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967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docx

部编版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缘情”说。

B、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C、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C.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狗不理(冯骥才)

(1)天津人讲吃讲玩不讲穿,把讲穿的事儿留给上海人。

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实惠。

人活世上,吃饱第一。

天津人说,衣服穿给人看,肉吃在自己肚里;上海人说,穿绫罗绸缎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样是向人显摆。

(2)天津人反问:

那么狗不理包子呢,吃给谁看?

谁吃谁美。

(3)天津人吃的玩的全不贵,吃得解馋玩得过瘾就行。

天津人吃的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不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吗?

玩的三大样——泥人张风筝魏杨柳青年画,不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吗?

非金非银非玉非翡翠非象牙,可在这儿讲究的不是材料,是手艺,不论泥的面的纸的草的布的,到了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手里一摆弄,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宝贝了。

(4)运河边上卖包子的狗子,是当年跟随他爹打武清来到天津的。

他的大名高贵友,只有他爹知道;别人知道的是他爹天天呼他叫他的小名:

狗子。

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不好活,都得起个贱名,狗子、狗剩、梆子、二傻、疙瘩等等,为了叫阎王爷听见不当个东西,看不上,想不到,领不走。

在市面上谁拿这种狗子当人?

有活儿叫他干就是了。

他爹的大名也没人知道,只知道姓高,人称他老高;狗子人蔫不说话,可嘴上不说话的人,心里不见得没想法。

(5)他家包子这点事,老高活着时老高说了算,老高死了后狗子说了算。

狗子打小就从侯家后街边的一家卖杂碎的铺子里喝出肚汤鲜,他就尝试着拿肚汤排骨汤拌馅。

他还从大胡同一家小铺的烧卖中吃到肉馅下边油汁的妙处,由此想到要是包子有油,更滑更香更入口更解馋,他便在包馅时放上一小块猪油。

之外,还刻意在包子的模样上来点花活,皮捏得紧,褶捏得多,一圈十八褶,看上去像朵花。

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鲜,这改良的包子一上市,像炮台的炮一炮打得震天响。

天天来吃包子的比看戏的人还多。

(6)狗子再忙,也是全家忙,不找外人帮,怕人摸了他的底。

顶忙的时候,就在门前放一摞一摞大海碗,一筐筷子,买包子的把钱撂在碗里。

狗子见钱就往身边钱箱里一倒,碗里盛上十个八个包子就完事,一句话没有。

你问他话,他也不答,哪有空儿答?

这便招来闲话:

“狗子行呀,不理人啦!

(7)别的包子铺干脆骂他“狗不理”,想把他的包子骂“砸”了。

(8)狗子的包子原本没有店名,这一来,反倒有了名。

人一提他的包子就是“狗不理”。

虽是骂名,也出了名。

(9)天津卫是官商两界的天下。

能不能出大名,还得看是否合官场和市场的口味。

(10)先说市场,在市场出名,要看你有无卖点。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好名没人稀罕,骂名人人好奇。

“狗不理”是骂名,却好玩好笑好说好传好记,里边好像还有点故事,狗子再把包子做得好吃,“狗不理”这骂名反成了在市场扬名立万的大名了!

(11)再说官场。

三岔河口那边有两三个兵营,大兵们都喜欢吃狗不理的包子。

这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来天津,营中官员拜见袁大人,心想大人山珍海味天天吃,早吃厌了,不如送两屉狗不理包子,就叫狗子添油加肉,精工细做,蒸了两屉,赶在午饭时候,趁热送来。

狗子有心眼儿,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在袁大人用餐时先送上狗不理。

人吃东西时,第一口总是香。

袁大人一口咬上去,满嘴流油,满口喷香,心中大喜说:

“我这辈子头次吃这么好吃的包子。

”营官自然得了重赏。

(12)转过几天,袁大人返京,寻思着给老佛爷慈禧带点什么稀罕东西。

谁知官场都是同样想法,袁大人想,老佛爷平时四海珍奇,嘛见不着?

鱼翅燕窝,嘛吃不到?

