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30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docx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讲课稿

传染病防控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

2、宣讲关于肺结核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3、宣讲关于艾滋病的防控知识

4、宣讲关于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

肺结核:

一、什么是结核病?

 

   肺结核是由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染,当排菌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喷出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肺部造成感染,未感染过结核杆菌,而且对结核杆菌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与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的家属、亲友、同事以及医务人员均属于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二、结核病有哪些症状?

 

  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

表现为午后低热,多在下午4-8时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

这时病人常常伴有全身乏力和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2、咳嗽咳痰:

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也最易使患者或医生误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导致误诊;3、痰中带血:

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大多数痰内带血是由结核引起的。

 

三、怎样治疗结核病?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有效方法。

合理化疗原则是: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结核病的正规彻底治疗必须有6~8个月的疗程,且需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才能彻底治愈。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世界公认和首推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即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简称DOTS)。

服药方法是在医务人员观察下隔日服药。

DOTS对病人来说,可以保证在不住院条件下得到规律治疗,提高治愈率,防止病菌产生耐药性,减少复发机会。

对于家人和社会,可以减少传染,阻断结核病的传播。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

 

4、结核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性等,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

减少结核病感染和发病机会的措施有:

  

  1.早发现、早治疗,治愈传染源,减少结核杆菌传播的机会。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对着人打喷嚏或大声说话。

 

  3.经常保持室内通风换气,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

  

  4.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卡介苗。

  

5.对已感染结核杆菌并有较高发病可能的人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等。

艾滋病:

国内有关专家根据目前存在的许多易使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析认为: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30万。

为尽快在全民中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遏制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特邀国内专家,编写了预防艾滋病的十条基本知识及相关的重要信息。

  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

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感染艾滋病病毒4—8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之前已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均经过7—10年的时间(潜伏期)才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

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

  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已经研制出的一些药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命。

积极接受医学指导和治疗,可以帮助艾滋病病人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至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交、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可通过无保护的性交传播,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越大。

使用受污染的注射器或其他刺伤皮肤的用具,输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针具注射吸毒均会被感染。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在怀孕、生产和哺乳时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100%,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母婴传播机率是30%左右。

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咳嗽、打喷嚏、共用餐具、电话、钱币、办公用品、劳动用具及公共交通工具,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床单、衣被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艾滋病。

 建设精神文明、提倡遵纪守法,树立健康积极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治本之路。

  性自由的生活方式、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是艾滋病、性病得以迅速传播的温床。

卖淫、嫖娼等活动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危险行为。

有多个性接触者的人应停止高危行为,以免感染艾滋病或性病而葬送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青年人要学会克制性冲动,过早的性关系不仅会损害友情,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夫妻之间彼此忠诚,可以保护双方免于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从最初感染艾滋病到最终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医学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

  1、急性感染期:

在病毒感染早期,有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往往都比较轻微,容易被忽略,有的感染者不出现任何症状。

在感染早期,艾滋病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但血液中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血液中能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一段时期称为“窗口期”。

窗口期通常为2周—3个月。

在窗口期感染者体内有大量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可以把病毒传给其他人,因此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以防输入窗口期的血液;如果怀疑自己有些行为有可能感染艾滋病,应该在发生危险行为3—6个月以后进行抗体检测,才能确定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2、潜伏期:

从感染病毒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也叫无症状期,平均为7—10年。

在这段时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可以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看起来和健康人完全一样,但这段时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仍在体内不断繁殖,具有传染性,病毒在持续不断地破坏着人体的免疫力。

  3、艾滋病前期:

当人体的免疫力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到一定程度,人体不能抵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就会出现一些与艾滋病有关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乏力、腹泻、生殖器疱疹等。

  4、艾滋病期:

当人体的免疫力进一步破坏,直至全面崩溃,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如肺结核、卡氏肺囊虫肺炎、隐球菌脑膜炎、巨细胞病毒脑病等)和恶性肿瘤(如卡波氏肉瘤),病人最终死于上述任何一种或几种疾病。

  其中肺结核是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全世界已死亡的艾滋病人中1/3因结核病而死亡。

  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是不能通过外表和临床症状确诊的,只有通过HIV抗体确诊阳性才能确诊。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感染了HIV,但未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而艾滋病病人是指感染了HIV且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

  

如何预防艾滋病?

  1、血液传播的预防:

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检测合格的血液或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不到不正规的地方拔牙、美容、穿耳、纹身、修脚等;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2、性传播的预防: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艾滋病和经性传播的根本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3、母婴传播的预防: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生产时避免损伤性操作、产后后实施母乳喂养等综合干预措施。

  性病与艾滋病

  性病与艾滋病宛如一对孪生兄弟,性病患者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染是正常人的5倍,这是因为一方面患者生殖器上的溃疡或炎症损伤,容易作为病互进入体内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性病患者染上性病这一事,本身已显于了本人或者性伴有不安全性行为,增加了被病毒感染的机会。

  毒品与艾滋病

  共同注射器静脉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如果其中一个人是感染者,不需要很长时间,在一起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者全部都会染上艾滋病。

再加之多数吸毒者尤其是女性“以淫养吸”,通过不安全性行为有更多的机会把病毒在吸毒人群和卖淫嫖娼人群中传播开来。

  艾滋病的治疗

  目前还没有可治愈的药物,也没有可供预防的有效疫苗。

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1996年美籍华人何大一教授提出的“鸡尾酒疗法”,就是三种以上高效抗病毒药物联合运用,进行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延缓发病,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降低传播危险。

 怀疑自己有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该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某些行为有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可以到各级病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咨询检测,咨询检测是免费和保密的。

  如何对待感染者和病人?

  我们应该关爱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创造不歧视的社会环境。

这是因为:

  1、艾滋病虽然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但它不会通过日常社会交往传播,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过分紧张害怕,更没必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采取冷淡、歧视和排斥的态度。

  2、虽然引起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卖淫嫖娼、性乱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但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是应该享有人生权利的人,不能因为我们的歧视行为使本已十分不幸的人更加痛苦。

况且,有许多感染者和病人也是无辜受害者,随着艾滋病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无辜受害者将会越来越多。

  3、歧视艾滋病还将加重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与社会的对立,会促使他们采取报复行为,有意通过高危行为将病毒传播给更多的人。

  4、创造不歧视艾滋病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各种预防措施采取合作态度,自觉遵守法律,服从管理,还可以发挥他们以切身体会教育群众和教育同伴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艾滋病病人,向他们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人,他们的不幸,就是我们人类的不幸,帮助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因为艾滋病离我们已不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手足口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防可治。

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

该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

二、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

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

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

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组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EV71)也可引起手足口病。

四、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

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

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五、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

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该病尚未特殊的预防方法,但是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开窗、晒衣被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2、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逛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逆免人畜洗合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的直接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