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062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议论文阅读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⑵;

⑶;

⑷;

(4分)

11.根据第④⑤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

不设防的核心:

一是,二是

1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

13.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3分)

10.4分

(1)没有设防的必要:

(2)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

(3)我们没有时间;

(4)从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

(各1分)

11.4分光明磊落(或“大道无术”等);

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各2分)

12.4分参考示例:

本段以设问开头,以反问结尾,中间以四个结构相同的短句组成排比,形成了强烈的语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那种君子坦荡荡的大气。

(指出3种修辞方法3分,表达效果1分)

13.3分两种主张都可以。

言之有理2分,语言通顺1分。

参考示例l:

我赞同不设防。

作者倡导的不设防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求,一如古人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参考示例2:

我主张还是要设防。

因为社会生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设防,可能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08年广东省中考议论文阅读

(二)(11分)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

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

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

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

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有一回,我到佛教胜地普陀山旅游。

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

我问他:

“做法事很累吧!

”他随口答道:

“是呵,挣钱真不容易。

”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

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

如今,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的。

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

当时,我正乘船航行。

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

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

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

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

“请,请。

”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

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

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

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

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

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

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

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

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

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

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

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

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

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

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12.第2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

请具体分析。

第②段列举了两个事例:

普陀山上做法事的小和尚并不真信佛教,只是将皈依佛门作为计谋生手段;

而船上谦让有礼、与人无争的小和尚则虔诚信佛,能深刻领悟佛理和人生。

两人同为佛教徒,但前者无信仰,后者有信仰,形成鲜明对比,有力证明了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13.第3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

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14.作者说:

“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

“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

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前提。

一个人只有对信仰有了真诚的态度,真正认真对待信仰问题,诚实审视心中追求的信仰,才会孜孜不倦去寻求信仰,才会找到真正的信仰,并且才能逐步明晰自己信仰的思想形态。

10年广东省议论文阅读

三思而行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

公冶长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

“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注》中说:

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

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

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一是泛指“多”;

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答对1点得1分,全对得3分)】

13.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

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共3层,每层1分,意思表述明晰1分)】

14.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二、议论文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

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6、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

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

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

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5、、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

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

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三、议论文阅读训练

多一些宽容郭安风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要紧的是要豁达大度,善于容纳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

古人说: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

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

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

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格。

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心底无私天地宽。

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

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我高你低。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

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

爱能融化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

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而是要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

要把对同志的宽容与对错误的批评统一起来,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决不姑息放纵。

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健康的心胸,建立纯洁的人际关系。

朋友,你说呢?

1.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

2.文章提出要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

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

为什么?

“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1.说说末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2.仿照画线的句子,以“恨”为话题,也写一组排比句。

13.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文章中的关键性的句子,对他们进行劝说。

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

(50字左右)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

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

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

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

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

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

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

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

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

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

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

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

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

俗话说“聚沙成塔”,“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

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

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

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

“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

”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

路人喊住少年问:

“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

”少年回答:

“知道”。

路人又问:

“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

”少年说:

“已经碎了,回头何益?

”说罢继续赶路。

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

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

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

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

像那个少年一样。

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

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弃。

(选自《杂文月刊》)

1.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

2.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3.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名言一: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名言二: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

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

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

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

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

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

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

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

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

别伤害自己。

1.作者的观点是。

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

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

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

5.拓展探究:

结合选文,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

”(诸葛亮)

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四、阅读《积极面对无奈》,回答问题。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

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

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