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70164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doc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统一检测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号、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清楚,

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区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请先用橡皮擦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主观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

作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5.保持答题卷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①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②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③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

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

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

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

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⑤“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

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

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⑥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

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

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⑦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

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

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用价

值。

B.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的

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C.美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技术讲究美感,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D.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考虑到人对科技产品的尺寸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

可行性等问题。

B.文章第④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C.文章第⑤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技术诗意的特征,为自己的立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D.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

值相融合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一切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于提升生活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技术的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随意地铺陈、夸张、搞怪,而应遵循规律,自然而为之。

D.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

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石头

李娟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捡石头。

由于我的“喜欢”,石头们被分成了好看和不好看的两种。

由于我的喜欢,世界微微失衡。

好在我的这种“喜欢”力量微薄,不足以影响真正的现实世界。

顶多影响一下我对两块石头的取舍,顶多影响两块石头的命运吧。

我反复对比,放弃了一块石头,占有了另一块。

但被我占有的石头从此之后真的就属于我了吗?

不是的,从此之后,它只是和我并列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已。

贪婪与“喜爱”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每当我独自走在大风中的高高河岸上,看向对岸缠绵起伏的金色沙丘,再看向秋天深蓝无底的天空,长久注目悬于夕阳一侧的半透明的圆月……,便暗暗否定了自己曾深深坚信的很多东西。

当我生活在更加荒凉遥远的南面冬牧场上时,闲暇时间也喜欢在沙漠中长时间散步,寻找脚下的美丽碎片。

牧羊人居麻看着我入迷地把玩那些彩色小石子,便问我:

“它们值多少钱?

”我说:

“不值钱。

但我觉得很好看。

”他表示怀疑。

他感慨地说:

“这种事只有你们汉族人才知道。

你们一看就知道哪块石头值钱。

你们专门开几百公里的车来到我们的戈壁滩上捡石头。

我们呢,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羊,天天踩过那么多石头,却什么也不知道。

没办法,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捡的石头都卖不了钱。

”他坚信有一个关于石头的秘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捏起我的一块石头看了又看。

再次感慨自己的命运。

我说:

“我只是喜欢它的颜色而已,看,红红的!

”他仍然不相信。

在北疆,无论是216国道线还是217国道线,沿着荒凉空旷的公路上下,几乎每过一百公里就可看到几顶帐篷,三五个卖石头的摊位。

那些石头从表面看上去灰头土脸、普通至极。

但剖开后,却有着透明而梦幻的内瓤。

我觉得很多时候,它所谓的“价值”并非在于它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这种反差吧?

是的,大家为这种石头冠名为“戈壁玉”。

戈壁玉真多啊。

虽然名字被冠以“玉”,但毕竟不是玉。

玉应该是更细腻绵密的质地,有着更柔和的光泽。

作为荒野中的存在,戈壁玉的确是美丽的,甚至令人眩目。

可一旦离开荒野,离开纯粹的蓝天和粗砾的大地,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

在海南三亚,在全国离阿勒泰最遥远的地方,我也曾见过我们的戈壁玉。

满满的,一板车又一板车,堆在街头叫卖。

各种形状的吊坠、配饰,十元三件。

如塑料制品一样面无表情,如塑料制品一样廉价,同时,如塑料制品一样千篇一律。

可是,一边是戈壁玉成山成海的盛况,另一边,却是大地的千疮百孔。

开始,人们只是在节假日里当作野游一样去郊外捡拾着玩耍。

他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着公路上下行走,碰运气一般翻找大地表层的石头。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职干这个。

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深入。

搜罗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开始,他们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进入荒野。

后来,开着挖掘机进入。

疯狂开采的后果也许就是“十元三个”吧。

可是,我却知道这块平凡的小小玉石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凡人都壮阔崎岖的经历。

我几乎亲眼看到它碎裂于洪荒时代的大地震时期。

看着它被海水冲击亿万年。

海枯石烂之后,又被泥石流埋没亿万年。

接下来,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终于有一天它重见天日,躺在球上一条平凡的河流边,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一个平凡的泥土凹窝里。

我还看到了它的最后一幕记忆。

看到它被暴力挖开,露出身下和自己同样形状的洞窟。

看到虫子四散奔逃,植物白嫩的根系坦曝在日光暴晒之中。

更多的石头在挖掘机的操作下源源不断翻出大地。

失陷绝地的蚂蚁们不知所措。

一个个保护着蚁后,衔着蚁卵,面对眼下没完没了天翻地覆的世界,不知逃往何处。

一窝蚂蚁的毁灭,其惨烈不亚于一个王国的覆灭吧?