花上好多钱,太后不新鲜,不如送上前几天在天津吃的那个狗不理包子,就派人办好办精,弄到京城,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赶在慈禧午间用餐时,蒸热了最先送上,并嘱咐说:

“这是袁大人从天津回来特意孝敬您的。

”慈禧一咬,喷香流油,勾起如狼似虎的胃口。

慈禧一连吃了六个,别的任嘛不吃,还说了这么一句:

“老天爷吃了也保管说好!

(13)这句话跟着从宫里传到宫外,从京城传到天津。

金口一开,天下大吉,狗不理名满四海,直贯当今。

(选自《收获》2015年第04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看似平淡地记录了“狗不理”从出现到兴盛的传奇故事,却具有不平常的文化内涵。

B.小说选材独特新颖,以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将笔触伸向市井小民,以艺术的手法展开叙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况味,雅俗共赏。

C.小说故事曲折生动有趣,塑造人物形象传神,狗子“花钱买好衙门里的人”,袁大人“花钱买好御膳房的人”等情节,展现了当时行贿成风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小说主旨。

D.小说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

尤其是运用一些有意不断句的句子,简练传神地表现“天津人对那些东西非常熟悉,一口气就能说出”,再现了清末时天津的社会风貌。

5.小说在刻画狗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在布局谋篇上独具匠心,特别是前三段的叙述描写很有特色。

前三段有哪些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说道:

“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

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

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

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记得快。

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

“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

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

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已界定的“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D.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

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9.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皇后马氏,宿州人。

父马公,母郑媪,早卒。

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子兴尝信谗,疑太祖。

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释。

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

及居江宁,吴、汉接境,战无虚日,亲缉甲士衣鞋佐军。

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

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册为皇后。

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

或言宋过仁厚,后曰:

“过仁厚,不愈于刻薄乎?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

后曰:

“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

”帝遂已。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谋曰:

“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

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帝不听。

会后待帝食,不御酒肉。

帝问故,对曰:

“妻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帝恻然,投箸起。

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

帝怒曰:

“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

”后谏曰:

“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乃释秀,戎云南。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

“死生,命也,祷祀何益!

且医何能活人!

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B.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样/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C.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D.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古人认为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如《诗经·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如《孔雀东南飞》: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洪武,年号名,其含义是“洪大的武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年号为洪武。

C.学士,最早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作为官职,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唐以后成为皇帝的秘书,参与机要,明清时职务职责又有不同。

D.崩,也称作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及其亲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皇后在父亲去世以后,被郭子兴当作女儿收养,后来嫁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被郭子兴猜忌时,一直善待自己的妻子,逐渐化解了猜忌。

B.朱元豫攻克太平以后,马皇后组织将士的家人渡江。

在战争期间,又亲自准备衣服财物搞劳将士,给予了朱元璋极大的支持。

C.马皇后劝谏朱元璋以不杀人为本,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

朱元璋性情严厉,称帝后多次要处死大臣,因马皇后劝阻而中止。

D.朱元璋在朝堂上议事,有时生气发火,马皇后就等他回到后宫时,根据具体情况委婉地加以劝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

(5分)

(2)死生,命也,祷祀何益!

且医何能活人!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

弯曲的树。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15.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以桑叶凋落比喻女子年华逝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手法来表现人生苦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自己才能出众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的奇妙景象。

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去描绘。

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B.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C.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D.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18.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B.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C.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D.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C.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D.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20.下面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报》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5分)

《语文报》编辑部:

我是雅安X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

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

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

还望务必拨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2月11日

(1)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缅怀先烈--清明祭扫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将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实验:

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

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

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

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道:

“不是说凡事一定要站在最前面,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

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一定要勇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对此,你有什么经历或认识?

请以“坐在生活的前排”为标题写一篇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C项,“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于文无据。

2.D(D项,④段是将诗人和社会的横向联系来看,并无对比之意。

3.B(A项,“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错,原文是“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C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原文强调“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D项,无中生有。

4.C(“揭示了小说主旨”错,小说的主题不是揭露“行贿成风”).

5.①低贱(出身贫寒,地位低下)。

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贱名“狗子”。

②聪慧,有生意头脑。

改变包子的馅料,改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