPBB、PPDD)、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信息,并发送状态文件、秒级观测数据文件。

TTAA报告电码必须在正点后75分钟内上传,遇有重放球、迟放球等其时间顺延;其它报告电码、状态文件和秒级观测数据文件必须正点后165分钟内上传。

综合观测报文的更正电码和状态文件、秒级观测数据文件的更正文件必须在正点后的195分钟内上传。

10.2雷达单独测风每次观测,在规定时间内编发高空风报告电码(PPAA、PPBB、PPCC、PPDD)以及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信息,并发送状态文件、秒级观测数据文件。

PPAA、PPBB、PPCC、PPDD报告电码、状态文件必须在正点后105分钟内上传。

单独测风观测报文的更正电码和状态文件的更正文件必须在正点后的135分钟内上传。

10.3高空气象观测站每月10日前形成并上传全月观测归档数据文件(G文件)及业务质量考核文件。

10.4需要编发高空气候月报的观测站,在每月4日09:

00(北京时)之前编发高空气候月报电码(CU)。

高空气候月报更正电码应在正常发报时限后的6小时之内上传。

10.5某次观测因故全部缺测,编发(TTAA、TTBB、TTCC、TTDD,PPAA、PPBB、PPCC、PPDD)固定格式的缺测报告电码。

如:

TTAAYYGG/IIiii/////NIL=

PPBBYYGGа4IIiii/////NIL=

10.6某次综合观测高空风资料全部缺测而补放经纬仪小球测风时,所得高空风资料不能编入TTAA和TTCC报告电码中,需编发PPAA(PPCC部分合并在PPAA中)和PPBB(PPDD部分合并在PPBB中)两份报告电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