亿万万蚁窝和虫穴的毁灭,亿万万微小的惊骇与怨恨游荡天地之间,无处可去,便依附于戈壁玉。

附着在它的色泽上,附着在它所有细微的裂缝里。

所以戈壁玉的颜色黯淡压抑,所以戈壁玉的饰物一碰即碎。

还有人不明白城市午夜的街头为什么如此哀凉无望。

他经过成堆批发戈壁玉的地摊,还是不能明白。

去年那场大旱,不止令农业受灾,牧业也遭到极大重创。

一位年长的牧人痛心地说:

“捡石头!

都是捡石头的人害的!

”他的意思大约是,捡石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而这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

我仍然喜欢石头。

我喜欢长时间蹲在河边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翻捡,摸索,不停地惊异于每一块石头的独一无二。

当我埋首大地,沉迷于眼下这石头的世界,在地球的另一端,漫漫迁徙道路上的海鸟再也看不到去年露出水面的礁石。

我又拾起一块石头。

看到石头下的空穴里有弯弯曲曲的细小道路,被突然曝光的虫子惊慌不已。

我改变了这只虫子的命运。

也许还改变了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

甚至是冰川融化、雪线后退。

甚至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了,海平面上升了。

我目睹那只海鸟在无望的寻找中筋疲力尽,最终跌落大海。

而在此地,在我的脚下,在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在大陆的最深处,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却迟迟不敢触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羊人居麻对“我”仅是因为“喜爱”而捡石头表示怀疑和不相信,表现了牧羊人居麻对石

头起了贪念。

B.戈壁玉在荒野中才是美丽的,可一旦离开荒野,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可见作者懂得戈

壁玉的真正价值所在,并表现了作者对戈壁玉被疯狂采伐的痛心。

C.作者描写了人们从节假日碰运气一般来捡石头,到后来专职干这个,并开着挖掘机进入

来疯狂开采的过程,影射人类的贪得无厌和对自然的无度侵掠,并以此予人们以启示。

D.本文文字素净、灵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及对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思考。

5.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5分)

6.本文最后当“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时,为何迟迟不敢去触碰?

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

(3)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6年1月11日,新调整组建的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亮相。

其中一个机构引人注目:

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军队问鼎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世界媒体眼中,军委科技委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军队“创新驱动时代的到来”。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纲要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中央军委颁发《军队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到2020年,军队要如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目标。

未来5年,军队主要领域发展指标要取得较大突破,关键作战能力要实现大幅跃升,整体发展布局得到明显优化。

  这是迈向未来的时间表,也是迈向未来的路线图。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梦、强军梦,梦想可期,梦想必成。

材料二:

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专门设置了“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这一章节,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正在向深度广度进发——

  北京,中关村。

去年这里增设了一个新的职能机构——军民融合创新工作处,负责军地科技资源共享事宜。

目前,高新技术正在这里奏响深度融合的“时代乐章”。

  绵阳,科技城。

依托军民融合这条大道,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空气动力等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硕果累累,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建功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战场。

环顾全国,在天津、广州、长沙,国家三大超算中心正在崛起,堪称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典范的国产磁浮列车也在飞速驶来……

材料三:

国防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唯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不断浇筑,国防科技才能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一次次让中国人挺直腰杆。

科技,事关民族尊严、国家安全;自主创新,是战略需要,更是使命支撑。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舰船新型集成化发电技术、舰船综合电力技术、网络通信与交换技术……军队系统亮点纷呈,前沿性、探索性和自主创新类成果,犹如繁星闪烁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天空。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这一刻,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就在几个月前,已经退役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在拖船的拖带下,缓缓靠上海军博物馆码头。

这一刻,意味着我国核潜艇进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阶段。

  在航母、核潜艇等大国重器捷报频传之际,海军主力战舰以“下饺子式”的速度更新换代,空军主力战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进以“运—20”“歼—20”为代表的“20”时代,中国东风系列战略导弹惊艳全球,一时之间,“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圈粉无数。

人们犹记得,“9·3”胜利日大阅兵,集中向世界展示了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

有外媒称,此次阅兵是“中国展示最先进国防科技的一次盛会”。

人们又看到,短短两年后的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受阅部队近一半装备是首次亮相。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果让国人倍感振奋,科技兴军正振羽高翔!

