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57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docx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

【篇一: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a.制瓷业开始兴起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5.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8.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从中可以看出新政①在美国社会遭到抵制③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a.①②b.②③④②部分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④借用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手段c.①②④d.①③④19.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年1月24日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20.“我们在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了空气感。

他们的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

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

?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宋)陈亮《四弊》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4分)(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分)22.(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

?

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

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

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年财政收入军费官俸6300—6800万缗皇室祭祀岁币年财政支出约4800万缗约1200万缗约720万缗约325万缗75万两绢——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他在那个时代中的非凡表现,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材料二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

?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

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康斯坦《回忆拿破仑》材料三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2分)政策:

保护和扶持商业发展。

(1分)

(2)政策:

重农抑商。

(1分)原因:

发展农业,制约游民;富国强兵(拓展疆域);弃农经商易导致土地荒芜和国家贫弱。

(3分)(3)观点:

农商并重,相辅相成。

(1分)原因: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农商并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商并重可以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好状态。

(3分)(4)关系:

相互影响。

(2分)22.(12分)

(1)认识:

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2分)

(2)基本特点:

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2分)具体体现:

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分)(3)理解: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2分)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分)(4)动力:

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2分)23.(13分)

(1)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2分)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2分)

(2)观点:

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

(8分)24.(10分)

(1)财政状况:

入不敷出。

(1分)理财观: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分)

(2)措施:

均输法;(1分)益处:

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2分)(3)长处:

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2分)因素:

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2分,任答2点)25.(10分)

(1)原因:

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制定《拿破仑法典》,并在被征服地区推广;改造法国社会,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分)

(2)“阴谋”:

加冕称帝。

(1分)主要原因:

拿破仑通过革命战争赢得崇高威望;动乱的法国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巩固统治;拿破仑的部分措施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3分)(3)理解: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的一面,意大利民族摆脱了奴役,恢复了自由。

(2分)基本原则:

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全面辩证评价。

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大传》载: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2.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3.李贽《道古录》载: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

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

4.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5.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6.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由此说明孙中山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7.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

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8.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9.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

这表明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10.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

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11.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行业

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

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

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12.下列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两段讲话,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寻求合作b.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

c.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中国的外交僵局逐步被打破

13.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表述符合雅典“最高民主阶段”的是

a.成立四百人会议b.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c.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d.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4.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a.全盘否定西方传统文化b.哲学和艺术成就突出

c.捍卫所有人的基本权利d.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16.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

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17.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

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

18.李庆余在《美国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中提出“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进行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政治对手描绘成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则被称为‘凶政’,习惯于以大企业为社会生活中心的企业界直接加入了这一攻击,对新政立法发出一阵阵抗议”。

从中可以看出新政

①在美国社会遭到抵制②部分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③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④借用资产阶级民主立法手段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透露,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wto)环境产品谈判进程已于2014年1月24日启动,以apec清单为基础,在wto框架下进一步探讨实现环境产品自由化的各种机会。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世贸组织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b.中国开始主导世贸组织规则的制定

c.世贸组织促成了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d.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20.“我们在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了空气感。

他们的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

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

”下列作品与材料反映的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第Ⅱ卷(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计60分。

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3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春秋)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4分)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2分)

22.(14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

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

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分)

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图2当今国际形势(漫画)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

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4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的主题,论证材料三的观点(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军费约4800万缗

官俸约1200万缗

皇室约720万缗

祭祀约325万缗

岁币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

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3分)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

有何益处?

(3分)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

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然而对其评价却一直争议不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是位行政家……而他竟还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他在那个时代中的非凡表现,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材料二长时期以来,军队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

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三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谢,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

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1814年一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评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指出拿破仑为什么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3分)

(2)材料二中“阴谋”是指什么?

为何当时“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句话。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3分)

南京市、盐城市201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abbddcbbc

题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