(摘编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呈现出阶梯式上升特

点,表明我国政府对实现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有决心的。

B.2016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里,专门设置了“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这一章节,标志着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开启。

C.材料二列举的事例,是科技创新领域军民融合的例证,体现出军民融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D.科技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为科技发展注入活力。

科技创新,关乎民族尊严、国家安全,肩负历史使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有共同点,都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彰显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B.材料二中涉及的城市走在军民融合之道的前列,说明军民融合只有发生在经济基础好的城市,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C.“9·3”胜利日大阅兵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装备体系建设的新成就,也让国人倍感振奋。

D.材料三中用“下饺子式的”比喻,表明海军主力战舰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以此体现在自主创新精神的浇筑下,我国国防科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E.外媒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盛赞,说明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实现科技创新强国指日可待。

9.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举措。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

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

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

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脱稿。

释褐,授征事郎、孟州温县丞。

正大改元,超授儒林郎、赐绯鱼袋、郑州河阴簿。

三年,召试尚书省掾,再调漕运提举。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

昶言于忠济曰:

“比年内外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藏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

惟阁下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

”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

昶以亲老求解,不许。

俄以父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

昶上疏,论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

世祖嘉纳之。

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

世祖尝燕处,望见昶,辄敛容曰:

“李秀才至矣。

”其见敬礼如此。

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官员,于是谢事家居。

五年,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

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

六年,奸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

七年,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

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未几致仕。

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亩。

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节选自《元史·李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

B.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

经历

C.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

经历

D.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

经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科举时代称新进士及第授官。

B.改元,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庙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

用新庙号,亦称“改元。

C.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

三品以上穿紫衣者佩金鱼袋,五品

以上穿绯衣者佩银鱼袋。

 D.岁己未,即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己未年的前一年是戊午年,后一年是庚申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昶从小聪明过人。

读新书文如同过去经常学习的一般熟悉。

参加科举考试时能一上午

奋笔写数千字。

B.李昶能积极进善言。

他极力劝说懒于处理正事的严忠济接纳忠正之士,罢黜疏远奸邪小

人,过朴素的生活来消除隐藏的灾祸。

严忠济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C.李昶受到皇上的厚待与敬重。

世祖常高兴采纳他的疏谏,向他询问国事,退朝闲居时看

到他,都会正容礼敬。

 D.李昶才干非凡,多次想辞官家居都未获允许。

官员的品级和选举,朝廷的礼仪,很多是

他裁定的。

宰相常请他商议朝廷大事。

八十多岁仍被皇上征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初从父入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

(2)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登云门诸山

宗臣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鸟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

B.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

C.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的趣意。

D.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

E.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

15.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

从师与年纪无关,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二是“,,”。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两句,描写了边疆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是老邻居了,你有麻烦尽管开口,我必定鼎力相助。

②网络商家要有诚信之行,消费市场能够长久繁荣,要求商家一定要守住诚信之根,竭泽而渔,赚一把就走的行为,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

③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日渐临近,各大商家厉兵秣马,使出浑身解数迎战双十一,天猫亿万红包、京东折促秒杀等场景争相上演。

④刚进厂时,张小龙并不被人看好,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人员,但凭着耳软心活和踏实勤恳,现在已经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之一。

⑤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成为家乡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出色的企业家,真可谓衣锦还乡。

⑥澳门不仅以博彩业闻名遐迩,还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共存、风貌独特的城市,在灯红酒绿中沉淀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从英国BBC拍摄的《中华故事》,到韩国KBS的《超级中国》、日本NHK的《中国力量》,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摘下“有色眼镜”,开始客观审视中国、传播中国对全球文明进程作出的新贡献。

B.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首次突破百公里,打开了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的大门。

C.校园暴力一旦发生,很多人往往归咎于学校,但仅仅依靠学校显然不能有效杜绝校园暴力不发生,因为大部分的青少年暴力斗殴、欺凌事件都发生在校外。

D.每年春分、秋分前后,晴天时傍晚6时左右,夕阳缓缓下坠,宛如嵌入卧佛口中,遂形成肇庆星湖奇特的“卧佛含丹”景象,最早在1992年由摄影爱好者梁根长发现。

19.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假如一个人无法改变他置身的时代,那就不如改变自己——。

这一点,苏东坡做到了,当然,是历经了痛苦与磨难之后,一点一点地突围并最终脱胎换骨的。

苏东坡的豪放气质,除了天性使然,更因为苦难与黑暗给了他一颗强大的内心,可以笑看大江东去,纵论世事古今。

他豪放,因为他有底气,有强大的自信。

A.无法改变这个时代,就要超越这个时代

B.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

C.既要努力迎合时代,又要努力超越这个时代

D.或屈从于时代,或超越时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①?

虽然指甲有着保护手指的作用,但是②。

这是因为指甲缝里容易藏有细菌,指甲长了就不容易洗干净,吃东西时很可能发生“病从口入”。

一只手上大约粘附着40万个细菌,如果不经常洗手,吃饭时手会接触食物和餐具,这样手上的细菌就会通过食物和餐具进入人体,引起许多的疾病。

因此,同学们饭前便后要洗手,触摸公共用品后要洗手,打喷嚏、咳嗽、擤鼻涕后,更要洗手。

总之,③。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强,贪玩心重,极易迷恋于网络游戏。

他们上网玩游戏,就必定会身心受损,学业荒废。

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腾讯游戏推出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